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大綱》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轉向以來艱辛探索和思考的結晶。馬克思在其中將之前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對商品、貨幣、資本和勞動過程等核心概念的探討。《大綱》也比《資本論》更為簡略、抽象和不完整,理解起來更具難度。
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在其新書《與大衛·哈維共讀馬克思》中,就“貨幣流通”“資本生產與生成”“周轉時間”“利潤率”等重要主題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貼切的解釋,帶領讀者抽絲剝繭、去繁取精的理解《大綱》的思想精髓。
*文章摘自《與大衛·哈維共讀馬克思》一書,作者為大衛·哈維。
回過頭看,這本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 的“伴讀”是我在“馬克思項目”上的又一個成果。之所以說“回過頭看”,是因為直到我追溯過往時才發現,我已經投身于這樣一個項目許多年了。這一項目并非始于一個有意識的目標或者設計:它就這么生發出來了。然而,我在大約始于20 年前的這一項目背后的動力始終清晰且未變。
當時,我感到存在一種迫切的需求,即盡可能清晰、簡明地傳達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所揭示的內容。我還想探索的問題是,由此得出的見解如何能有效地闡明全球范圍內日益突出的經濟、社會、生態、政治問題與危險的根源。
我感到,馬克思的著作深刻地指出了其對如下問題的理解:為什么資本不僅日漸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而且完全無法避免環境惡化的危險。他的著作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從長遠來看,資本在這兩個方面都注定失敗。
面對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大多數人都覺得它們難以理解、令人生畏、使人困惑。因此,學者們和活動家們對他的作品做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在正確闡述馬克思的理論貢獻的路線問題上,這些解釋匯聚為若干派系,甚至形成若干完整的思想學派。
左翼政黨經常形成獨特但有些僵化的解釋,以此來適應他們的政治形勢和政治議程。馬克思作為一個焦點人物,也遭到了反對者對他個人的誹謗。蓄意曲解和虛假陳述比比皆是,與之相伴的還有一些更復雜、更微妙的試圖詆毀其觀點的嘗試。這一切制造了各種預期,以及一種充滿推定和預判的氛圍,這使得對馬克思的任何文本進行簡單而清晰的閱讀都變得幾乎不可能。
從過去到現在,我的目的都是打開一扇通往馬克思思想的大門,鼓勵盡可能多的人通過這扇大門更仔細地閱讀馬克思的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無意于把自己的特定解釋強加給任何人。這就是為什么我把自己的書叫作“伴讀”,而不是“導讀”。當然,如果我不把自己的經驗和興趣作為解釋的關鍵助力,我就無法打開一條理解馬克思思想的道路。我的主要興趣一直是城市化和不平衡的地理發展,這顯然在不同層面影響了我評價馬克思文本的方式。
不過,我所設想的是自己陪伴讀者進行一次長程徒步,在此過程中,我利用自己長期與文本打交道的經驗,在某些地方指出某些特征,強調某些令我頓悟的要素,在可能的情況下將一些觀點聯系在一起,同時始終保持好奇心,詢問作為讀者的你們可能會如何理解這一切。在講授馬克思的過往50年里,我面對過各種不同的群體和受眾,非常幸運。人們用各種非常不同的方式理解馬克思所說的內容,從中我學到了很多。當然,這要歸功于馬克思文本的高度豐富性;這些文本能夠與眾多生活在截然不同環境中的人、眾多來自截然不同文化和知識傳統的人開展如此直接的對話。
《大綱》是我目前研究過的馬克思著作中最有趣也最難處理的一部。這是一組筆記,是馬克思在一個相當狂熱的時期瘋狂地寫給自己的筆記。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根據讀者對象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寫作模式。這些寫作模式可以分為4 種類型。
第一種體現在他的新聞報道、時事評論和往來通信中,他采用的是直言不諱、口語化的寫作風格,即使在討論復雜事物時也帶有某種概念層面的優雅。
第二種體現在他為出版而作的一些關于政治經濟學的嚴肅著作中,如《資本論》第一卷。在這類寫作模式中,他非常注重使用一種他認為他的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他的讀者是有文化的工人階級,而大部分工人階級是不識字的。這些有文化的工人階級讀者是自學成才的,并且見多識廣,而且正因為他們是自學成才的,所以不大會受到正規教育的束縛。
因此,雖然《資本論》在我們看來可能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甚至有些超出正規教育體系中一般本科學生的理解能力,但對于馬克思想要影響的那些主要在英國、法國還有美國等地方自學成才的工人來說,卻未必如此。在我的“馬克思項目”中,我希望以一種更容易被當代的學生以及工人組織和社會運動中的自學成才者(是的,他們仍然存在)接受的方式,改寫馬克思的語言。
第三種寫作類型更具有實驗性,它被構建為一場發現之旅,馬克思會在其中展開論證,有時會運用一些讓任何愿意跟隨的人都感到新穎甚至神秘的概念。這就是恩格斯編輯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那些手稿的特點。
第四種寫作類型是馬克思純粹為自己進行的寫作,他使用了頭腦中擁有的一切工具和觀點,樂于釋放自己的意識流,以表露各種可能性和潛在的相互關系,這些可能性和關系在他更加深思熟慮的研究中可能會變成重要內容,也可能不重要。這種寫作類型正是《大綱》的主導性風格,正是這一風格使得《大綱》成為這樣一個既令人興奮又令人沮喪、既富有想象力又時而無聊重復的文本。
簡而言之,馬克思只是在自說自話。僅僅理解他的語言(這顯然是屬于他自己的語言)是不夠的。同樣重要的是,要理解他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說得委婉一點,有點難以捉摸,但這正是在《大綱》中占主導地位的寫作形式。
使閱讀和解釋《大綱》如此困難的一個原因在于,讀者需要弄清楚,馬克思是在推進他自己的概念框架和解釋,還是只是在介紹別人的概念框架和解釋。比如,在“導言”最開端,他說:“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因而,這些個人的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當然是出發點。”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馬克思自己的出發點;或者,如馬克思所說,這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常見起點,那么,這就是馬克思批判性審視的起點。結果常常是這兩個方面的融合。他最終可能會說,如果我們用不同于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方式來解釋“個人”,那么,由社會所決定的個人生產便是一個好的、適當的出發點。不過,順便說一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從商品開始的,這完全是他自己選擇的起點。
馬克思并不認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是白癡、騙子或者辯護者。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是這樣,但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以及在他們之前或之后的大批其他思想家(如詹姆斯·斯圖亞特、威廉·配第、西斯蒙第、魁奈,甚至有時也包括托馬斯·馬爾薩斯)肯定不是這樣的。
馬克思認為,大多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都是誠實的專家和科學家,他們竭力地想要理解他們周圍所發生的令人困惑的、極其復雜的政治和經濟變化。他們為馬克思提供了解釋的原材料,即便只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也值得尊重。但在《大綱》(乃至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關于什么是馬克思的獨創之處,什么是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衍生而來的,仍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舉例來說,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就是如此。對于這一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明確界定。
在《大綱》中,馬克思并不總是一以貫之,他有時會在中途改變概念工具。關鍵概念的意義隨著文本的展開而演變。他有時并不非常確定自己在討論什么。其結果是,他的分析有些混亂、復雜,但又保持開放,而且時有精辟的分析。不過,資本本身就是一個有些混亂、復雜的經濟系統,《大綱》常常偶然地、以某種相當驚人的方式反映了這種復雜性。對于這一文本,人們有不同的閱讀方式。一種方式是非常細致、深入、系統地閱讀,它將會花費很長時間。以這種方式閱讀,讀者經常需要為了弄清楚僅僅幾頁文本的意思而花上一周的時間。其他閱讀方式則均是從特定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的思想。
例如,在閱讀過程中,哲學家們可能旨在探尋馬克思如何借助黑格爾或斯賓諾莎的思想,而經濟學家們通常關注馬克思與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李嘉圖派社會主義的關系。馬克思經常與蒲魯東和法國社會主義者爭論不休。我并不認為這些爭論特別具有啟發性或趣味性。出于這一原因,在這次閱讀中,我傾向于對馬克思與蒲魯東的辯論進行簡化處理。此外,就我的智識或性情而言,我還不足以應對黑格爾的復雜影響,以及馬克思在語言和方法上的大量哲學探索。我對其他人在這些問題上所做的工作表示欣賞,但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只能到別處看看了。
在這一文本中,馬克思并非只想延續李嘉圖和黑格爾的分析。在我看來,他致力于通過艱苦的斗爭,將自己從李嘉圖式分析的有限范疇和黑格爾式論述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因此,我在這里聚焦于《大綱》中馬克思所定義的中心任務。對此,他的陳述如下:“準確地闡明資本概念是必要的,因為它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正如資本本身……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一樣。明確地弄清關系的基本前提,就必然會得出資產階級生產的一切矛盾,以及這種關系超出它本身的那個界限。”我對《大綱》的解讀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
馬克思關心的不僅是對資本概念的理解及其在思想世界中的闡述,他還想要理解資本的實際運作,以及它的抽象運動規律(盡管充滿矛盾)何以不僅產生了經濟危機(如1857—1858 年的危機),而且還決定了當時資本主義世界中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
當然,資本至今仍與我們同在。它或許披上了新的外衣,或許在更大規模上得到了應用,但是它的內在運動規律及所有的內在矛盾,仍然無處不在地顯露出來。因此,馬克思的一些富有啟發性的發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我們當代的資本主義世界,即便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在劇烈變化,在某些方面與馬克思所生活的世界非常不同。
同時,我們也有理由認為,馬克思理論概念中的那些核心要素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切合實際。當馬克思寫作時,產業資本(與商人資本相對)只在世界的一個小角落—西歐和美國東海岸—占主導地位。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工作日”一章中描述的那種工廠條件,現在可以在孟加拉國、土耳其、巴西、印度、危地馬拉和南非(僅舉幾個地方為例)發現。不僅如此,資本已經“擴張”到全球,盡管這種擴張要求在理論上做出調整,但它加劇了而不是減弱了資本作為一種經濟制度所容易產生的矛盾。另外,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階級的形成和階級關系在世界舞臺上的復雜性,使馬克思某些理論的應用成為難題。
不過,馬克思在《大綱》中看似混亂的探索是有其結構的。我們在研究文本時,意識到這一結構是很重要的。馬克思的目的在于,通過把資本當作“一個總體”來探究其形成和作用方式。在當代的評論中,馬克思研究方法的這一方面基本上被忽視了。我猜,這應該部分歸因于學界向福柯和后結構主義的轉向。這種轉向認為,總體性話語乃至任何對總體概念的呼喚都是不可取的。這也可能是因為,更早期的調用總體概念的嘗試(例如盧卡奇的嘗試)被發現是有誤導性和不充分的。 但是,黑格爾的總體是一個封閉的、自我包含的、自我維持的實體,這種總體概念被證明(在我看來的確)是非常不充分的。
馬克思尋求從這種黑格爾式的概念中解放出來。馬克思的總體是開放的、不斷演進的、自行重復的,但是它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自我維持的,因為它有內部的矛盾,并且既同自然發生物質變換關系,也同人類文化所累積的歷史成就發生物質變換關系。馬克思將資本描述為一個“有機的”總體,并將其視為連續的歷史形成過程之中的一個復雜生態系統。馬克思將他的絕大部分研究限于資本的總體,而不是一切事物的總體。雖然資本可能是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驅動力并塑造了其基礎性過程,但它并未涵蓋關于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所需要說明的一切。把資本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理論是一回事,把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理論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馬克思在《大綱》中主要關注前者,盡管他的某些側重點明確針對后者。
生態系統的類比在這里非常重要。研究人員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對整個生態系統加以概念化和獨立研究,例如將熱帶雨林、苔原、濕地甚至是城市生態系統作為總體(每個總體都由處于相互聯系或競爭中的多個物種構成,并與那些來自外部的能量流交織在一起),馬克思也試圖以這樣的方式,獨立地研究資本的生態系統(對其中復雜的交叉分工、競爭、職能專業化、分配形式以及貨幣流動分別加以研究)。
這種資本的總體在某些方面類似于一個人的身體(盡管這種類比如果做得太過,就會被證明有誤導性)。馬克思一度正是通過這一類比來闡明不同周轉時間的重要性。“在人體上,也同在資本上一樣,各個部分在再生產中并不是在同一時間更替的。血液的更新比肌肉快,肌肉比骨骼快,從這方面來說,可以把骨骼看作人體的固定資本。”人體通過心臟循環血液,通過肺部循環氧氣,通過消化系統吸收能量,通過肝臟和腎臟處理廢物,同時通過中樞神經系統鍛煉協調能力。
這些循環過程中的每一個都是獨立自主的(并且符合心臟病學、神經病學、泌尿外科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它們都被納入作為一個功能系統的人體的總體邏輯之中。沒有必要為所有這些不同循環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賦予某種重要性或因果關系層面的等級結構。其中任何一個循環的失敗都會威脅到總體的生命和存在。
新書信息? ? ?
《與大衛·哈維共讀馬克思》
【著者】[英]大衛·哈維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定價】88.00元
【ISBN】9787521770490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1935—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批判性聲音,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城市地理學的奠基者,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人類學杰出教授。哈維以實證主義地理學和空間研究見長,在資本主義危機、全球化進程以及城市權利的研究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他的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地理學中的解釋》(1969)、《社會正義與城市》(1973)、《資本的限度》(1982)、《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1996)、《希望的空間》(2000)、《新自由主義簡史》(2005)、《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2010)等
【內容簡介】
1857—1858年,中年馬克思一頭扎進大英博物館的圖書 館,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寫下了厚厚的政治經濟學筆記。這幾組筆記幾十年后才出版,被編者加上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標題,從此便以《大綱》聞名于世。《大綱》是馬克思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作、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這里,馬克思首次闡發了他的價值理論,并明確了“剩余價值理論”的雛形,《資本論》的宏偉構想正是從此處啟航。
由于手稿“自說自話”式的艱澀風格,如何定位和解讀《大綱》一直都是學界的難點。在本書中,大衛·哈維帶著城市與空間研究的路徑開啟了和馬克思的對話,就“貨幣流通”“資本生產與生成”“周轉時間”“利潤率”等主題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貼切的解釋。內容上,他以盡可能清晰和簡明的語言,去其繁,取其精,將引起混亂的表述厘清辨明。他傳達了馬克思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批判所揭示的內容,也闡述了馬克思的這一文本與當代資本主義困境(經濟、社會、生態、政治問題)的相關性,并鼓勵我們當下投入反抗資本主義的實踐之中。無論是對于資深讀者,還是第一次接觸《大綱》的普通人,哈維都像一位可靠的向導,指出理論的岔路口和危險地形,并為我們提供啟發和靈感。
往期推薦???
鄭永年教授最新力作——《中等技術陷阱: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挑戰》,直面中國科技發展重要議題!
IPP薦書|特朗普再上臺,出海或將成為中國經濟關鍵!
IPP薦書|美國國際關系理論泰斗:特朗普當選,中美關系的底層邏輯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