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格拉底最核心的思想是“相”論,這一思想說到底也很簡單,即認為凡事凡物均有一個使該事成為其事、使該物成為其物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相”(也有譯作“理念”、“是”的),蘇格拉底畢生所做的就是追問他所遇見的每一事或物的“相”是什么。他還沒去追問到這些事物是否具有共同的“相”,即他還沒提出世界的終極存在這類問題,但他的思想本身已包含這種邏輯,只要接著他的思路追問下去,遲早要提出終極存在這類問題的。在他的心目中,人、人的思想、自然物,都是同類的存在,都有“相”。沿著他的思路追問下去,出現了兩種結果:一是科學的出現,即把人、人的思想、人際關系、自然界等等統一當作一種客觀的認識對象,進而去追問這個對象何以會成其為自身的原因,也就是哲學史上所說的按“相”與“存在”同一的思路發展下去的結果。另一條思路是亞里士多德代表的將“相”與“存在”分離的思路,將“相”理解為是對某種脫離實體的抽象屬性的概括,即對普遍定義的追問。沿這種思路走下來,發展出西方的哲學,尤其是中世紀的形而上學和當代的分析哲學;這種哲學使思維遠離存在,使思想遠離實踐技術,更像是種思想方法,與科學相距甚遠。當然,作為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它在培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對于訓練科學所需要的思維素養也是有所貢獻的。所以,從總體上來說,沿著蘇格拉底的思路,發展出現代西方文明的理性的知識體系。
所謂知識,在這里特指對客觀存在物(包括現象界的存在和形而上界的存在)的性質與內容的如實描述。先前,人們不知道這些存在是怎么回事,后來了解了這些存在之后,把自己了解到的東西表達出來,寫下來、記下來,就形成了知識。知識,是人類對未知世界認識后的產物,是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及分析,因而本質上是客觀的。掌握了這種客觀知識的人即是知識分子。由于這種知識是獨立、客觀的,有著不可動搖的力量,因而掌握這種知識的人也就獲得了獨立的、客觀的力量。西方的知識分子之所以具有獨立的力量,具有與宗教和政治鼎足而立的獨立性,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的獨立性,簡言之,西方知識分子的獨立性來自其知識的獨立性!
中國不是這樣,眾所周知,中國知識分子一向缺少獨立性。他們總是要依附各種政治力量,毛澤東譏之為必須附著于“皮”之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很形象地刻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實際地位。人們常把這種缺少獨立性的狀況歸因于中國統治階級的專橫和知識分子的性格軟弱,這些看法均未看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本質是:中國知識分子之所以軟弱,之所以缺乏獨立性,是因為他們沒有擁有獨立的、客觀的知識,盡管他們也受過教育,也讀過很多書,腦袋里也記憶、存儲了許多通常被人們含糊地稱為“知識”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主要是一種主觀的意見匯總。任何一種主觀的意見均是屬于某一個人的,它也有力量,但它的力量不來自于客觀世界的邏輯,而是來自于它的持有人的意志,誰更強悍、更精明、更心狠手辣,誰的意見就可以占上風,其他人就得服從這種意見;如果不服從這一意見,而且持有人也很強悍的話,那么,解決意見分歧的方法不是去與客觀存在相對照映證,而是通過有組織的暴力決出勝負。在中國的所謂“知識”體系中,沒有“真”“偽”這樣的真理性判斷,只有“對”“錯”這樣的價值性判斷,依據的標準不是與客觀實在是否一致,而是持有這種意見的人的力量的大小,其實是以成敗論對錯。因而,讀中國傳統“知識”的古書,越讀就越想當官,因為一切發自善良天性的美好理想,都必須借助意志的力量才能實現,而只有當官,即獲得權力才能獲得支配別人意志的力量。也就是說,這種知識體系本身就不斷地從正面和反面復制著“讀書做官論”的基因。
讀西方秉承了蘇格拉底傳統的書,不論是哲學、科學,還是政治、歷史,越讀越讓人超然于人事之外,越讀越讓人沉溺于對客觀真理探索的快樂,進而享受這種真理的客觀力量所帶來的世俗快樂之中。西方的知識分子是先征服客觀世界,再利用被征服的客觀世界的力量來征服人,他們的知識傳統所復制的文化基因就是這樣。弗蘭西斯?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這話僅適用于掌握了客觀知識的西方知識分子,因為那種知識確實有力量;這話并不適用于中國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就沒有掌握那種客觀知識,又何從而來的力量?
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性質與孔子一脈相承,孔子的核心思想歸結到底,就是“恕道”,是一種基于經驗與感情基礎上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積累出來的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對象化認識,而是極具主觀色彩的個人看法??v觀孔子的全部言論,無非是對人的行為和人際關系的各種意見,也就是說,孔子留下的、化成文字的東西,其實是各種主觀意見的匯總,與客觀存在是分離的。后來將孔學發展成儒學的那些人,又積累出更多的文獻材料,這類東西也常被人們含混地稱為“知識”。但實際上,作為一種主觀色彩極強的意見,它稱不上是“知識”,只是一種意見!整個中國學術史、或曰思想史,積累下來的就是這樣一些東西,而且數量巨大。這些東西由于不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也不具備客觀世界所具有的力量。一代又一代古代中國的讀書人(也包括現代那些無論什么專業,但未曾在精神上自覺,卻又被含糊地稱為“知識分子”的讀書人),一輩子所讀、所記、所思的也就是前人的各種意見,這些意見因人而異,而且時過境遷后,常令人難以理解,要花很多時間去捉摸其到底是什么意思,這些工作耗盡了中國讀書人的全部精力,導致這個民族雖然擁有大量的所謂“知識”,但卻從來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由于意見的主觀性,即它只能附著于具體的個人身上,因而,也從來不具有超出個人經驗、特別是直觀經驗之外的擴張力量。這種所謂“知識體系”,由于缺少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摹,因此形不成標準化的、可以批量復制的知識,所以缺少橫向的擴張力量;又由于缺少對未知世界的驚奇與探尋,思維完全囿于可直觀感知的已知世界范圍內,所以,缺少縱向的創新能力。從總體來看,這是一種停滯的“知識”體系,它誕生時是什么水平,到現在就還是什么水平。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在現代中國人心中產生如此強烈地共鳴,而且可以原封不動地運用于現實生活,不也正說明,我們現代人的思想程度,就是當時孔子的思想程度!
蘇格拉底的思想則不同。一方面,由于他所追問的“相”是無窮無盡的,總是有新的答案,又總有新的問題,說到底,是由于客觀存在的無限性,使得關于客觀存在的知識也具有了無限性;總有新的未知世界被發現、被理解,因而,也就總有新知識的出現。另一方面,由于他的思想中將“人”、“物”、“事”乃至人的“想法”全混為一體,這些東西都有“相”,那么,反過來說,只要有一種“相”,哪怕僅僅是在思想中建立起的一個“相”的概念,也就一定能找到或創造出一個體現這種“相”的物。這種想法賦予人類一種獨特的創造能力,不是來自對客觀上已經存在的物的摹仿的創造能力,而是源自思想自身創造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著的物的能力!只要思想想到了,就能創造出來!汽車、飛機、核武器、計算機等等這些新的實物,就是先在思想中產生出關于汽車、飛機、核武器的概念,即汽車、飛機、核武器的“相”后,又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創造出的自然界本沒有的東西。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只有在蘇格拉底式的知識體系中才有進步,才有創新。
思想性質上的差異,造成了他們思想發生作用范圍的差異。蘇格拉底窮極物理的追問,使他對后世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哲學、科學、神學領域,而在政治、法律領域內,他缺少原創性的貢獻,因而對西方的影響不如孔子對中國的影響大。
孔子在科學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貢獻,不僅在自然科學方面,就是在社會知識方面,他也沒有貢獻出任何有科學色彩的想法。在這方面,他開了個不好的頭,此后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他一樣,均不關心自然科學問題,在中國思想史上,那些名氣最大的人物均沒有科學技術上的建樹;而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建樹的人,對這個民族的思想又沒有什么重大影響。
孔子之所以對科學問題不感興趣,我想主要是基于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也是后世那些中國頂級思想家們不關心科學問題的原因。一是他直觀經驗的思維方式無法從自然對象中看到更深刻的聯系和變化,自然對象在他的頭腦中是一種靜止的不變的存在,沒什么可以深思、深問的。一塊兒石頭,就是石頭。他看不到這塊石頭背后還有什么使其成為石頭的原因。而且,他大概認為對這類如此明白的存在再發什么議論是毫無價值的鬼話。后世的儒家學者王陽明曾經試圖對“外物”(即自然界的物質存在)有所思考,他曾對著竹子苦思冥想,想弄明白“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含義,據說曾達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大病一場。但他的解脫之道卻不是發現了竹子之所以成為竹子的內在玄機,而是返回到主觀的心理上,認為良知在心里,而不在“外物”。用通俗的話來講,他放棄了對自然物的觀察,回到了自己的主觀世界,把概念、價值觀等東西統統當成主觀思想的產物。其原因,也就在于他和孔子一樣,用經驗直觀的方式去看待“外物”,比如竹子,在直接的經驗觀察范圍內,怎么看,也就是一個竹子,看不出什么別的東西。在中國文化中,若是說竹子有別的含義,也只是審美或價值評價上的意義,例如“未曾出土便有節,縱使凌云仍虛心”,這種東西其實完全取決于觀察者主觀的心理感受,其思維方式與孔子一脈相承。
第二個原因是孔子極端輕視體力勞動。在當時,體力勞動是最主要的生產勞動,是人與自然間聯系最密切的一種實踐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最容易產生對自然問題的興趣??鬃虞p視體力勞動的主要原因是體力勞動獲得的報酬少,遠不如當官兒來得多、來得快,當官兒發財、過舒服日子的欲望斬斷了他與生產實踐的聯系,同時也抑制住了任何對非功利事物的探索興趣??鬃哟嬗羞@種動機是明擺著的事兒,而且后來中國的所謂“知識分子”也一直是這么思考問題的。就是眼下中國很多學習自然科學的博士、教授什么的,也以從政為目標,為了從政當官兒,寧肯放棄任何專業研究,說到底,缺少一種對知識的真正的熱愛、缺少探索未知世界的快樂!追求現實的物質享樂,甚至被別人圍捧侍候的心理享受,構成了中國人的主要行為動機,這種動機與孔子本人的動機如出一轍,遏制住了中國人對自然問題可能發生的驚奇,而這種驚奇正是西方科學賴以發生的基礎。由于缺少這種基礎,中國的思想系統內產生不了科學革命就不足為奇了。
孔子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遠遠大于蘇格拉底對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自漢代以后,他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一致性的追捧。歷代帝王追封他各種稱號,從“宣尼公”到“文宣王”、“至圣先師”,利用統治權力的力量將孔子塑造成具有神性的“文化之王”。孔學也在其后繼學者的簇擁傳遞中演化成儒學,并深入民間,與民間的巫術傳統結合后,起到了一種民間準宗教的作用,以致于馬克斯?韋伯稱之為“儒教”,孔子獲得了類似“教主”的地位。一個生前落魄、四處碰壁的教書先生,死后為什么贏得后世幾乎眾口一詞的追捧?分析起來,無非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孔子的思想和行為確有值得追捧、也可以追捧的地方;另一方面是那些追捧他的人懷有內在的想追捧他的個人要求。
孔子的思想與先秦其他主要文化的思想,如道家、法家、墨家等,雖然在某些具體主張上有所不同,但在經驗直觀這種思維方式上是一樣的,他們關注的是同樣的問題,而且是以同樣的思維方式在關注著。當然,得出的結論不同,這種不同也是孔子思想方式問題中應有之義,因為他自己對同一個問題在不同時間和地點,就有不同的看法。拿他本人來講,論及“道”時,像道家;論及曠放,如同莊子;論及“法”,像法家;如他對管仲那些非常手段的寬容。其實,管仲、孔子、荀子和韓非、李斯之間,有著一條非常清晰的共同的紐帶,顧準先生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后代史家,說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一直是內法(或荀)而外孔,以孔做羊肉,掛招牌,以荀或法做實際。這一套其實開始于孔子本人。”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根本就沒什么“外儒內法”,本來就是儒法一體的!不僅如此,還是儒釋一體(儒佛一體)、儒耶(基督教)一體。外來的佛教只是在被儒家的思維方式改造后才融入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佛的覺悟被改造成為中國的孝與不孝之類的善惡報應后,才得以在中土發揚光大;而基督教也被改造成另一種儒教了,在今天中國任何一個教堂中都可以聽到布道,這些布道內容多不是原罪與救贖,而是要孝敬公婆,修已安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事實證明,一切外來文化,都必得滿足這塊土地上最大多數人的心理需要才能被接受,孔子的思想正是這種心理需要的具體表現,被奉為至圣先師的孔子不過是這種集體心理需要的象征符號。
2
一個思想家之所以被接受,不僅因為他有可接受的思想,還因為有想接受他的人群。
究竟什么是決定某個特定人群接受一個特定思想家的原因呢?我覺得主要是共同的思維方式,共同的思維方式可以超越國家、民族、時代,乃至現實需要的限制,使一群人和某種思想掛起鉤來。具有和這位思想家相同思維方式的人群,構成了能夠接受這個思想的有效受眾群體,因而形成一個“文化接受帶”,并因接受了這種思想而形成一種文化認同標志,成為一種文化實體。這種文化實體與政治、血緣、地緣、語言等因素耦合后,又形成了地緣政治實體。這個“文化接受帶”很可能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相互隔離的,他們間的聯系僅僅是思維方式的一致性,而不是知識上的互相了解。換句話說,具有相同思維方式的人可能分布在互相隔絕的地理范圍上,他們之間也不曾認識,沒有過任何交流,但他們獨立地以相同的思維方式思考著共同的問題,如果有一天,他們忽然遭遇,發現對方想的問題和想問題的方法都與自己的一致,于是,就產生了深刻的共鳴,不僅互相認同承認,而且還把那位思考得更為深刻成熟的人奉為共同的偶像。
接受蘇格拉底思想的人并不是他同時代的同邦同胞,雅典人對這位自封為“神賜給城邦的禮物”的思想家并不歡迎,除了少數追隨者外,大多數人不喜歡他,甚至討厭他,所以才投票判處他死刑。少數希臘人(包括雅典人)接受了他的思想,并使其可以傳承下去。自從亞里士多德給予他以閹割式的膚淺理解后,希臘人和希臘化時代能接觸到他思想的環地中海地區的各色人等,似乎并沒有產生更強烈的共鳴,羅馬人更是沒當回事。真正接受他思想并發掘出其內在潛力的是文藝復興以后的歐洲人,特別是科學革命以后的歐洲人,包括意大利人、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等等,其主體是被羅馬人視為蠻族的日爾曼人,也就是說蘇格拉底的真正受眾是千年以后的歐洲人。
孔子的真正受眾也不是他同時代的母邦同胞魯國人,而是被秦統一后的六國子民,那也是距他死后五百年的事。從當時的觀點看,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接受了他的思想。此后,既有融入同一個政治實體的鮮卑人、蒙古人、滿清人先后接受他的思想,也有共同政治實體之外的日本人、朝鮮人、東南亞人接受他的思想,以儒學為象征物的文化實體成為一種跨國存在。這些人之所以能接受他們的思想,并不是因為具有共同的祖國、共同的語言,或共同的歷史,主要是因為有相同的思維方式。能接受蘇格拉底思想的人一定是相信事物均有其本質的“相”的人,而接受孔子思想的人則肯定是不理解何為“相”,只感悟到孔子“恕”道力量的人。
不過,相同的思維方式只是提供了一個人群接受某種思想的原因,還沒形成接受的事實。受眾與思想家之間必須發生接觸,發生知識上的了解與認知,才能結合起來。這是思想家思想得以傳播的中介環節,這個環節就是傳承這種知識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最早是這些思想家的學生或朋友,或者是出于一種思想上的領悟與感動,又或者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維持著這種學說在知識形態上的傳遞,以后代代相傳。這種傳遞過程可能很漫長,如蘇格拉底思想被真正重新記起是大約兩千年以后,在此前,他的學說只在一個狹小的知識分子范圍內被人知道??鬃拥乃枷胍惨粯樱皇窃跐h武帝和董仲舒之后,才獲得巨大影響的。在傳承過程中,這些中介環節很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對思想原創者的思想有所修改、變動,但總的來說,在知識形態上,基本將其原創者的東西完整地保留下來了。不過,他們畢竟只是很少數的一部分人,只能做知識上的傳承,而不是社會性的擴大。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思想真正泛濫成潮,還有待全社會人群的介入。
讓他們真正具有今天這種地位的,是他們各自的有效受眾全體接受的結果,這群受眾包括各個階級地位的人。蘇格拉底的思想的傳承賴于基督教興盛期創造出的教士階層,這些人在修道院里以同一種方式的苦思冥想終于孵化出了近代科學。國王們看到科學創造出了有助于他們爭霸天下的物質力量后,便將這種知識引向更為遼闊的世俗世界。于是,掌握這種知識的人遠離了最初的蒙昧的僧侶集團,成為獨立的歐洲近代知識分子,他們主要的組織形式是大學和研究院,以及后來生產和商業領域擴張后出現的知識專家集團。
孔子的思想也依賴于讀書人群體的整合與擴大。秦漢統一帝國形成后,擴大的行政管理系統,提供了更多的進入官府的機會,更多的讀書人在其未仕階段,讀到終身汲汲于官門以求俸祿的孔子的言論,真是太有同感了,更何況這些言論本身就包含有官場上最為實用的官腔官話。那些自馬上得天下的草莽帝王們,在周圍讀書人的反復勸說中,發現孔子這套思想居然是一種可以快速構建和平秩序的技術手段,于是,不僅欣然接受,而且還以那種強悍的草莽氣魄,將其強制性地推廣成為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從發生學的過程看,是先有了這種政治秩序之后,才去尋找孔子思想這件外衣的。不過,當孔子思想被打造成儒學乃至儒教后,這件外衣有了形式上獨立的意義,以至于后人常認為是儒家思想塑造出現實政治秩序的,這實在是天大的誤解。不論哪朝哪代,最初的天下都是得自馬上的廝殺,流血滿地,建立起政治秩序后,才拉出戰戰兢兢的儒生們,用哆哆嗦嗦的誦書聲平息戰場上的金鐵交鳴,逐漸以書香清洗血腥,但又總清洗不凈,因為從思維方式上看,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東西。
有些人常把儒學在中國官方化看作是統治者單方面的事情,比如魯迅先生就說過“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的圣人,和一般的民眾并無什么關系?!边@實在是一種善良的誤解。其實,中國的一般民眾未嘗不想當權勢者,他們和那些“想做權勢者的人”有著共同的理想,絕大多數中國的普通人都會要自己的子女讀書,初看起來,讀書是重視文化的好傳統,但仔細分析他們要子女讀書的目的,卻發現,在古代就是考科舉,當大官,出人頭地,做“人上人”;在今天就是找個好工作,具體說,或是到政府當干部,或是到外企拿高薪,其實也就是當大官,掙大錢,總之還是擺脫下層老百姓地位,做所謂“人上人”。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長都是這么教育孩子的。這就是我們的民眾,與權勢者們和孔夫子們有著共同思維方式的民眾。正是這種民眾和權勢者的共同聯手,才造就了孔夫子地位的。進一步說,權勢者也是從大眾中產生的,是共同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共同創造了大家共同認可的統治方式。近代以前中國改朝換代多少次了,但政治統治方式從來沒有變過,足以說明這種思維方式的普遍與頑強。
加入李尋品味休閑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