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明說 | 科技熱點關注】
我曾經和業內朋友聊過之前火得一匹的Manus,當時內測邀請碼確實難搞到手,朋友預測說,遲早會放開。要不然,一個軟件沒多少人用,后果會很嚴重。
按照朋友的意思,軟件再好,也是用出來的。用的人越多,軟件才能迭代得更美。
因此,從內測階段的“一碼難求”到全面開放注冊,這一突然轉變對于我來說,感覺并不突然。Manus市場策略調整,是遲早的事情。
這也可能暴露了Manus產品開發升級中的多重挑戰與機遇。
現在,Manus開放注冊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從饑餓營銷到用戶積累,路到底怎么走,不是Manus說了算,而是到底路咋樣。
內測階段Manus采用邀請碼機制,導致邀請碼在二手市場被炒至數千元甚至10萬元天價,引發饑餓營銷爭議。開放注冊后,用戶可直接體驗產品,降低準入門檻,有助于擴大用戶基數,收集更廣泛的使用數據以優化功能,同時平息過度炒作的質疑。
這樣的路徑很簡單,戰略也很清晰。是不?
據悉,在商業模式探索上,Manus推出三檔付費訂閱方案,即月費19美元、39美元、199美元,結合免費用戶每日300積分的限制,意在通過分層服務吸引付費轉化。這種“免費+增值”模式是AI領域常見的商業化路徑,既保留基礎用戶,又瞄準企業級需求。也就并不新鮮了,關鍵在于事在人為。
Manus背后的母公司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在2025年4月完成7500萬美元融資,估值達5億美元,開放注冊可能是為后續全球化布局鋪路。據消息稱,資金將用于拓展美國、日本和中東市場,并建立本地化數據中心,提升服務穩定性。
對于之前備受爭議的套殼質疑,我是這樣看的。此前Manus被指依賴開源工具鏈和阿里通義千問(Qwen)模型微調,缺乏底層技術創新。開放注冊后,用戶可直接驗證其執行能力 如生成報告、代碼編寫等,若實際表現穩定,可能部分消解質疑。
需要注意一下的是,Manus與阿里合作推進國產化技術整合,也是回應技術自主性爭議的策略。
為此,網上有用戶實測顯示,Manus在任務執行效率上還可以,如15分鐘生成旅行規劃書。在跨領域協同上也還可以,如金融分析、開發輔助上表現突出。但生成內容質量,如報告空洞、排版混亂的問題仍受詬病。
就此而言,更大規模注冊開放,讓更多用戶來幫助反饋,更利于迭代創新。例如增加多輪問答功能以細化需求。
Manus雖好,但也避免不了巨頭的圍剿挑戰。OpenAI和谷歌等巨頭已推出智能體工具包,如Responses API、Gemini 2.0,具備多模態能力和工具調用優勢。
Manus的競爭力在于“手腦協同”的閉環執行,如直接操作系統完成任務,但其技術生態依賴外部模型和工具鏈,長期需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壁壘。
再對比一下初期宣傳的定位,將Manus標榜為“國產AI之光”,甚至對標AGI(通用人工智能),但實際體驗與宣傳存在落差,如無法處理復雜PPT制作。開放注冊后,用戶對“通用性”的驗證結果將直接影響口碑和市場信心。那么Manus后續是否準備到位?
更令我擔憂的是Manus技術生態的獨立性到底什么時候可以建立?假設如現在這樣持續依賴外部模型(如阿里Qwen),可能受制于合作方技術路線。下一步Manus要不要加速自研能力或開源部分技術,形成差異化優勢?值得思考。
下一步發展,在場景深耕與本土化適配上,目前Manus覆蓋的是金融、招聘、教育等場景,但需針對不同市場,如中東、日本等還需要進行本地化適配,例如合規性調整和語言支持不能忽視,否則后果很嚴重。懂的人都懂。
初步來看,現在的Manus開放注冊既是應對內測爭議的策略調整,也是邁向規模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未來成敗與否,還需要加強平衡技術原創性、用戶體驗和商業變現之間的關系。并在巨頭競爭狂潮中獨辟蹊徑。
真正成為通用智能體的標桿,Manus任重道遠啊。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背浺痪淅献印兜赖陆洝分械脑?,送給所有走在AGI路上的探索者與開拓者。
阿明書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你怎么看?
歡迎文末評論補充!
【科技明說|全球存儲觀察 |全球云觀察|阿明觀察】專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