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聯合西牛鎮人民政府、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華南農業大學及英德市農科所等單位,在英德市西牛鎮赤米村開展“百千萬工程”科技特派員專項行動,以“硒引未來 竹聚振興”為主題,通過富硒土壤檢測、技術幫扶與品牌共建,推動當地麻竹筍產業向科技化、品牌化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政產學研聯動,共謀富硒產業新篇章
西牛鎮作為“中國麻竹筍之鄉”,擁有得天獨厚的富硒土壤資源。西牛鎮黨委書記方武賢、鎮長劉少波、西牛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廖志輝與廣東省百萬工程科技特派員團隊姚楚佳、林素真、秦桂平、郭錚及華南農業大學盧維盛副教授、英德市農科所所長楊丕生等,圍繞富硒麻竹筍認證、種植優化及品牌升級展開線上線下的研討。
“西牛麻竹筍產業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但亟需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附加值。”西牛鎮黨委書記方武賢表示。劉少波緊接著提出富硒對農戶增收的意義:“希望團隊專家的到來,能助力西牛鎮硒元素的發掘,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解決農戶想通過產業鏈升級實現增收的核心訴求。”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姚楚佳、林素真、秦桂平、郭錚分別從品牌IP打造、品牌策劃推廣、新媒體運營等介紹了前期合作成果,包括“以竹代塑”環保項目、益生菌酸筍品牌塑造等,團隊表示:“此次行動將聚焦富硒資源開發,打造‘天然富硒麻竹筍’地理標志品牌”,也希望借此推動麻竹筍產業及富硒產業的發展。
科技賦能:從土壤檢測到田間指導
在研討會上華南農業大學盧維盛團隊解讀了富硒土壤檢測技術標準,英德市農科所所長楊丕生詳細說明了富硒農產品認證流程。農戶代表則提出了育種成活率低、初加工污染等痛點。
隨后科技特派員團隊分組對赤米村5個種植區進行土壤采樣,使用便攜式硒檢測儀現場分析,并指導農戶記錄土壤質地、位置等數據。針對農戶關注的麻竹筍價格不穩定問題,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團隊針對問題所在,提出將從品牌打造到品牌塑造全鏈條進行策劃推廣,以此助力農戶增加收入 。
品牌共建:從“土特產”到“金名片”
活動現場發布了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農脈IP賦能團隊及竹鄉實踐團制作的《西牛鎮富硒麻竹筍推廣視頻》,涵蓋麻竹筍品牌調性等內容。團隊與農戶及合作社代表圍繞產品包裝設計展開討論,計劃將硒元素與竹編文化結合,推出“硒竹筍”主題包裝,突出生態與地域特色。
“我們將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傳播富硒竹筍的科技價值與健康屬性。”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郭錚表示,團隊已制作短視頻《硒探西牛》,計劃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推廣,助力品牌破圈。
長效幫扶:構建“政產學研”協作網絡
為確保技術落地,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與西牛鎮政府簽訂《麻竹筍產業科技幫扶協議》,建立“1名特派員+1個村小組”結對服務機制,每月遠程指導農戶。
社會效益與產業前景
此次專項行動不僅為西牛鎮麻竹筍產業注入科技動能,更構建起“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通過富硒土壤認證、麻竹筍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及品牌IP孵化,西牛麻竹筍正從傳統農產品向“地理標志+富硒功能”雙屬性的高端商品躍升。專項行動不僅帶來技術,更打通了從田間到市場的價值鏈條,讓科技賦能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團隊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廣東省“百千萬工程”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任務,依托大數據平臺和新媒體運營渠道,推動“西牛麻竹筍”區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國。西牛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廖志輝表示:“科技特派員的到來,讓我們的富硒資源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隨著“硒引未來 竹聚振興”行動的推進,西牛鎮正書寫著“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農業”的鄉村振興新篇章。(林素真 秦桂平 郭錚 劉臻霖 劉付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