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只有40多家了,而2018年,這個數字是487家,這就是市場的殘酷。那一年王傳福提出一個重要觀點:“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p>
如今隨著市場淘汰和自主品牌崛起,上半場基本走完了,下半場,也就是智能化的大幕已經拉開。我相信2025年車圈討論最多的話題,一定是智駕。
前不久我在博鰲企業家論壇發表演講、分享了我的觀點:在中國汽車智能化的征途上,將會出現三大趨勢。
趨勢一,行業整合已來。
2022年,具備L2級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滲透率達到了34.9%,2024年上半年,這個數字達到55.7%,超過半數。
如果我們用智能手機和功能機去理解,今年就相當于手機行業的2013年,那一年智能手機銷量首次超過了功能機。
所以,今天我們已經處在智能駕駛全面取代傳統駕駛的前夜。
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每家車企都有自己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行業內其實缺少完整、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但這不會是常態。
行業整合、集中度提高、統一標準、乃至統一體驗,會是必然。但怎么整合,這是個問題。
最近我深入在研究華為鴻蒙智行與賽力斯的合作案例,對華為余承東做了一手采訪、也帶領企業家同學前往賽力斯深度訪學。可以說,這是一個史詩級的汽車命運共同體整合成功的商業案例。
在汽車行業里,鴻蒙智行是一個異類。它把自己定義為汽車技術生態聯盟,技術包含有華為ADS高階智能駕駛系統、鴻蒙智能座艙、途靈智能駕控平臺等等。當然,其實,從產品定義到整車設計,從技術支持到供應鏈管理賦能,從市場營銷到終端銷售等等,華為是全方位介入車型的生命周期。它用短短一年時間,就孵化出了四大品牌,其中大哥問界的銷量已盤踞新勢力榜首、遙遙領先,并且助力賽力斯股價翻了20倍。
生態是有統一性的,也是消費者可以識別確認的,無論是和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還是和江淮合作的尊界,雖然會有不同的產品,但智駕、座艙的基本體驗,駕控、三電的基本架構,用戶是可以有穩定預期的。
在華為哲學里,這就是他們的戰略控制點:擁有標準、控制價值鏈、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華為不造整車,但希望自己成為集成商和供應商里的最終贏家之一。他們選擇的路徑是——打造生態,其實這是安卓、蘋果iOS、英偉達CUDA都一再驗證過的成功路徑。
今天行業整合呼嘯而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慢慢長大”了。
那么行業整合者有什么樣的特點呢?他們一定會是大玩家:要么像華為一樣有科技大生態、對車商伙伴有話語權;要么像比亞迪一樣有量產大規模、對供應鏈有議價權;要么像大眾一樣有資本,向中國公司國軒、小鵬、地平線分別拋出橄欖枝,尋求合作、尋找活路。
趨勢二,高階智駕落地,Robotaxi成為先鋒。
高階智駕,比如L3級,叫“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是在限定場景下,交由系統完成全部的駕駛操作,人類駕駛員只根據系統請求、進行少量干預。
智駕到L3這一級,對單車智能以外車路云一體化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不僅是一個技術成熟度的問題,而是涉及大量上路準入、應用試點和落地的政策支持度問題,甚至公眾的心理接受度問題。
今年以來,國家部委幾次發布通知,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足見政策端正在謹慎地鼓勵高階智駕落地。
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中國,商業化推進最快的,就是我們嘉賓商學的學員企業百度,他們旗下的蘿卜快跑,目前已經在武漢實現了7×24小時全無人運營,并逐步擴展到廣州、深圳、上海、重慶等城市。還拿到了香港地區的先導牌照,開始試運營。
截至2024年10月底,蘿卜快跑累計服務訂單超過800萬單,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
所以,Robotaxi商業模式已經成為高階智駕落地的先鋒。
根據咨詢機構沙利文的預測,隨著技術進步、政策有利以及成本降低,Robotaxi將在2026年左右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預計到2030年將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屆時Robotaxi在中國智慧出行的滲透率將超過30%。
趨勢三,地緣政治風險,倒逼零部件國產化。
智能汽車零部件國產化,可以說既靠著中國廠商的努力奮斗,也不可忽視地緣政治、技術卡脖子的倒逼。
國際環境和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對車企來說有時是致命的,比如前幾年的車載芯片短缺,幾乎影響了后來的行業格局。如今國內車企自然傾向于選擇國產供應商來規避斷供風險。
比如智能駕駛的感知系統,主要硬件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如今已經大量實現國產化。
在動力電池行業,更是國產廠商大殺四方。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還有我們的學員企業國軒高科,都已經成為征戰全球、技術領先、產能領先的巨頭。
當然,我們所說的供應鏈,不僅包括硬件。在汽車智能化時代、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浪潮下,很多供應商正在走向軟硬結合。
像地平線科技,我們嘉賓的校友企業,是國內最大智駕計算方案提供商,前些日子我們剛一起慶祝了余凱的敲鐘。目前,地平線和銷量前十的中國車企都有合作,累計出貨量超過600萬套。
汽車智能化,極大地拓展了汽車行業的邊界,給很多科技企業帶來了跨界新機遇。
例如我們校友企業科大訊飛,他們的智能語音方案、車載大模型、“星火情景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搭載到了奇瑞、蔚來等車型上。
例如我們校友企業360集團,也在探索AI技術在座艙等領域的應用。
例如我們校友企業釘釘,幫助汽車產業鏈上的大量企業實現了業務流程線上化、零部件個性化定制等數字化生產改造。
雖然整車廠商已經進入淘汰賽階段,但在汽車智能化這個萬億級賽道,大量國產供應商仍然在持續涌入,仍有分一杯羹的機會。
挑戰也不容小覷。未來智能汽車要如何出海?當下中國新能源車出海主要是靠電動化、三電技術,而不是靠智能化、智駕技術。國內的技術標準尚不統一,國際更不統一,這是我們出海將面臨的重大難題。比技術標準的壁壘更危險的是特朗普,在2.0時代,帶著MAGA的美夢,他可能會筑起一系列更嚴苛的貿易壁壘。
但我們依然抱有非常大的信心。
第一,相比于上次貿易摩擦的2018年,中國車企的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汽車產業鏈沒那么容易搬走,技術和能力更沒那么容易被抄走。比如2019年建成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如今產業鏈本土化率已經超過95%,今年前三季度的產量占到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以上,是特斯拉解決交付難題的最大功臣。
第三,貿易壁壘也會倒逼中國車企,補齊短板,在價格之外構建更多競爭力。
英特爾前CEO帕特·格爾辛格就警告過:美國嚴格的出口管制,只會刺激中國發展自己的半導體。這在車載芯片、激光雷達等領域已經一再發生了。
我希望在智能化的下半場,中國車企能更進一步,實現換道超車的夢想。
作者 | 吳婷
吳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