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錐心之痛。
不過,認真說來,痛,是后來的事。當時好像不怎么痛。不但不痛,相反,1841年的那個夏天, “ 戰敗后的廣州,并沒有像通常那樣死氣沉沉, 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地互賀升遷” 。
首席指揮官奕山,被欽命“ 交部優敘” , 賞白玉翎管。其他官兵人等,則優敘的優敘,升官的升官,補缺的補缺,換頂戴的換頂戴,正所謂“ 彈冠相慶,共沐天恩”。因為負責這次戰役的奕山在奏報“戰功” 的同時,還一口氣保舉了“ 有功之臣” 共五百五十四人,幾乎囊括廣州所有官員。
這可真是“ 勝利者的歡宴” 。然而事實又如何呢?奕山一伙嚴重讀職, 既戰敗,又違旨。
奕山的職銜是“ 靖逆將軍”。“靖逆將軍” 不是“ 撫遠將軍” , 他只能“ 剿” 消滅英軍,不能“ 撫” 停戰言和。道光皇帝給他下達的命令, 也是“ 大兵兜剿” 、“擒獲夷酋” ,“ 務使該夷片帆不返” 。為此,皇帝下令調集湘、贛、鄂、桂、滇、 黔、蜀七省大軍供其驅使,還慷慨地一次性撥款三百萬兩充做軍費。這次戰役的前敵指揮部也陣容強大:領侍衛內大臣、 御前大臣奕山, 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四川提督齊慎,原刑部尚書、現任兩廣總督祁塤,一共五位大員。道光皇帝決心之大、期望之高,可見一斑。
可惜事與愿違。“ 英夷” 不但沒有被“一鼓蕩平” ,清軍反倒一敗涂地。“ 夷酋” 不但沒有“束手就擒” ,反倒指名道姓地要奕山親自出面談判, 而且開出的價碼 中,竟然要求奕山等人率兵出城,駐扎在廣州城外兩百里處。最后的結果是, 奕山不但全部接受英方所開條件, 還提前兩天繳清了六百萬元的“ 使費” ,總算是從英軍的炮口下“ 贖” 回了廣州城。至于兩國之間恢復通商,自然更是不在話下。
停戰是違旨的,談判是違旨的,同意通商也是違旨的,賠款就更是喪權辱國, 然而卻獲得了嘉獎。這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奕山向皇帝撒了謊。就在廣州城降旗高掛的5月26日,奕山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歷數清軍在5月23日至25 日的“ 赫赫戰功” ,宣稱擊沉、焚毀英軍輪船、兵船各一艘。6月4日,即停戰協定達成九天、英軍退離廣州之后,奕山等人又上一折,聲稱英軍頭目夷目在城下“ 免冠作禮” ,懇請“ 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準通商”。只要給他們這兩項“ 恩典” , “英夷” 們就“ 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臺,不敢滋事” 。
其實所謂“ 商欠” ,就是那六百萬元的“ 贖城費” ,奕山等人早在5月31日就交清了。而通商則是事實,奕山和先期到達的參贊大臣楊芳等人早就默許,不聞不問,只不過道光皇帝還蒙在鼓里而 已。于是,這個冤大頭皇帝便在上諭中“ 寬宏大量” 地說, 那些野蠻人(該夷)原本“ 性等犬羊, 不值與之計較” 。現在,天朝已略示薄懲,英夷又作禮乞恩,你們辦事也不容易(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 ),那就恩準通商賞還商欠吧!奕山一看謊言生效, 又在7月14日出奏, 聲稱“ 英夷” 聽宣,感恩戴德, “額慶歡休,免冠感伏,聲言永不敢在廣東滋事”。這一結果,雖然離“ 片帆不返” , “一鼓蕩平” 相去甚遠, 但“永不滋事”還是皇帝愿意聽的, 奕山等人豈有 不加官晉爵之理。
事實上,在整個鴉片戰爭史上, 我們很難找到完全不撒謊的官員將領,兩廣總督鄧廷禎撒謊,兩江總督伊里布撒謊,欽差大臣琦善撒謊,參贊大臣楊芳也撒謊。當然,楊芳的撒謊和奕山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結果,最敢撒謊也罪孽最重的奕山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撒謊水平次于奕山的楊芳“革職留任”(原因在于多少講了點真話),相對誠實的林則徐(基本不撒謊)和琦善(后來才撒謊)處分最重——林則徐遣戍伊犁, 琦善判斬監候死緩。這可真是誰不撒謊誰倒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