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陳意齋/好旺角粥面專家
陳意齋 基本信息
1-太子店
地點:太子太子道西157號別樹華軒地下3號鋪
電話:852-2345 0220
類別:零食/粵菜
人均:60HKD+
2-中環店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176號地下B號鋪
電話:852-2543 8414/2543 8922
類別:零食/粵菜
人均:60HKD+
好旺角粥面專家 基本信息
地點:旺角洗衣街123號地鋪
電話:852-2393 9036
類別:面館/云吞面/粵菜/粥粉面
人均:70HKD+
昨日下班前,想著即將去日本度假,給朋友的手信還沒準備,于是決定去太子的陳意齋采購點本地特色的小零食。以前常在機場買半島酒店的餅干、醬料和巧克力做手信,后來覺得此物雖包裝精美,但并不算十足的香港特產,半島酒店開遍全世界,它家的吃食到處都可買到了。于是我開始尋覓些市井好物,不在外表的華麗,只求內里的優質,陳意齋是我最近的心頭好。雖然市井,但能吃出真正的香港味道,帶給識貨的異國友人正合適不過。
可惜到得晚了,他家最出名的燕窩糕已賣完,只能挑些其他糕點果脯贈人。陳意齋據說一直堅持自設廠房手工制作,尤其這燕窩糕每日供應有限,且賞味期限六日,去得遲了買不到,放得久了則嘗不了,有一種老派的講究。燕窩糕里確實是有碎燕的,但此物好吃的關鍵并不在燕窩的多寡和質量高低,而在于糕餅綿軟清香,與少許燕窩內餡相得益彰,入口不甜膩,回味又絲絲甜順,讓人吃了一條又想吃一條。除了燕窩糕,陳意齋的其他零食也都味道不錯,于是買了些薏米餅、素燒鵝、話梅肉和杏仁餅。
陳意齋的燕窩糕,圖片來自《香港商報》
初識陳意齋緣起于許多年前某次飯局,一位朋友帶了他家的蝦籽扎蹄,我一嘗覺得味道不錯,就將這市井老店默默記在心底了。扎蹄雖有個葷名,其實是素食,做法是將腐竹層層卷扎;當然蝦籽扎蹄就沾點葷腥了。1927年,陳照寰幾兄弟在佛山創立陳意齋這個品牌時,是否想到能夠基業長青至百年而不倒呢?也許當年創業的人從未有此規劃,只將眼前事做好,身后事誰又能說得清楚呢?百年商譽都是每日如履薄冰般一步步踏出來的。
走出陳意齋太子店時,正值夜幕時分,路人行色匆匆,或回家或外出覓食,街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當年剛搬來香港時,我在此地住了近六年,這里的市井味濃郁,是香港最具市民生活氣息的地段之一。搬家后,許久未回來,沒想到傍晚時候,此處還是這般車如流水馬如龍。越往旺角走,越覺得人流如鯽,竟至摩肩接踵,一路上雖然喧囂嘈雜,卻讓我覺得充滿了生命力。
既然許久未來,于是我決定去附近的好旺角面家吃一碗當年我最愛的蝦籽撈再走。以前住太子一帶時,隔三差五就來好旺角吃蝦籽撈和白灼菜心,他家的蝦籽撈給料足,蝦籽鮮香;面條有嚼勁又順口,口口都透著幽幽的豬油香,又從不喧賓奪主;而且他家過堿功力了得,云吞面從無惱人堿水味。
找照片時才發現,我從未用相機拍過他們的面,可惜了
他家的白灼豬潤也美味,煮到恰好熟透,無血色無異味,口感軟嫩順滑,十分鮮美。還有肥瘦得當,燉到軟糯黏口的牛腩和鮮香潤口的南乳豬手,也是我偶爾會點的。最重要的是,連普普通通的白灼菜心,此處也做得軟嫩入味,絕無老莖塞牙之憂。
南乳豬手
白灼菜心
南乳豬手與蝦籽撈可做雙拼
他家的脆魚皮也是招牌小菜之一
我心中念著好旺角的種種好,一路朝著店面走去。進得店里,覺得有些不同了,門口面檔的師傅們年輕了不少,收銀臺的老太太換成了大姐,以前只收現金,如今八達通微信支付寶全能;燈光桌椅似乎有所更新,菜單餐牌也從以前的中式字體變成了奇怪字體加丑配圖。以前的雅致或是因循守舊無意識的美,今日的粗俗卻恐怕是有意識的丑。一落座我就想起來,2023年初我來吃面時,老板娘就說要退休不干了,但店鋪會轉出去,不會結業;她又加了句說,至于出品如何她就管不了許多了。如此看來,想必這好旺角已非當初1971年開業做了50余年的班底了。
菜單都換了,突出了自己曾經的必比登推薦身份
雖然內心忐忑,但既然入座,也只能點單了。服務員阿姐遞來一杯熱水,看杯子和餐具也都更換,看來此地確實易主了。我按老習慣點了蝦籽撈拼牛腩撈,又要了份腩汁白灼菜心。沒多久,面菜皆至,趕緊嘗了一口,面過堿的步驟做得依然不錯,無甚異味,但面條偏軟,毫無香氣,蝦籽也不似以前足量鮮香了;牛腩則是肥的膩,瘦得柴,吃得噎嗓子;最糟糕的是菜心,選料偏老且未煮透,菜莖吃得我十分費力。匆匆吃完,結賬走人,想問此店是否易主,但終究沒有問出口。
當日的出品
走出店門,一頭扎進旺角的市井塵囂中,心里倒沒有怒火,只是無盡蔓延的遺憾讓我難以自拔。想必老板退休后,一些老師傅也都退休,制面的步驟大約是傳于新店鋪的人了,但要把一門手藝做好,可不是按部就班初學就會的。所謂“取發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如若不將標準立住,又無心鉆研練習,到最后只會沒入平庸,成為無數再普通不過的街頭云吞面館之一。
短短一個傍晚,竟收獲兩種遺憾,遺憾沒買到陳意齋的燕窩糕,但改日再來就能彌補這遺憾;遺憾好旺角終于未能延續當年班底和品質,這個遺憾想必永遠無法彌補了。香港的老店這幾年關門的越來越多,比如年初結業的羅富記——我常在身體微恙時去他們家買粥喝——前幾年結業的老店更是多到數不過來,其中不乏優秀者,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這是下一代接班人自己的選擇,也許這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又或許我們只是經歷其中才覺可惜?回過頭看,消失在歷史中的名店千千萬,或許不該太悲觀?但我想我并不是悲觀,信息社會的發展速度是以往難以想象的,我們在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中丟失的未必是應該被淘汰的,相反可能因為我們走得太快,錯過了許多值得駐足欣賞的風景。
不過,如果達不到原店的水準,借尸還魂就大可不必了,一是砸了數十年經營創下的商譽;二來又讓食客大有人面桃花之憾。借尸還魂不啻鞭尸,不如換個品牌經營,讓逝去的老店就此入土為安,存點美好記憶在心中也算好事。
2025年4月16日 于東京
4月25及28日 發表于《大公報》副刊
本篇發表于《大公報副刊》之書影
內地讀者們可以點擊小程序卡片購買吃吃君的《日本尋味記》
當當/京東/天貓均有售
香港的朋友們可以在各大實體書店及MyBookOne網店購買
《香港談食錄》
第一卷《中餐百味》及第二卷《環宇美食》
京東、當當、天貓及香港mybookone.com.hk均有售
更多內容亦可訪問走走吃吃網站
www.eatravelife.com
日常更新:IG mrchichi1988或微博 吃吃君喲
讀者群:請加服務號woshichichijun(我是吃吃君 拼音)群規嚴格,請謹慎。
吃吃君何許人也
徐成,浙江人,在天南地北生活過,目前定居香港。金融從業者;飲食作家,著有《香港談食錄》兩卷;《香港地方志·飲食卷》撰稿人;中央電視臺及香港電臺聯合制作紀錄片《香港之味》總顧問;文學翻譯,已出版譯作三種。人生最大樂趣在于走走吃吃,在香港街頭巷尾各類食肆留下覓食身影,又常在世界各地尋找美食,希望通過文字可以將這種對美的追求與讀者分享和探討。在《大公報》撰寫飲食專欄“飲饌短歌”、“天祿瑣記”;二零一四年開設公眾號“走走吃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