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稱之為“大炮”的主要就是山炮、野炮和榴彈炮,當然還有一部分重迫擊炮和加農炮。
相較于動輒數十萬、上百萬量級的軍隊而言,這些“大炮”的數量并不算多,尤其是榴彈炮的數量更少。
比如美國支援老蔣的105毫米榴彈炮,這種炮的威力很大,而且可以摩托化行軍,可以說是炮兵利器。
但這種炮只配給了幾個獨立炮兵團,以及最早13個美械軍中的大部分,其余絕大多數國民黨軍是沒有編配這玩意的。
甚至我們所熟知的整編第74師,其編制內就沒有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
所以1947年初的魯南戰役,華東我軍一次就繳獲了48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這是非常大的戰績。
因為所謂的國軍“五大主力”所加起來配備的105毫米榴彈炮,也就是此數了。
當然,這是得益于魯南戰役將國民黨軍獨立炮兵第5團以及第4團的一個營全殲后的結果。
因為有了此次繳獲的物質基礎,華野的特種兵縱隊里從此就有了美式榴炮團了。
當然,因為這種火炮的數量少、裝備級別高,以后再想碰到這種機會可是不多見的。
就東北戰場的情況來說,第一次繳獲美式105毫米榴彈炮比華東戰場晚了幾個月。
在1947年的夏季攻勢中,東北我軍先是殲滅了第71軍榴彈炮營的大部,繳獲了9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后來又擊潰了新6軍新22師,繳獲了配屬該師的1個榴炮連(4門炮)。
由此,在夏季攻勢中總計繳獲了13門美式105毫米炮。
因為東北戰場的國民黨軍總共也沒有多少門這種炮,所以后續的使用就非常小心了,由此在當年的秋季攻勢中就沒能再繳獲到這種炮了。
這種炮在當時的東北國民黨軍中是怎樣的存在呢?
據1948年初的統計,當時東北戰場的國民黨軍10多個軍,幾十萬之眾,總計才不到40門。
其中新1軍裝備的12門榴彈炮還是滿編狀態;新6軍裝備的12門榴彈炮損失了4門;第71軍的榴彈炮還剩下5門;從華北增援來的第53軍還是滿編的12門。
也就是說,當時東北的國民黨軍總計有4個軍的軍屬火炮是美式105毫米榴彈炮。
至于其他的軍,新3軍、新5軍、新7軍、第60軍、第93軍沒有軍屬火炮,原本也配有美式榴彈炮的第13軍此時已劃歸華北指揮。
第49軍、第52軍配備的是日式野炮,整編第207師倒是有個炮兵團,但主要配備的是日美的山炮、野炮以及少量日式105毫米榴彈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國民黨軍還有4個獨立炮兵團。
其中第7團配備的是日式150毫米榴彈炮、第11團配備的是美式4.2英寸重迫擊炮、第12團配備的是美式155毫米榴彈炮、第16團配備的是日式75毫米野炮。
以上這4個炮兵團倒是有各式“大炮”170多門,實際上構成了東北國民黨軍重火力的“中堅”。
當然,獨立炮兵的存在一回事,國民黨軍隊屬炮兵的缺乏肉眼可見的嚴重,而且其很顯然缺乏補充能力。
比如第71軍當時的榴炮營就是缺編無法補充的狀態,而新6軍是用了4門日式山炮湊數。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國民黨軍在沈陽兵工廠將加拿大的57毫米口徑戰防炮改造為7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
這種炮名為“三七改75毫米榴彈炮”,使用的是日造三八式野炮的炮彈,因為這種彈藥當時很多。
到1948年遼沈戰役前,這種火炮大約改造了60門,約可裝備5個炮兵營。
其中有部分火炮已經下發,配備在了廖耀湘兵團中,還有些可能還在工廠內。
另外,國民黨軍后來增援東北的第54軍有美式榴彈炮營,又往錦州增援了炮兵第13團的一個營,期間可能還補充了少數的美式105榴。
所以到遼沈戰役時,東北國民黨軍的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就要更多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