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過,孔子“溫而厲”,看上去很溫和,卻透著嚴厲。
那意思是,老師不罵罵你,你是不會上進的。
所以,不要以為孔老師不罵人。《論語》中,被他罵過的不少。罵得最厲害的,是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很無情,直接讓他退出師門了。當然,這好像只是孔子的氣話,別當真。
樊遲問他如何種地、如何栽花,孔老師氣不打一處來,把他呲了出去。樊遲走了,老師意猶未盡,還在罵:“小人哉,樊須也!”
這里的“小人”不是“品德低下”的含義,意思是普通人、平民,罵樊遲沒志氣,成不了大人物。
冉求含蓄,樊遲質樸,放在同學堆里,很容易“消失”,所以孔子罵他們的時候少。“顯眼包”們,就不同了。
典型的“顯眼包”有兩個,一個是口才犀利的宰我,一個是性情粗野的子路。
這倆貨,被罵得最多。
等半小時,我去數一下……
答案揭曉。經粗略統計,子路榮登“挨罵榜”榜首(含委婉的批評),共挨罵7次。
當然,孔老師的批評,都是有針對性的,比如批評子路“好勇”,喜好武力解決問題;批評子路耍嘴皮子(佞);罵他“野哉”等等。
宰我挨罵,雖然屈居次席,僅出現了3次,但一次比一次厲害,都是發自內心的痛罵——可見孔老師的確不怎么喜歡宰我。
最著名的,如今都變成成語了——“朽木不可雕也”,這就是孔子罵宰我的話,因為宰我大白天睡覺。
今天大白天睡覺沒啥,古代不同。油很貴,很多人點不起油燈,晚上沒法學習,只能抓緊利用白天的時間。
宰我和孔子辯論“三年之喪”,孔子也真動了氣,罵宰我“不仁”,說他“難道小時候沒被父母抱過三年嗎”,挺狠。
有些批評,顯見孔子“不忍批評又不得不批評”之心,比如他批評“由之行詐也”,子路雖然欺騙了老師,目的是好的——孔子病重,他按“有臣”的規格為其安排后事,違背規制,但何嘗不是一片忠心呢?
除了這些有針對性的批評,還有普遍的批評,比如批評有些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等等。我看了都汗顏。
再看表揚榜。子路、樊遲、子貢、閩子騫等,都被表揚過。孔子的教育思維是積極的,肯定、鼓勵為主。
表揚最多、最狠的,無疑是顏回。面對國君和權臣,孔子兩次表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已成名言、名句了。
不僅次數多,表揚的程度也高。“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顏回的“仁”,能堅持很長時間,其他同學頂多一時半會兒。
仁是很高的境界,如此評價,相當不容易了。
孔子甚至說自己不如顏回。他讓子貢評價顏回,子貢說自己不如他,孔子回答:“不如也,吾與汝不如也。”
“吾與汝不如也”,有人解釋為“我贊同你,你(子貢)是不如他(顏回)”。現在看來,應該是“我和你都不如顏回”。
新出土的竹簡證據:
安徽大學藏竹簡《仲尼曰》——
仲尼曰:“一簞食,一勺漿,人不勝其憂,己不勝其樂,吾不如回也。”
王家嘴楚簡《孔子曰》——
孔子曰:“一簞食,一勺漿,人不勝其……(此處缺文)不勝其樂,吾不如回也。”
兩處古籍,都說“吾不如回也”。如此,《論語》中“吾與汝不如也”是“我和你都不如他”的可能性大增。
對顏回如此表揚,偶爾出現一處“批評”,就十分令人關注了——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
孔子說,顏回對我幫助不大啊,我說什么他都(表示認可、接受)很高興。
這里,我覺得是委婉的批評。一個人水平再高,如果對老師只有崇拜和接受,沒有質疑和辯論,很難成為一代宗師。
愛之深,責之切,孔子希望顏回成為宗師,才如此批評。
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這話多半是講給顏回聽的吧!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