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知識體系中,“四大文明古國”與“四大發明”是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概念,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思想觀念之中。
然而,近年來,關于這兩個概念的爭議不斷涌現,有人認為它們是“偽概念”,在世界自然歷史中缺乏足夠的認可度。
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爭議背后的觀點與論據。
“四大文明古國”這一說法出現不過一百多年,據說是梁啟超臆造出來的概念。在滿清末年王朝崩潰的亂世背景下,梁啟超創造了諸多新鮮詞匯,“中華民族”便是其中之一,而“四大文明古國”同樣被認為是他的“發明”。
支持者認為,這一概念從未得到世界主流學界的廣泛認可。從國際上對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來看,主流觀點認定的主要文明多達21個,其中包括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羅馬文明、希臘文明、赫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中華文明也位列其中。
但在這21個主要文明中,中華文明并非最為突出,甚至在前列競爭中都面臨挑戰。以蘇美爾文明為例,它被一些人戲稱為“外星人帶來的文明”,其起源可追溯至7000年前。
當華夏先民還在黃河流域茹毛飲血時,蘇美爾人已經建立起城邦,形成國家制度,創造了文字,掌握了冶金技術。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每周七天、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的計時方式,都源于蘇美爾人的創造。
在天文、歷史等領域,蘇美爾人的認知也遠遠超越了后來的諸多文明。甚至有觀點認為,華夏文明中的一些元素,如算盤,都與蘇美爾文明存在關聯,蘇美爾文明中類似算盤的“算籌”被視為算盤的早期雛形或原型。
此外,古巴比倫、亞述、赫梯以及輝煌的希臘、羅馬文明,在諸多方面都展現出極高的成就,相比之下,華夏文明在內容上與之存在一定差距。在數學領域,雖然華夏文明有勾股定理、九章算術等成果,但與古埃及等文明流傳下來的數學公式相比,仍被認為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理性和邏輯思維的體現上。
再看“四大發明”,即指南針、炸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專家提出,但同樣未得到國際主流的廣泛認證,僅僅在中國人內部廣泛流傳。
有人以鴉片戰爭為例,指出國際上對1840年和1856年的兩次戰爭稱為“中英通商戰爭”,而非中國人所認知的“鴉片戰爭”,借此說明類似的概念存在著認知差異。
在“四大發明”的具體內容中,地動儀和司南常被作為爭議的焦點。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故事,但實際上,歷史上并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證明其真實存在,僅僅是在某些資料中有過描述。
1949年后,博物館專家、古代科技史專家王振鐸,為了印證中國四大發明的偉大,依據古代科技文獻資料,憑借想象制造出了地動儀模型。然而,以現代科技水平來看,按照他的模型進行復制,根本無法實現預測地震的功能,甚至在面對房屋拆除等劇烈震動時,也難以做出有效反應,這使得地動儀模型的科學性受到嚴重質疑。
司南在教科書中的形象是銅板上放置一個勺狀銅勺,用于指南,但從物理學角度分析,由于地球磁場較弱,較大的銅勺根本無法感受到足夠的磁力來準確指南,這種設計更多的是一種想象和臆造,在現實中不具備實用性 。
造紙術方面,傳統觀點認為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距今不到2000年。然而,在開羅博物館中,保存著古代埃及人制造的莎草紙,它同樣是用植物纖維制造,符合現代紙張的概念,且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也存在著早于蔡倫造紙的紙張實物,這使得“造紙術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說法顯得牽強。雖然蔡倫可能在造紙技術上有自己的創新,但從時間先后和歷史證據來看,很難將造紙術的發明權完全歸于中國。
活字印刷術由南宋畢昇發明,但從中國古代典籍的印刷情況來看,明清時期流傳至今的典籍大多采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應用相對較少。這是因為漢字數量龐大,常用漢字就有三四五千個,在沒有電腦排版的古代,依靠人工排版活字印刷極為不便,效率遠不如雕版印刷。
而歐洲印刷術的發展被認為是得益于文藝復興之后的科技進步,由于歐洲字母相對簡單,無論是拉丁字母還是羅馬字母,數量有限,采用活字印刷在技術上更容易實現突破,且沒有證據表明歐洲的印刷術受到了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因此,將活字印刷術列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存在諸多爭議。
至于火藥,雖然是中國的重要發明,但中國人更多地將其用于制作鞭炮等娛樂活動,而火藥真正在軍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熱兵器的代表,則是在歐洲。這也使得火藥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的影響力和實際應用效果受到了一定的質疑。
對于這些爭議,有人認為是在刻意挑刺,破壞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爭議者強調,梳理這些概念并非是要否定中華文明的價值,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對自身文明和歷史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
如果僅僅沉浸在虛幻的榮耀之中,就如同一個人躺在祖上的榮譽簿上不思進取,不利于對世界產生真正的認知。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從小接受“四大文明古國”“四大發明”的固有概念,在學習世界其他文明歷史時,可能會產生輕視和傲慢的心態,不利于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去學習和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
只有認清自身與世界的差距,才能明確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以理性和邏輯的思維去看待世界,避免陷入虛幻的民粹主義,產生不切實際的優越感。
當然,在探討這些爭議時,由于記憶和資料的局限性,部分數據和事例可能存在一定出入,但核心的爭議點和思考方向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反思,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