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昊
韓國全羅南道和順郡有一座神奇的朱子廟,寺廟外墻繪有浮海而東、武夷九曲等壁畫,廟中建有朱子大學堂,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著“朱潛先生800”字樣。
傳說,800年前的1224年,朱熹曾孫朱潛浮海東渡高麗(朝鮮半島古代政權之一),將朱熹血脈與學問一并傳入了朝鮮半島。
那么,朱潛為何東渡高麗?朱子學又如何影響了朝鮮半島呢?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紀錄片《朱熹》 截圖
朱潛東渡高麗的傳說
朝鮮高宗光武六年(1902),時任帥府記錄局總長的朱熹31世孫朱錫冕,上疏請求將半島朱氏籍貫統歸新安,并編成朝鮮王朝第一部全國統一的朱氏族譜——《新安朱氏世譜》,該譜序稱“東韓之有朱氏,自翰林學士清溪公諱潛始焉”。也就是說,現在在韓國的朱熹后人都是朱潛的后代。
《新安朱氏世譜》。來源/紀錄片《大儒朱熹》 截圖
據《新安朱氏世譜》記載,朱潛,字景陶,號清溪,乃朱熹曾孫。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生于福建建陽縣三桂里玉枕峰下,27歲選為大學士,又被賜文科翰林院學士。他服膺曾祖義理思想,為官清介,常以國事自任。1206年,開禧北伐失敗后,主戰派宰相韓侂胄被殺,權相史彌遠把持朝政,對金達成了屈辱的嘉定和議(宋金約為伯侄之國,宋向金增加歲幣、犒賞軍銀);同時,雄踞蒙古草原的鐵木真也開始崛起。南宋局勢危若累卵。
朱潛痛恨夷狄侵擾、權臣誤國,因此閉門不出,日夜與讀書為伴,他興感于《論語·九夷》,屢屢對弟子言講:“海外青丘,箕圣攸封,而素稱其禮壤,吾屬可居(東方海外的朝鮮半島,是箕子受封之地,素來被稱作禮儀之邦,我等可移民至此)。”
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春天,朱潛懷揣家譜,攜二子一女,及門人葉公濟、趙昶、陳祖舜、周世顯、劉應奎、杜行秀、陶成河七位學士,浮海東渡高麗。臨行之際,送行者高唱“采西山之薇,酌東海之水,以餞有往無來之行”,聞者無不唏噓欲絕。
到達高麗后,高麗高宗屢征朱潛入朝為官,他都辭謝不往,定居錦城,致力于傳播曾祖朱熹的思想與學問。之后,元朝統治者聽聞宋朝百姓多東渡高麗,命高麗將其一一押送大都。朱潛遂變名為積德,將子朱余改名為朱余慶,隱居綾城考亭,后又轉居龍潭朱茁川上新安村,躬耕讀書。當地百姓感于朱潛事跡,紛紛稱朱潛所居住之里(朝鮮半島一種行政區劃,約等于中國的村)為“仁夫里”“君子里”,稱朱茁川為“朱子川”。后來,朱潛又隱居綾城竹樹夫里,死后葬于錦城之南洛陽山下。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韓劇《王的女人》 截圖
千百年來,關于朱潛東渡高麗之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贊成者考察了中韓兩國現存族譜、方志,及全羅南道和順郡朱潛故居、錦城山華人村、綾州東源祠和朱子廟、朱子川等遺跡,認為朱潛生平事跡雖語焉不詳,中韓譜牒也有齟齬之處,但就譜牒之完整、文獻之足征來看,朱潛東渡之事很難向壁虛造。反對者則認為,中韓文獻關于朱潛的字號、配偶、東渡時間和背景問題上存在明顯差異。如中國文獻記載朱潛最多只擔任烏程縣令,南宋翰林院也并未設有學士、大學士。崇禎《烏程縣志》記載,朱潛任烏程縣令是在寶祐年間(1253-1258),后徙居杭州。顯然不可能先遷居高麗,又返回南宋。總之,反對者認為韓國譜牒不足為據,東渡之朱潛并非朱熹曾孫,不過碰巧同名同姓而已。
朱潛是否東渡高麗,或許仍將持續爭論下去。但從文化史上來看,無論朱潛后人是否為朱熹后裔,他們都是朱氏大家族的一員,早已成為朱熹及其后裔流播史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朱潛之后,高麗大儒安珦(xiàng)入元,帶回朱子著作。高麗中后期,陸續出現白頤正、禹倬、權溥、李齊賢、李糓、李穡(sè)、鄭夢周、鄭道傳等大儒,他們認同、宣傳朱子學說,使朱熹學問在朝鮮半島發揚光大。
高麗大儒安珣畫像。來源/紀錄片《大儒朱熹》 截圖
儒學很早便傳入朝鮮半島?????????
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之際,韓國政府提出一份名為《同中國文化再相逢》的文件,文件中說:
自古以來,韓國就在中國文化的絕對影響之下,這種影響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這一文化圈最大的特征是漢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其共同點。
韓國著名史學家全海宗也說過,給韓國影響最大的中華文化是儒教文化(儒學、政治制度—包括科舉、教育、制度和生活倫理)和通過中國傳來的佛教,韓國從未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韓劇《大長今》 截圖
儒學很早便傳入朝鮮半島,深刻影響了新羅、高麗兩朝。唐代中期,隨著儒學復興運動展開,理學登上歷史舞臺。兩宋時期,理學經周敦頤、程頤、程顥發展,最終由朱熹集為大成。相較傳統儒學,理學更加強調“存天理,去人欲”,將實現圣人境界視為終極目標,理論體系更為完善。至元朝,已是“天下之學,皆朱子之書。書之所行,教之所行也。教之所行,道之所行也”。
這套學問體系,或由朱潛,或由游學大都的高麗學者,帶回朝鮮半島,最終成為朝鮮王朝(1392-1910)的立國思想,且對半島此后七百余年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程朱理學傳入朝鮮半島后,有三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系列尊崇程朱理學的儒學家,他們的學問深刻影響了朝鮮半島。1289年,安珦隨高麗忠宣王入朝大都,手抄《朱子全書》帶回高麗,還委托朋友購得孔子及其弟子畫像、祭器、樂器、經史子書。他不僅精研朱子學問,還培養出大批儒學家,增強了朱子學在半島的影響力。晚年時,因敬慕朱熹,常掛其畫像,以致仿效朱熹字號(朱熹,字晦庵),自號晦軒。
至朝鮮王朝時,又誕生李滉、李珥兩位理學大家。李滉,號退溪,世稱退溪先生,他篤學精思、德慧雙修,編纂《圣學十圖》《朱子學節要》等書,“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繼絕緒,下以開來學,使孔孟程朱之道煥然復明于世”,被尊為朝鮮之朱子。李珥,號栗谷,世稱栗谷先生,他通經學、知時務、明事理、善經濟,著有《栗谷全書》,推崇朱子學,還吸納佛老、心學思想,強調經世致用。二人被合稱為朝鮮思想界雙璧。值得一提的是,當今韓元1000、5000元上就分別印著李滉、李珥畫像。
韓元1000、5000元實物掃圖。來源/維基百科
其弟子也人才輩出,李滉門人中,配享書院、祠宇者多達74人,金長生、宋時烈則是李珥門下著名學者,特別是宋時烈,被朝鮮人推崇為:
“周室東遷,不可以不生孔子;宋室南渡,不可以不生朱子;大明沒于腥膻,不可以不生宋子。”
還有,就是出現了一系列書院,推動程朱理學的全面傳播。朝鮮中宗三十八年(1543),豐基郡守周世鵬為紀念安珦,創建白云洞書院(國王賜匾額,又稱“紹修書院”),將教育后學和崇祀先賢相結合,開朝鮮書院先河。
此后,在國王和理學者的推動下,書院普遍建立起來。據韓國學者閔丙河統計,宣祖至肅宗(1568-1720)短短153年間,朝鮮各地興建書院577所,其中賜匾額者高達224所。朱子學也深深影響了書院,如李珥制定的《隱屏精舍學規》,要求書院“非圣賢之書、性理之說,則不得披讀于齋中”。此外,大量書院還專門享祀朱子,如京畿道漣川的臨漳書院、忠清道忠州的云谷書院、全羅道咸平的紫陽書院、慶尚道星州的州古書院、黃海道海州的紹賢書院、平安道定州的新安書院,皆崇祀朱熹。
韓國一些書院的分布位置。來源/維基百科
而最深遠的影響,就是以《朱子家禮》為代表的禮儀觀念,廣泛影響了民眾日常生活。高麗末期,《朱子家禮》東傳朝鮮。當時學者紛紛揭露佞佛弊端,呼吁實行朱子家禮,崇尚朱子學。鄭夢周即率領士庶仿效《朱子家禮》,用朱子之禮取代佛教儀式,進行冠婚喪祭。恭讓王二年(1390),高麗朝廷命“行禮儀式,一依朱文公家禮,隨宜損益”,無論士庶,都要躬行朱子家禮。
朝鮮王朝建立后,對朱子家禮的推崇更進一步,其奉為大經大法的《經國大典》即參酌朱子家禮與中國法典而成,《朱子家禮》也被不斷刊刻,并成為科舉用書,趙光祖、金安國、李彥迪等士人也致力于朱子家禮研究。在官府與民間士人共同推動下,朝鮮社會日益重視建立祠堂家廟、明確嫡庶之分、無子者取族子以為嗣等宗法制度,《朱子家禮》已不僅局限在廟祭之禮,而是廣泛應用于家族繼承、嫡庶之分等倫理秩序,被尊奉為“垂世大典”“萬世通行之制”。
韓國家族祭祀。來源/韓劇《眼淚女王》截圖
直至今日,朱子學依然深刻影響著朝鮮人、韓國人的倫理觀念。作為朱子學基本思想之一的忠孝理念,被認為是人人應當遵守的規則,這點特別體現在韓國的企業文化中。金中培將韓國企業精神概括為:對國家、社會、企業的責任心與忠誠度;重感情、誠懇、熱情;重權威,尊重老人長輩。足見朱子學影響之深遠,直至今日也未消退。
此外,朱子學與儒學還滲透到朝鮮半島的方方面面。韓國國旗太極旗即淵源自《周易》八卦圖,朝鮮、韓國的風俗與中國相差無幾,他們同樣重視陰歷與節氣,其春節、寒食節等節日也無不烙印著儒學傳統。
韓國國旗和《周易》八卦圖。來源/維基百科
此外,日本韓國史研究學者宮島博史提到,在日常生活中,店員為客人找零時,一定用右手交給顧客;為他人倒酒也一定會用右手斟酒,接酒者則會用右手捧酒杯。在長輩面前喝酒,也要右手持杯,左手遮杯,同時把臉轉向右側,才能飲酒,這也都是儒學禮教影響的體現。(詳見參考文獻之3)不難看出,從中國傳來的朱子學與儒教,是規范朝鮮、韓國人禮節世界的基本原則。
韓劇中體現的韓國人喝酒禮儀。視頻來源/韓劇 《文森佐》
朱潛后人的努力???????
朱潛東渡高麗后(如上文所說,朱潛東渡高麗是史實,目前的爭議點在于部分中國學者懷疑朱潛此人并非朱熹的曾孫朱潛,而是另一同名同姓者),其后人在朝鮮半島繁衍生息,開枝散葉,至今已達18萬人,遍布各地。朱氏后人在朱潛逝世之地建立朱子廟,每年5月5日按時舉辦祭祀儀式。祭禮先祭朱熹,后祭朱潛,整個儀式持續四個多小時。參加者不僅有朱子后人,還有大量中小學生,以緬懷朱熹、朱潛的歷史功績。
韓國朱子后人正在完成祭禮儀式。來源/紀錄片 《大儒朱熹》截圖
20世紀初,朱潛后人編成《新安朱氏世譜》后,各地紛紛建立新安朱氏宗親會、門中代議員總會。1973年5月31日,各地分會共同組建韓國統一的朱氏宗親會——新安朱氏中央宗親會,致力于增進韓國各地和旅居日本朱子后裔的交往,同時熱心公益,為韓國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90年,新安朱氏中央宗親會會長朱昌均率領代表團赴華,參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與中國孔子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參會之余,他們赴朱子故里建陽尋根訪祖,拜謁朱熹廬墓,并出資兩萬美元,委托當地政府在朱子陵園前建立思源亭。
1992年,他們又一次踏上朱子故里,參加“紀念朱熹創建考亭書院八百周年活動”。朱昌均親自為建成的思源亭揭幕,并在亭前豎立碑記,記錄建亭始末。
而在韓國朱子文化的發源地——全羅南道和順郡,自2022年起,和順郡政府、朱子文化保存會聯合舉辦“朱子大學堂”人文學課程,致力于推進儒家思想和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傳播。當地每年還會舉行兩場學術會議,宣揚朱子文化,推動中韓民間文化交流。
全羅南道位置圖。來源/維基百科
總而言之,朱潛東渡高麗之事或許存在疑點,但朱子學之于朝鮮半島的影響卻無可否認。學者劉宗賢曾說,當代韓國是一個只有通過朱子學才能解釋的國家。程朱理學不僅是曾在中國主導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體系,也是在前近代東亞各國(朝鮮、越南、日本)占主導或有重要影響的思想體系。其實,不僅是理學,古代中國對東亞諸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正是漢字、儒教、佛教以及律令制度形塑了東亞諸國的政治體制與文化形態。無論何時何地,這一點絕不應被無端忽視。
參考文獻:
①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②(韓)韓永愚:《新編韓國通史》,李春虎譯,首爾:東北亞歷史財團,2021年。
③(日)宮島博史:《兩班:朝鮮王朝的特權階層》,朱玫譯,上海:中西書局,2024年。
④楊青:《清溪先生朱潛東渡高麗初考》,《韓國研究》1996年第3輯。
⑤朱瑞熙、劉學峰:《朱熹之曾孫朱潛及其父朱鉅考》,《韓國研究》2000年第4輯。
⑥鄭成宏:《中國和朝鮮半島儒學文化的民間交流——以代表性的個案來說明》,《當代韓國》2003年Z1期。
⑦方國根、羅本琦:《簡論儒學在朝鮮和日本的傳播、發展及影響》,《東方論壇》2005年第3期。
⑧張品端:《〈朱子家禮〉與朝鮮禮學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第1期。
⑨陳昊:《從善竹橋諸碑看朝鮮王朝對鄭夢周認知的演變》,《古代文明》2024年第4期。
⑩李薇:《從學士情結看朝鮮半島的慕華心理》,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3年。
?《“東渡”的朱子文化:延續八百年的中韓人文紐帶》,《新華社國際》2024年10月16日。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陳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