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燈火闌珊、月滿人團圓的元宵佳節,家家戶戶洋溢著節日的溫馨與喜悅。然而,在這歡聚一堂的美好時刻,我們不僅要品味湯圓帶來的味蕾盛宴,也應該關注自身的健康。
當甜蜜的湯圓遇上乍暖還寒的春日,我們不僅要關注如何健康享用這道傳統美食();更要重視“春捂”的智慧,學會適時添衣、精準保暖,讓身體在季節交替中保持平衡與和諧。
為什么要“春捂”?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規律。春天是陽氣生發的時節,因此“春捂”不僅順應了這一自然規律,還能有效保護體內的陽氣。
此外,初春時節氣溫多變,早晚溫差大,若過早換上輕薄的衣物,身體容易受寒,進而引發呼吸道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常見傳染病等。
“春捂”要精準
“春捂”的精髓,在于精準。不是盲目地全身包裹,而是有針對性地加強身體某些部位的保暖。
1、捂對部位
頸項部:頸項部有風池穴和風府穴,是容易受風邪侵襲的地方。保護好頸項部,可以避免風邪干擾。在春季氣溫多變的時候,應根據溫度變化適時佩戴圍巾、帽子等。
腹部:主要是捂肚臍,肚臍又叫神闕穴,溫暖此處可提振脾胃陽氣。對于一些胃部怕冷、常腹瀉的人群,尤其需注意肚臍的保暖。
膝足部:俗話說“寒從腳下生”,膝足部的保暖尤為重要。在春捂時,可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則,秋褲可暫不脫下。年輕人亦應留意,在天氣尚涼時,避免穿著露腳踝的褲子或短襪。
2、捂對時間
遵循“815”原則:當晝夜溫差大于8℃時,表示氣溫尚不穩定,此時需繼續“春捂”。而當氣溫持續保持在15℃以上,且這一狀態已持續一兩周時,便可適時減少衣物,無需再“春捂”。
飲食上的“春捂”?
除了衣著上的保暖,“春捂”還體現在飲食上。春季適宜選擇一些辛溫升散的食品,如豆豉、韭菜、蔥、香菜等,它們有助于提升體內的陽氣。
同時,應避免過多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害脾胃。此外,在早春飲茶時,建議選擇性質溫和的茶類,如紅茶和黑茶,以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哪些人適合“春捂”?
“春捂”這一養生原則,對于體質虛弱的年輕人、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久病初愈者以及兒童來說,尤為適用。
對于青壯年群體,特別是那些體質偏燥熱、陰虛或濕熱的人士,過度春捂可能并不適宜,因為這樣反而可能引發身體不適。
公眾號上回復
“專家姓名+看診人姓名+手機號+
看診日期+初/復診”
即可預約掛號
或點擊閱讀全文,在線預約
*點亮在看,為健康點個贊!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