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上海“小學每周一天無作業日”“初中每周一天無書面回家作業日”的新規引發關注。市教委還對每天書面作業時間等作了規定,將于5月30日起施行。
政策獲得較多點贊,但家長的顧慮并未完全因此消散,社交媒體上對孩子作業的討論進了熱搜。家長擔心作業減量是否“一減了之”的簡單化操作,一些人更將其解讀為“競爭優勢的削弱”,個別家長甚至開始尋求課外培訓機構以“思維訓練”“素養提升”名義推出的“影子作業”。
家長一面抱怨作業負擔過重,一面又擔心作業減少影響成績;學校一面落實“雙減”政策,一面又擔憂教學質量下滑。背后的核心問題是,作業該如何減?
作業減量不能“為減而減”,要通過作業設計的結構性改革,實現從“題海戰術”到“精準教學”的轉型。曾有學校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學生錯題規律,將傳統練習冊中的重復性題目壓縮30%,增加開放性探究題,結果學生平均作業時間減少20分鐘,單元測試優秀率提升15%。
家校之間也要通過更緊密的聯系,實現作業“減量不減質,增效不增負”。教育主管部門也可以通過監測作業量、課外負擔、學生健康等指標將政策細化,讓作業變成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
原標題:《新民快評丨作業減量該如何減》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方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