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是傳統中國畫教學中一種最為直接、最為正式的方式,直接師承,耳提面命,親聆教誨。正是靠這樣的師徒授受、薪火相傳,才有了南宗北派的國畫脈絡和不同風格。因此,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期,師徒相承都是一種主流教育模式,為中國畫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3年秦公卓通過琉璃場鑒定名家周殿侯老先生推薦拜何海霞為師成為先生入室弟子,后又在雙榆樹小區何海霞寓所舉行拜師禮,當時見證人有周殿侯,啟功,秦嶺云,齊良遲諸先生。提到拜師這里不得不說一下何海霞拜師張大千的故事,當年在北平畫壇初露才華的何海霞想拜旅居北平的張大千為師,便托琉璃廠佩文齋裱畫店的老板張佩卿代為介紹。1935年春天在北平虎坊橋附近的春華樓正式拜張大千為師。時有北平名士管平湖(畫家兼古琴家)、劉北庵(收藏家)等人為見證人,場面頗為隆重。
自古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書畫藝術,在歷史上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代代相傳的。師傅畫到一定的年齡后,都要尋找接班人,使其技藝后繼有人。著名畫家秦嶺云老先生在給秦公卓書畫選的評論里面有詳細闡述秦公卓跟老師學習的過程,先生說: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先生曾與我共住雙榆樹小區近20年,公卓向何先生學習繪畫期間,我目睹了公卓學習的真情實況,何老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頭十年對他的作品大都是批評,十年后才逐步對之有褒獎之詞,并承認是他弟子里面最被看重的,何海霞先生去世后,公卓送的挽聯"平生崇藝無俗論,淚寫江山 有幾人".掛眾弟子頭一位,何海霞先生靈前擺著公卓獻的花籃。
秦公卓從1983年開始一直追隨在何海霞老師身邊,何老經常帶他參加各種活動并把他舉薦給在北京畫界好友啟功,葉淺予等先生,秦公卓虛心求知、聆聽教海、腳踏實地的刻苦學習,從何海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汲取營養,提高完善自身。通過對古人、對老師的勤奮探索學習,技藝日臻純熟。無論寫意或工筆、水墨或重彩都能和諸關系,富于變化而隨心所欲。更深受何海霞藝術思想風格的陶治與影響,學會去認識自然、師法自然,并從這個過程中,理解了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在老師的感染下,潛心研究了石濤、八大,對“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主張,有了真切的體會。
1984年秦公卓跟隨恩師登臨長城,寫生作畫,何海霞用青綠山水描繪出《東方巨龍》,并給秦公卓示范青綠畫法,他說:“你要多臨摹明四家,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作品和袁江袁耀作品,特別是在山水畫的部分,吳門四家中的沈周與文徵明,是吳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1986年秦公卓隨何海霞為京西賓館作《大地一統景秀山》。1992年秦公卓陪同何海霞回陜西探親,到華山腳下給秦公卓講訴當年寫生心得,并把他介紹給好友賈平凹。1998年一代名家何海霞在北京去世,何海霞治喪委員會委派秦公卓去給啟功等各位畫界老前輩奔送訃告,秦公卓作為何海霞的入室弟子為先生書寫挽聯,沉痛哀悼恩師。在恩師去世后的每年秦公卓幾乎都要去陜西恩師故地拜訪,何繼爭與夫人親自接待,當時很多何老生前在北京的情況都是秦公卓口述給他們的,他們既是師兄弟也是多年摯友,何繼爭先生2020年在西安去世,當時也是秦公卓第一次腦溢血處于康復期,行動不便沒有去吊唁,至此兩位老人沒有見最后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