春秋晚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滅亡吳國,進而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代霸主。而在整個滅吳的過程中,范蠡和文種這兩位大夫可以說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在滅亡吳國之后,勾踐卻有意要殺二人,范蠡看清形勢,留下一句千古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后,辭官隱居,飄然而去,泛舟江湖,從此經商,成為一代商圣。文種則執迷不悟,繼續輔佐勾踐,最后落得個賜劍自殺的悲劇下場。
那么越王勾踐為什么要殺范蠡和文種這兩位大功臣呢?
君主要殺有功臣無非就是兩點原因:1、君主自己品性有問題。2、君主感到了威脅。
我們來看第一點,越王勾踐的品性有沒有問題。有,而且還很嚴重。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在給文種的信中就提到“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當然我們不能非要以貌取人,但是從勾踐的作為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個事要做絕的狠角色。勾踐的“臥薪嘗膽”當然可以當作勵志故事,同樣也證明了他的執著。還有勾踐能替吳王夫差嘗糞,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兩軍陣前,讓死囚集體自殺,可見兇狠至極。另外在復興越國的過程中,他還曾驅趕寡婦上山,讓男子隨意游山,藉以增加人口,這就是沒有底線了。一個沒有底線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君主當然是可怕的。
我們再來看第二點,越王勾踐到底是否感受到了來自范蠡和文種的威脅呢?感受到了。
勾踐感受到的威脅并不是范蠡和文種本人的威脅,而是他們倆的身份——大夫。尤其是像他們倆這樣的功勛卓著的大夫。
為什么大夫這個身份會讓勾踐感到威脅呢?我們都知道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禮樂宗法制度。天子為最高級別,名義上擁有天下所有的土地和臣民,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被分封為若干個諸侯國,諸侯國的首領叫國君。國君擁有實際的土地,人口和軍隊。諸侯國又被分封為若干個“家”,家的首領叫家君,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夫。大夫擁有自己“家”內的土地,人口和軍隊。因此大夫也是很有實力的。再往下就是士。士是沒有土地的,只能為大夫服務。因此士忠于大夫,大夫忠于國君,國君忠于天子。
在禮樂制度的約束下,這個金字塔結構在西周時期,還是保持了相對穩定。但是到了東周時代,尤其到了春秋晚期,隨著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增長的不同,禮樂制度開始崩潰,就是孔子所說“禮崩樂壞”。也就是下級越來越不服從上級了。剛開始還是諸侯不拿天子當回事,不同的諸侯國之間互相爭斗,大國吞并小國。到了春秋晚期,大國內部也出了問題,也就是大夫不拿國君當回事了。
就在越王勾踐復仇滅吳之前的幾十年內,魯國就發生了三桓之亂,三個大夫不把魯國國君當回事,魯國國君形同虛設。更可怕的是齊國發生了田齊代姜事件,也就是齊國最有勢力的大夫——田氏一族取代了原有的齊國國君呂氏(姜子牙的后代)成為新一代國君。這就很嚴重了,因為國君的權勢和地位直接受到了實力雄厚的大夫的威脅。
作為越國國君的勾踐當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前有車,后有轍。對于范蠡和文種這兩個功勛卓著的大夫他又怎么能夠不猜忌呢?即使他們都是忠心耿耿,但是他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對勾踐的極大威脅。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而且功勛卓著,威望極高,范蠡和文種在勾踐滅吳之后一定會讓勾踐感覺如芒在背,如鯁在喉,所以肯定會動殺心。只可惜文種大夫看不到這些,一心還要輔佐勾踐,最后只能丟了性命。范蠡大夫就明智得多,他對當時的社會看得很透徹,也深知勾踐的為人,并且他也很懂得錢的作用,因此才放棄了領地之實和大夫之尊,泛舟江湖,做起了大商人,最后在宋國陶丘善終,人稱陶朱公。
可是問題來了,范蠡明知道勾踐會兔死狗烹,干嘛還要幫他滅吳呢?這個問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與各位共同探討。
您認為越王勾踐殺功臣的原因是什么?請留言評論,我們共同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