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聚焦一個關鍵但常被忽視的挑戰:為軀體疾病患者開具精神科藥物。人們常以為用藥是簡單的“對癥服藥”,但現實復雜得多——尤其是當精神藥物與嚴重軀體疾病相互作用時。
以下內容是對Jim Levinson博士的采訪,他是該領域權威專家,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兼內科與外科教授。接下來我們將討論精神科醫生面臨的挑戰,包括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相互作用,以及與其他醫療提供者協作的重要性。
為什么對軀體疾病患者開具精神科藥物如此復雜?
原因包括:
患者對副作用更敏感,尤其肝腎功能受損者代謝藥物能力下降;
軀體疾病癥狀易被誤診為精神障礙(如某些代謝性疾病可能引發類似抑郁的癥狀);
精神科醫生需保持全科醫學知識更新,即使不從事會診聯絡精神病學,也會接診合并慢性或急性軀體疾病的精神患者。
這是否意味著精神科醫生需承擔更多傳統內科醫生的角色?
不,核心是保持醫學知識的更新,而非接管其他疾病的治療。需理解軀體疾病如何影響藥物選擇與劑量調整。例如:
克羅恩病或胃旁路手術患者腸道吸收面積減少,需避免緩釋劑型,甚至改用液體制劑并調整劑量;
肝硬化患者代謝能力下降,若需使用苯二氮?類藥物,應選擇較少依賴肝臟代謝的類型(如勞拉西泮、奧沙西泮、替馬西泮),以防血藥濃度毒性累積。
另一個復雜性在于多藥聯用。如何評估藥物相互作用?
舉例說明:
它莫西芬(抗乳腺癌藥)需經肝酶CYP2D6激活,而2/3的抗抑郁藥抑制此酶,可能降低抗癌療效并增加復發風險;
可待因(鎮痛藥)同樣依賴CYP2D6轉化為嗎啡,聯用抗抑郁藥可能導致鎮痛失效,甚至被誤認為“藥物濫用”。
面對患者冗長的用藥清單,如何高效管理藥物相互作用?
電子病歷的自動警示系統需謹慎解讀。
例如:SSRI與曲唑酮聯用常被標記為“5-羥色胺綜合征風險”,但臨床實踐中兩者聯用數十年未見顯著風險;真正的風險多見于曲馬多(合成阿片類)高劑量聯用SSRI。此時應教育患者識別癥狀(如激越、高熱),而非直接停藥。
對軀體疾病患者,精神科醫生需警惕哪些嚴重藥物反應?
抗精神病藥惡性綜合征(NMS):非精神科醫生可能忽略某些胃腸藥物(如異丙嗪、甲氧氯普胺)也可引發NMS或遲發性運動障礙;
鋰鹽毒性:心衰或肝硬化患者因腎功能波動或利尿劑使用,易致血鋰濃度不穩。但透析患者可安全使用鋰鹽——透析日停藥,非透析日固定劑量即可維持穩定血藥濃度。
如何權衡藥物風險與獲益?
無絕對禁忌,需個體化評估。例如:
QT間期延長藥物:若患者僅對某藥有效,即使QT間期輕度延長,也需綜合評估停藥的精神風險與繼續治療的心臟風險;
手術前是否停用鋰鹽:雙相障礙不穩定者停藥可能誘發躁狂,反不利于術后恢復。
妊娠期用藥有何特殊考量?
雙相障礙:避免丙戊酸鈉(致畸風險),必要時可謹慎使用鋰鹽(孕早期后風險較低);
拉莫三嗪:妊娠期安全,適用于抑郁/焦慮;
抗抑郁藥:多數產科醫生支持繼續使用,因未經治療的抑郁/焦慮風險更高。
哺乳期用藥建議?
需與兒科醫生、產科醫生協作:
部分藥物幾乎不入乳汁(如舍曲林);
興奮劑數據有限,需告知患者潛在未知風險后共同決策。
最后的建議和提醒
勿因患者軀體疾病復雜而拒用精神藥物!通過多學科協作、利用在線工具(如藥物相互作用數據庫),可安全有效地治療。慢性軀體疾病本身即是情感障礙的風險因素,需積極干預而非歸咎于“正常反應”。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系編輯部。
投稿請聯系:dahuajingshen@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