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走進位于通遼市的扎哈淖爾露天煤礦區,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開展生態復墾區坡面覆土整形工作,為即將到來的生態修復黃金期做足準備,確保多年生牧草能在這片土地上快速扎根成長。
作為重要能源基地,扎哈淖爾露天煤礦始終踐行“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邊改進”的生態治理理念。煤礦秉持“因地制宜、一區一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選擇耐寒耐旱的植物進行灌草木混種,著力打造花園式礦區。
在綠色礦山建設進程中,扎哈淖爾露天煤礦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目前,該礦累計投入資金7.5億元,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53萬畝,鋪設供水管網30.8萬米,修建9處蓄水池。如今,礦區到界土地復墾率達100%,排土場平均植被覆蓋度達90%,建設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為打造高寒地區綠色礦山標桿,扎哈淖爾煤業實施“工程措施固形、生物措施固本、修復植被系統、維持生態平衡”戰略,通過“削、覆、壓”等工程手段,將坡面角削減至20度左右;選用燕麥、草木樨等先鋒植物固土,苜蓿、沙打旺等改良土壤,冰草、披堿草等恢復植被多樣性。同時,通過撒施深耕有機肥,組合多種噴淋灌溉措施,運用條播、撒播、無人機飛播等播種工藝,并做好補種補植等工作,推動生態系統自然演替,逐步實現“自維持、免維護”的良性循環。
扎哈淖爾露天煤礦進一步深化生態建設,經科學監測和實驗,篩選出4科10余種適宜當地的草本植物。如今,礦區植被物種已達29種,較周邊草原多了7種高營養牧草,畝產濕草1.15噸。這里不僅初步建成自然草原生態廊道,濕地和棲息地更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庇護。已有黃胸鹀、蓑羽鶴等37種野生動物“落戶”礦山,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繪就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近年來,通遼市深入推進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構建起“政府引導、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的工作體系。在礦區環境改善、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科技創新以及礦地和諧共生等方面,持續探索綠色礦山建設新模式,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記者 薛一群 實習生 邢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