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七期(總第880期)
【按】因為個人原因,一轉眼有一個月沒有更新公眾號文章了,今日復更。先發一篇應《作文通訊》編輯邀請寫的卷首語——作文貴在真,本文首發在《作文通訊》2025年第2期上。
上一篇公眾號文章《》是應該書編輯邀請寫的一篇書評。雖然這篇書評是先發表的,但實際上寫作時間卻晚于我今天要發的這篇文章。當時因為恰好剛寫完這個卷首語,讀了《翻書憶往正思君》之后,又覺得這本書正符合我這樣的一個標準,于是,就結合著該書的內容又寫了一篇評論,具體闡發我對“作文貴在真”的思考。
而實際上,“作文貴在真”是我在指導學生作文上一以貫之的主張。比如,2017年我就北京市中考作文寫的一個評論,》,實際上表達的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為什么要以“作文貴在真”作為文章題目呢?因為從我個人這么多年一線教學的觀察與實踐來看,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寫作文時掉進了“假”這個大坑里爬不出來了,應試作文尤其嚴重。
相當一部分同學的認知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他們覺得應試作文是一種特別的作文,就是要“正能量”,甚至為了所謂的“正能量”,信口開河,胡編亂造,覺得唯有如此才能拿高分。這實在是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應試作文也是作文,無論什么作文,要想打動人心,那就必須講求“真”,而絕不能假。
作文要講求“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有真情感。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中的這段話揭示了詩歌創作的動因和過程,情感在心中激蕩,然后通過各種形式(包括言語、歌唱、舞蹈)表達出來。
其實,不只是詩歌創作如是,一般的寫作也應該如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情感真實自然地流露,才有可能打動人心。如果文章缺乏真實的情感,就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清代文學家袁枚說:“文以情生,未有無情而有文者。”文章是由情感催生的,沒有真實的情感,就寫不出好的文章。寫好文章必須要有真情實感,這是古今一貫的寫作認知。
其次,要有真結構。
蘇軾在《文說》中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也是我們每個人寫作時,應該追求的。
當下,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有一個特別壞的習慣,在行文過程中,為了扣題,生硬地在開頭結尾甚至每一段中都要生拉硬拽地插入幾句看似點明主題的話語,導致文章看起來支離破碎,那不是正常寫作的方式,應該堅決摒棄。
再次,要有真細節。
無論是非虛構的,還是虛構的寫作,都牽涉到一個真實的問題。不要誤以為這個真實必須是真事,必須要原封不動地把生活中的每一點滴都記錄在文章中。
寫文章總需要做一些剪裁,完全可以根據主題或者中心的需要,剪裁掉某些關系不大的內容,但需要特別注意細節,要讓作文中的每個細節看起來都是真實的,要符合真實事件發生的邏輯,而不能讓人看出一眼假來。文章中哪怕只有一兩處一眼假的細節,那也是對文章的巨大傷害。
最后,要有真語言。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語言天然質樸才能萬古常新,摒棄了虛浮的華麗之后才能見到真正的淳樸。在作文中,不要過度追求辭藻的華麗和形式的繁復,而要以最能反映事物本質、最能表達寫作意趣的語言來表達,追求真實、淳樸的文風,以真情實感打動讀者。那真實的語言從哪里來呢?老舍先生曾說:“沒有生活,即沒有活的語言。我們必須深入生活,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才能使作品語言豐富、生動、準確。”
“修辭立其誠。”《易傳?文言》中的這句話,意思是君子說話、寫文章都應當以真誠為準則。作文貴在真,要呈現在真情感,真結構,真細節和真語言上,如果進一步追本溯源,到一個根子上來,那就是在寫作中要遵循一個“誠”字。如果寫文章如果不能秉持真誠的態度,情感是虛假的,內容是編造的,那么即使辭藻再華麗,也無法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文章。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