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寂萊
讀書本是一種心靈活動,向來算為清高
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一向稱為雅事樂事。
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今天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為娶美女,在女為嫁賢婿;或為做老爺,踢屁股;或為求爵祿,刮地皮;
或為做走狗,擬宣言;或為寫訃聞,做賀聯;或為當文牘,抄賬簿;或為做相士,占八卦;或為做塾師,騙小孩……諸如此類,都是借讀書之名,取利祿之實,皆非讀書本旨。
圖丨睿衍
讀書的主旨在于排脫俗氣
黃山谷謂人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須知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學府中亦頗多此種人。然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在在官僚商賈亦無妨,在讀書人是不合理的。
所謂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臉,所以“可憎”;脅肩諂媚,面孔漂亮,便是“可愛”。
讀書與面孔漂亮沒有關系,因為書籍并不是雪花膏,讀了便會增加你的容輝。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也有滿臉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廳裝飾甚好,但一與交談,風韻全無,便覺得索然無味。
圖丨淡水間
讀書不可勉強
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么味兒來,那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
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所以讀書不可勉強,因為學問思想是慢慢懷胎滋長出來的。其滋長自有滋長的道理,如草木之榮枯,河流之轉向,各有其自然之勢。逆勢必無成就。樹木的南枝遮蔭,自會向北枝發展,否則枯槁以待斃。河流遇了磯石懸崖,也會轉向,不是硬沖,只要順勢流下,總有流入東海之一日。
圖丨慈鑒
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
同一本書,同一作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其景況適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讀名人文章,未見面時,是一種味道,見了面交談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讀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層深切的理會。
或是與其人絕交之后,看其照片,讀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凡是好書都值得重讀的。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
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下不得不讀之書。有你所應讀,所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
| 文:林語堂,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分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