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焦景佳的藏品空間“菜園”
圖片來源:受訪者
我關注當代裝置和影像藝術作品,尤其看重那些創作和科技深度結合的藝術家。現在很多這樣的跨學科年輕藝術家在不同領域深耕,作品價格尚且不高,也未被二級市場關注。我樂意在他們身上提前布局,陪伴他們的創作成長。
在藝術收藏圈,焦景佳以其鮮明的收藏風格和坦率的表達,為“藏家”這一身份賦予了更多元的內涵。從2012年起,他便將藝術收藏視作下半生最重要的規劃之一,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收藏之旅。
從最初的本地藝術家水彩畫,到如今多達500余件涵蓋裝置、影像等多媒體媒介的龐大收藏,焦景佳的收藏人生始終貫穿著好奇、思辨與行動。5月的北京,恰逢第9屆畫廊周北京開幕,我們有幸與藏家焦景佳對話,探索他十多年來的的收藏心得,以下整理自焦景佳的自述。
我真正步入收藏領域是在42歲。那一年是2012年,我開始認真思考下半生應該如何度過,最終認定藝術收藏是一件能夠讓人生變得非常豐富,而且可以持續一輩子的事情。為此,我還專門舉行了一場有儀式感的新聞發布會,并做了錄像。
▲2012年焦景佳收藏的第一批藏品
來自藝術家褚云龍的水彩作品
那次發布會上,我也買下了人生第一批藏品——是武漢本地藝術家褚云龍的50件水彩作品。褚云龍現在依然非常活躍,在網絡上有20萬的粉絲。他主要創作水彩畫,所以我最初的收藏就是圍繞水彩和版畫展開的。這兩個板塊在武漢藝術生態里很有活力,也讓我和不少本地藝術家有了深度交集。
▲徐冰,《蜻蜓之眼》,影像截圖
焦景佳藏
回頭看這十幾年的收藏經歷,有一些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2016年,在成都雙年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徐冰老師的《蜻蜓之眼》影像。那次因為展覽時間有限,看到最后是保安把我“轟”了出來,我也沒能看完,但我對這件作品一直念念不忘。后來我追著去看徐冰在其他城市的展覽,又把徐冰的相關創作和信息都細細研讀了一遍。
▲徐冰,《蜻蜓之眼》,海報
焦景佳藏
那時我非常想收藏《蜻蜓之眼》,但無論是通過畫廊還是藝術品經理人,都被告知這件作品“不賣給私人”。我又通過各種渠道和徐冰工作室溝通了一年多,最后徐冰老師本人和我聊了一個下午,這才讓我如愿把作品收入囊中。這種中間頗有曲折的經歷,在我的收藏路上并不少見。
▲焦景佳的藏品空間“菜園”一角
我的收藏目前已經超過500件作品,但說實話,我并不急于梳理出任何“體系”。我覺得個人收藏需要更長時間的沉淀與檢驗,太早去總結反而會束縛收藏的眼界。不過明晰的方向是有的,我越來越關注當代裝置和影像藝術作品,尤其看重那些多學科跨界、創作與科技深度結合的藝術家。我相信,真正面向未來的作品,10年、20年后依然會成立。
現在很多這樣的跨學科年輕藝術家在不同領域深耕,作品價格尚且不高,也未被二級市場關注。我樂意在他們身上提前布局,陪伴他們的創作成長。
我選作品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好玩”。收藏對成年人來說,本來就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因為我自己是做設計出身,對空間特別敏感,所以我喜歡那些能和空間發生有趣關系的作品。
▲陸揚,《妄想曼陀羅》,影像截圖
焦景佳藏
比如在影像創作領域里,藝術家陸揚的作品我就特別喜歡;裝置方面,大型3D打印或觀念分層表達得很高級的,也讓我很感興趣。影像作品對我來說有點像戲劇,那種用戲劇方法論創作出來的影像才真正打動我。好裝置也是如此,材質、制作邏輯和觀念表達都要有層次。
▲焦景佳的繪畫收藏一角
我的收藏決策極少受外界影響,幾乎沒有因為藝術圈熱捧或專家推薦去買過什么。更多時候是和同是藏家的朋友、策展人討論,彼此認知相同就會一起買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收藏在我看來,其實就是認知的交換,用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去和藝術家、作品發生共振。而且,每個人的認知角度不同,互相討論也能拓寬對作品的理解,我覺得這也是收藏最珍貴的是過程。
▲焦景佳(左一)參加藝術活動
大量的參觀藝博會、博物館、美術館,并頻繁地與藝術家進行交流,讓我學會以平和、包容的心態看待藝術。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讓觀眾“看懂”,有時候感知到能量、喜歡就夠了。不需要用信息量去判斷藝術品的價值,重要的是你和作品之間有沒有能量交換。
▲拉斐爾·多梅內克“書”系列作品
焦景佳藏
當然,也有一些作品是我最初并不覺得特別,經過一番了解后卻成了心頭好。比如有一次在戶爾空間看到古巴藝術家拉斐爾·多梅內克的展覽“書(book)”,剛進展廳時興趣平平,還和畫廊主討論展陳的空間布置,后來慢慢琢磨,發現藝術家其實在用空間和作品互動,并通過改造空間來服務作品。
▲拉斐爾·多梅內克“書”系列作品
焦景佳藏
深入研究后,那場展覽我一次性買下了他三四件作品,甚至回去后帶著公司設計團隊再到北京現場看展,最后幾乎把他這個系列的所有作品都收進了公司。類似的經歷還有閆冰老師的裝置,我收藏了他68件裝置作品,也是“包圓式”的進行收藏。
▲高磊,《THEM T&M》
焦景佳藏
我最近的一次收藏,是在上海香格納的蘇河新空間,購藏了高磊老師的一件裝置。其實我關注他的作品有兩年多了,一直覺得他的作品所蘊含的能量非常足。在觀望了這么久后,直到這次看到香格納空間經過大幅度改造,高磊老師的作品和空間能量達成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共振,我才下決心收藏。
這讓我再次體會到,作品和空間的關系有多么重要。我知道歐美很多大藝術家,比如安尼施·卡普爾,在做展覽前會先把場地摸清楚,專門去做模型和方案,最后決定展覽方式。藝術和建筑的結合,作品和空間的共振,是我一直非常看重的。
說到空間,我的個人收藏展示空間 ——“菜園”也是在不斷進化的。“菜園”這個名字與我個人經歷有著緊密的關聯。
年少時,我父母在武漢,我和祖父母住在東北。在東北,我們的日常基本上是在自家菜園里度過的,吃的都是自家種的菜。雖然物質條件簡樸,但那段時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之一。小時候的那座菜園,為我和家人提供了物質糧食,而如今我做的“菜園”,提供的是精神食糧。
▲1.0版本時期的“菜園”
“菜園”因此既是物質基礎,也代表了精神世界,這個名字便成為了展示我收藏的起點。還有一點,菜園的英文“garden”也可以被解釋為"花園",又代表了我把自然與藝術相結合的收藏理念。
▲1.0版本時期的“菜園”
“菜園”的最初1.0版是在一幢寫字樓里,有1200平米,按照自我愉悅的邏輯去布置,整個空間的布局靈感來自博物館的前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珍奇閣”,我希望以此讓作品展現出“有人味”的能量,打破藝術與人的距離感。這樣做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而純粹是為了愉悅自己。
▲“菜園”如今已升級到2.0版本
后來過了5年,我開始覺得白盒子空間有局限,就把“菜園”的2.0版搬到了漢口最早的百年工業遺址“漢陽造”其中的一座重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老廠房。我們修舊如舊地去改造它,讓歷史積淀和當代藝術品在這里碰撞、融合。現在,這個空間已經對外開放,觀眾可以通過預約參觀,每周大概十幾人,既能讓藝術品給員工和團隊帶來能量,也能讓公眾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菜園”如今的2.0版本
在“菜園”里,每一件藏品不僅有詳細記錄和管理,我們還有針對性的拍了藏品的視頻,在其中加入了我們的表達和理解。此外,我們還與國外教育網站合作,把所有信息做成中英文注解,推動藝術資源數字化,也為藝術教育提供素材。
從“菜園”的1.0版本到如今的2.0版本,一路走來,我認為藝術和收藏帶給我的最大變化,是對我認知的拓展。國內的美術教育主要局限在美學和技法,但當代藝術涉及了哲學、社會學、人類學,這些都是我原來接觸不到的。
▲羅比·瑞斯,《寓意迷人的美,畫室肖像》
焦景佳藏
收藏也讓我結識了許多除了我本職工作領域以外的、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豐富了我的生活和眼界,也帶來了高質量的社交。藝術是一項無國界、跨種族的社交內容,我發現它可以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融一些文化壁壘。
比如我兒子澳洲學校里的同學家長,會因為看到我們家里陳列的一幅水彩畫后,立馬與我太太拉近了距離:他們告訴我太太,英國國王查爾斯也有收藏這位水彩畫家的作品,沒想到在我們家里看到了國王的“同款”收藏。
▲焦景佳的藏品空間“菜園”一角
有一件我兒子前幾年的事讓我印象特別深,他9歲的時候,在我的“菜園”空間里能自己待一下午,我們去看他在做什么,原來他在把自己鐘愛的小玩偶,一個個的擺在他喜歡的藝術作品前面。他也說不清為什么喜歡,就是覺得這樣好玩,說爸爸你不能移動他們,這些作品是我標識的。
這就是藝術帶來的能量,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相信我的藝術收藏會把積極的能量帶給下一代。
收藏這些年下來,每年5月我幾乎都會來北京參與畫廊周的活動,看展、和畫廊主還有藝術家交流。這期間我也通過畫廊周北京,認識了許多新的藝術家和朋友,比如常青畫廊、馬刺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戶爾空間、站臺中國等機構都很熟悉。
我依稀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畫廊周北京,應該是2017年,當時印象特別深刻,北京的藝術氛圍也特別濃厚,舉辦的藝術家分享活動也是生動有趣。
這些年參與下來,我認為畫廊周北京對中國藝術生態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不僅提供了一個讓藏家與藝術家、機構深度交流的平臺,還讓我們能現場欣賞和體驗先鋒的行為藝術表演、跨學科裝置等等。
▲CLC畫廊“玩具和低語聲”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CLC畫廊
這也是為什么每一年,參加畫廊周北京都讓我收獲頗豐,并不僅是買到心儀的作品,每一年我都能通過畫廊周認識新的藝術家、新的藏家朋友,并且發現新的、不同認知的藝術理念,我也因此很享受與他們交流帶來的樂趣。還記得有一年,畫廊周組織了藏家團去參觀北京的非營利機構,我一直對非營利機構抱有一顆敬畏之心,那次也讓我和這些非營利機構的運營者有了一些交談,很有意思也很受啟發。
今年的畫廊周北京,我尤為關注CLC畫廊的娜布其和漢克·維奇的雙個展,還有戶爾空間帶來的藝術家尼古拉斯·格拉菲亞的行為藝術表演項目,都讓我一看到展訊就覺得十分有興趣,眼前一亮。
▲尼古拉斯·格拉菲亞,《我們漸漸褪成灰色(灰與藍)》
圖片來源:戶爾空間
對于近年新入場的藝術品藏家,我的建議其實很簡單——多掙錢。因為只有多買、多看,才能在市場變遷中變得成熟。收藏本身就是不斷試錯和成長的過程,不買的話就永遠沒有經驗。
至于我未來是否會開美術館,我認為如果政策支持、稅收優惠到位,我當然樂意回饋社會。可在當前環境下,開美術館責任太大、負擔太重,我更愿意在自己和團隊的小空間里愉悅地進行收藏。
▲孫躍峰,《動機》、《卷尺》裝置作品
焦景佳藏
當然,我們的“菜園”2.0已經對外開放,觀眾可以預約參觀,這也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
此外,我也一直在關注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的成長。在我看來,年輕人就是未來,他們的勇氣和探索精神讓我非常欣賞。比如我收藏的青年藝術家孫躍峰的裝置作品,他本科是學雕塑,后面又去學科技通信,他創作的裝置作品不僅結合了科技與藝術,而且整體的完成度極高。像這種新銳又有想法的探索,我愿意持續用行動真金白銀的來支持。
▲藏家焦景佳
收藏對我來說,是一場持續的、有趣的生活實驗。我希望未來能繼續發現更多好玩的作品、結識更多有趣的人,也讓藝術的能量不斷滋養我的生活和認知,讓藝術融于生活的同時,為生活帶來愉悅的體驗。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收藏/拍賣》雜志公眾號獨家稿件
作者:繆淼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