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是地球歷史上三大超大陸之一,其匯聚與裂解過程對全球地質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羅迪尼亞的一部分,揚子地塊保留了豐富的地質證據,成為研究超大陸裂解機制的重要區域。對揚子地塊西緣巖漿活動的研究,不僅可以深入了解這一時期的地質變化,還能揭示超大陸裂解的動力學機制。
低 δ 18 O 巖漿巖是一類氧同位素比值低于正常幔源巖漿( 5.3 ‰±0.6‰ )的巖石,這類巖石在地球上相對罕見,通常與特殊的地質環境和過程(如高溫水巖反應和裂谷環境)密切相關。因此,低 δ 18 O 巖漿巖成為研究超大陸裂解期間巖漿作用和構造演化的重要材料。本書全面分析了 羅迪尼亞 超大陸裂解期揚子地塊西緣的低 δ 18 O 巖漿巖,重點研究了燈桿坪花崗巖體、峨眉山花崗巖體、石棉花崗巖體、蘇雄組流紋巖、莫家灣花崗巖體、瓜子坪花崗巖體等多個低 δ 18 O 巖體,進行了野外地質特征、巖石學、礦物學、 SIMS U-Pb 、 Hf-O 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的詳細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揚子地塊西緣由北至南廣泛分布著新元古代中期低 δ 18 O 花崗巖,這些巖體與揚子地塊北緣、南緣及華夏陸塊的低 δ 18 O 巖漿巖可以聯系起來,組成一個 “ 環華南 ” 低 δ 18 O 巖漿巖省。
在深入分析“環華南”低δ18O巖漿巖省的成因背景,并結合對揚子地塊新元古代巖體形成深度與溫度的模擬后,本書提出,850Ma到700Ma之間,揚子地塊西緣地殼厚度顯著減薄,并伴隨著高溫巖漿事件的發生。這一地質活動特征更符合地幔柱上涌引發裂谷環境的模式,上述現象支持了華南地區新元古代中期可能存在一個超級地幔柱,其上涌作用推動了羅迪尼亞超大陸的裂解。該結論為羅迪尼亞裂解的地球動力學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并為超大陸裂解的具體過程提供了新的解釋框架。
本書可供從事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工作的學者,以及對地球科學、地球演化歷史和地球上的巖漿活動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參考使用。
本文摘自科學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中國揚子地塊西緣新元古代中期大規模低δ180巖漿作用》一書,內容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編輯:羅莉 luoli@mail.scienc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