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的高負債成為行業媒體和專業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各種說法甚囂塵上。甚至有境外沽空機構以高負債為由,惡意做空中國汽車股。
從專業角度來看,簡單以負債率來衡量一家車企的財務狀況,無疑是片面、愚蠢的。
雖然2024年的年報沒有完全披露,但就2023年的財報和2024年中報情況看,全球汽車產業正進入高負債時代,尤其海外車企有息負債不斷膨脹,甚至達到上萬億規模。對比之下,比亞迪等中國車企的資產負債表卻出乎意料的穩健。
這背后的原因,讓我們一起聊一聊。
單一角度無法理解高負債
全球汽車產業的高負債已經是一個趨勢,而對于整體趨勢的解讀,也不是簡單用多或者少就能看清楚的。畢竟,從國際金融市場角度看,在過去十多年零利率的寬松環境下,海外車企不斷擴充其資產負債表,這也讓總負債一路飆升。
比如2023年前十車企中,大眾2023年營收2.5萬億元,總負債3.2萬億元;豐田營收2.1萬億元,總負債2.6萬億元。大眾負債是其收入的128%,豐田為124%,通用汽車則為119%。
這些刷新所有人認知的數字背后,是技術進步+供應鏈整合+國際分工重組,以及汽車原本屬于的重資產行業特性帶來的。
對于汽車企業,尤其跨國車企來說,單條汽車生產線投資超百億元,且需3-5年才能實現新車量產回款。數據顯示,2023年大眾資本支出占營收的9.2%,而經營性現金流僅覆蓋資本需求的75%。再加上技術轉型的“雙軌制陷阱”,尤其是在中國電動汽車崛起的背景下,傳統汽車巨頭被迫“左手輸血燃油車,右手燒錢電動化”。
另外,國際上長期低利率的債務環境,也助推了各大車企的杠桿化擴張。2008年后全球長期低利率促使車企通過發債融資(而非稀釋股權),2023年美國車企債券平均利率僅為3.2%,顯著低于股本成本。這也讓越來越多的車企,傾向于利用發行債券而不是股票融資的方式籌集發展基金。
據財報顯示,2023年豐田有息負債率達67%;大眾有息負債占比為34%;福特有息負債率為65%,且這幾家有息負債均超萬億元。
因此,重資產+長周期使得汽車行業就是一個債務驅動的商業模式,當然這并不意味汽車產業面臨金融風險。
完全不一樣的中國車企
與海外頭部車企不同,國內主流車企在財務杠桿上控制更為謹慎。2023年,上汽集團總負債6637億元,相當于其收入的89%;比亞迪總負債5291億元,占營收88%;吉利總負債4517億元,占比91%。
更關鍵的是,無論負債的絕對金額,還是占營收的比例,中國頭部車企總負債明顯低于海外頭部車企。
在有息負債方面,相較于海外車企動輒數千億的規模,中國車企表現出更為自律的財務行為。 國內主要車企中,有息負債最高的上汽集團與吉利控股,其負債規模也僅略超過千億人民幣,而比亞迪的有息負債更是僅為303億人民幣,不到同期豐田有息負債的2%。
從有息負債占總負債的比例來分析,吉利控股的比率為24%,上汽集團為16%,比亞迪則僅為6%。有息負債越低,經營風險自然更低。
背后是電動汽車帶來產業機遇
中國車企的負債表現明顯優于國際同行,這是與抓住電動汽車轉型機遇,并做好產業鏈整合的現狀有關。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信息顯示,到2024年11月14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了1000萬輛,同時也是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規模的電動汽車銷售帶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迅速成熟,并在各個頭部車企的引導下形成了完整的整合供應鏈。甚至像比亞迪這種核心技術全部自研自產的中國車企,將技術跟市場成本之間的平衡做到了最高的水準。
而不論是比亞迪、吉利或是長安,都特別注重技術復用攤薄研發成本,已經形成以核心技術帶動的全平臺多元化發展趨勢,推動各家發展速度和負債之間的比例不斷降低。
這也產生新的衡量中國車企財務健康角度。
相對于有息負債,真正能體現中國車企財務狀況的,其實應該是應付賬款。資深審計師馬娜表示,應付賬款的高低顯示出中國車企的運營狀態,“車企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對外采購與合作的體量也越大,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更明顯。對于車企而言,體現在財報上就是應付賬款的增長。”
BT財經整理發現賽力斯應付賬款占營收的比例為84%,東風為57%,長安為50%,長城為40%,上汽為36%,比亞迪為33%。2023年應付賬款周期上汽是140天,長城163天,長安185天,東風226天,賽力斯313天,比亞迪128天。
國內主流車企中,比亞迪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使其應付賬款金額相對較高,有意思的是,其周轉天數最少,說明這家中國車企與供應商合作的體量大、付款快,這無疑是極佳的產業鏈合作模式。
現在,中國汽車發展勢頭愈發強勁。中國車企不僅在銷售業績上實現了迅猛增長,而且在財務管理水平上也對全球汽車產業的債務模式提出了挑戰。當諸如大眾、豐田等國際領先的汽車企業正努力應對資產負債表困境時,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汽車企業正憑借技術革新和核心產業鏈的整合,穩步向前邁進。
自去年起,比亞迪、吉利等中國汽車股股價持續飆升,投資者顯然讀懂了這一信號。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老張 夢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