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進營業廳,看著墻上掛著的套餐價目表,“59元20G”、“129元50G”,再看看手機里刷到的"19元235G"的線上神卡,你是不是也滿腦子問號, 憑什么同樣的運營商,線上線下套餐差距比5G和2G還大?
走進任何一家品牌營業廳,你支付的每一分錢都在為租金、服務費、設備折舊費等,這些成本買單。對比線上渠道,一個H5頁面承載10萬人申請,邊際成本趨近于零;電子合同替代紙質協議,單用戶節省3.2元;全國統一資費攤薄運營成本,比省分公司單獨定價成本低58%。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同樣是200G流量套餐, 線下要定價79元才能盈利,而線上29元仍有利潤空間。
根據工信部《關于規范電信資費方案管理的指導意見》,線下套餐必須明示,三年內資費波動幅度≤10%,而線上套餐被歸類為"創新型業務",允許更大價格彈性。運營商90%利潤來自老用戶,若線下直接推29元200G套餐,將引發大規模降檔潮。
不過運營商已經通過"系統壁壘"實現用戶分層了,你在線下只能辦理標準資費的套餐,線上系統則有更優惠的定制化大流量套餐。運營商筑起的"系統柏林墻",讓線下營業廳淪為過時套餐的陳列館,但線上的優惠套餐是與隱形陷阱共生的,可能對于很多剛入門的朋友來說,挑選一張合適的流量卡,不亞于大海撈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