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微妙體驗? 比如,不小心說出一句奇怪的話,卻不知道它為何脫口而出;或者有一種模糊的感覺,卻說不清緣由;甚至將某樣事物誤認為另一樣,反復確認卻找不出錯誤。
傳統的心理分析學派通常將這些現象視為內在深層沖突的外在表現。但實際上,它們更可能源自大腦左右半球間的信息傳遞不暢。比如以下這類說法,往往反映出左右腦之間溝通不良:“我知道他說的不對,但又說不出哪里錯”,或者“我感覺有什么不妙的事情將發生,但又說不上來”。
前者表明右腦似乎捕捉到了某種異常,但左腦只能感受到模糊的影子;而后者則是左腦已經意識到某種危險將至,右腦卻尚未反應。
01 (兩半的)大腦
我們都知道,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結構復雜,持續互動。盡管將功能嚴格劃分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簡化的神話,但這一區分確實能幫助我們理解一些腦部運作的規律。
一般而言,左腦擅長邏輯推理,風格理性嚴謹;而右腦則偏好整體性認知與直覺感受。兩側腦半球在處理信息時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集中注意力在左邊的“L”上時,右腦的活動會增加,如圖A。如果將注意力轉移到一堆“D”上時,則引起左腦的活動,如圖B。這兩張大腦掃描圖顯示,兩側大腦處理的是同一個刺激的不同方面。
人類的許多行為源于右腦的直覺反應,即便我們尚未意識到某種感覺,它依然可以影響我們的反應。每分鐘,我們接收大量信息,只有極少部分進入意識,其余信息在腦中如微粒般掠過,悄然無痕。它們有時會在右腦引發短暫的情緒波動,但未必強烈到足以喚起左腦的覺察。我們偶爾會突然涌現出一個陌生畫面,或無緣無故心情低落,可能正是這種信息不完全所致。
這是一堆沒有意義的黑點,還是一只大麥町犬嗅著地上的東西?腦的左半球讓你只看到線條,而右半球則讓你看到狗。
這類微妙的感受更容易在左腦相對“安靜”時浮現——因為此時左腦對右腦情緒的壓制減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專注于閱讀、聊天或處理賬務等左腦活動時,我們往往能從情緒低谷中暫時抽離。同樣,在經歷失戀等情緒創傷時,全身心投入工作可暫時抑制右腦的情緒反應。
傳統那種“不要去想它,繼續過日子”的建議,其實是像給發酵桶蓋上緊緊的蓋子,遲早會爆炸。如今,心理咨詢與治療逐漸普及,我們被鼓勵去表達、理解并釋放情緒,而非壓抑它們。
02 (狂喜的)多巴胺
在左右腦的研究中,有證據表明:左腦產生更多的多巴胺,或對其更為敏感;而右腦則對去甲腎上腺素反應更強。
這兩種神經遞質分別帶來不同的感受:多巴胺引發欣快感,而去甲腎上腺素帶來精力充沛的狀態。
多巴胺是我們獲得快樂的關鍵物質,也是驅動我們行動的動力來源。
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劇照
不過,快樂并非一種簡單的心理狀態,而是包含三個維度:身體的愉悅感、負面情緒的缺席,以及某種意義感。
尤其是第二點——負面情緒的缺失——極為關鍵。即使我們體驗到身體的快感,若此時有強烈的恐懼、憤怒或悲傷,快樂也會大打折扣。而要讓情緒進入意識,必須有額葉皮層的參與。
多巴胺與“獎賞的預期”密切相關——當獎賞即將實現時,它會讓我們感到輕松、愉快、充滿期待。它分布在大腦多個區域,功能各異。其中,位于腦干深處的黑質(substantia nigra)是多巴胺的主要來源,維持我們身心的基本健康。
黑質
此外,多巴胺還與“意義感”的構建有關。適量的多巴胺讓我們覺得世界有序、充滿希望;缺乏時則可能感到崩潰、災難臨近。過高的多巴胺水平也可能讓人覺得萬事完美,毫無瑕疵。
盡管多巴胺功能異常會帶來缺陷,我們不能說患者看到的世界比多巴胺正常者更不真實。
正常多巴胺水平是進化設定的“最佳視角”——足以驅使我們追求所需,如食物和交配機會,同時又不會將致命敵人誤認為可愛超意識的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最佳視角”完全反映了真實的外界。
03 多巴胺與額葉
另一條多巴胺重要通路是大腦的“獎賞回路”(reward circuit),起始于中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連接杏仁核、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隔膜(septum),最終到達前額葉皮質。整個系統稱為前腦內側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 MFB)。
當多巴胺激活該系統時,伏隔核調動身體準備追逐目標;杏仁核評估其情緒價值;而前額葉皮質與隔膜則聚焦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意識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性。
額葉與大腦皮層各區域及邊緣系統保持雙向信息通道。信息需傳至額葉,方能形成有意識的反應;反過來,下行信息若過多,也會抑制表層理性功能。
這解釋了為什么人在驚嚇或恐懼時會瞬間“腦中空白”;也說明了,專注而理性的認知過程如何有效削弱情緒的干擾。
04 額葉與意識
我們日常的許多行為,如走路、開車、煮咖啡、接收平淡感官信息,都無需動用前額葉,也能運作良好。
只要思維處于一般狀態,前額葉皮質保持基本活躍度。但一旦出現異常,或我們開始認真思考、不再白日夢,前額葉立刻活躍,我們也會進入完全意識狀態,仿佛從黑暗隧道走入耀眼陽光。
電影《戀戀風塵》劇照
額葉是人類從原始進化至現代過程中最顯著發展的腦區,占皮質總面積的28%,遠高于其他動物。
額葉的后區使我們能夠采取身體動作,包括部分專司流利表達的語言區(布羅卡區),和控制動作的運動皮層。在運動皮層前面的是前運動區,又叫作輔助運動區,這是控制我們計劃性動作的地方。一個動作在準備執行之前,需要先在此處進行一番彩排演練。前運動區是個重要的“地標”,它將感覺和運動皮層與額葉分隔開來。
(1)眶額葉皮質;(2)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3)腹內側皮質;(4)前扣帶回
額葉讓人類具備了抽象概念、規劃未來、整合感知與賦予意義的能力。最關鍵的是,它為我們的知覺賦予“意義”。
不妨自問:“我”的感覺究竟從何而來?多數人會指向鼻梁上方的位置。這個部位正是額葉,也是與意識密切相關的區域。
我們對情緒的有意識認知、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對生活意義的理解,都依賴額葉的功能。
這正是為什么,如果想要牢牢記住一個幸福的時刻,就必須調動額葉的參與——因為,通過它,能讓我們真正“意識到”幸福。
本文內容均來自圖書《這樣看大腦》
這樣看大腦
[英]麗塔·卡特 / 著 , 洪蘭 / 譯
后浪,2025.6
日新月異的腦成像技術使我們可以看見心智的內在世界,就像當年X光的發明讓我們可以觀察肌肉里的骨骼。
有些看起來簡單的大腦功能,如產生疼痛,其實比我們想象中更復雜,而有些看起來不可估量的心智過程,卻往往機械化得驚人。道德、利他行為、心靈和宗教上的經驗、對美的欣賞,甚至愛,過去都被認為是科學研究難以觸及的,如今卻逐漸顯現出其根源和機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利用技術進行操控。
本書是一本簡明易懂的神經科學入門書籍,既能幫助我們理解最古老、最基本的謎團之一:大腦與心智之間的關系,還提供了對人類自身的迷人見解,闡明了為什么我們會做出某些異常行為。書中搭配豐富的圖像,帶領讀者深入我們認知的疆野,窺見瞬息萬變的大腦秘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