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舞臺上,上海師范大學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汪楠楠,帶著《ADCare——基于 AI技術的阿爾茨海默癥智能交互診斷系統》項目斬獲國家級銅獎。
這位從浙江余姚走出的“02 后”女孩,將童年對阿爾茨海默癥的特殊記憶轉化為科研動力,在該校“AI+醫療”的跨學科培養體系中,完成了從計算機專業學生到認知神經領域“破壁者”的蛻變。她的成長軌跡,正是上海師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注腳。
作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上海師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以“人工智能 +教育”為核心定位,構建起“理論奠基—實踐賦能—創新驅動”的立體化培養體系。專業依托學院160余人的教職工團隊,其中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7人次,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1人,形成了以高水平學者領銜、行業專家協同的教學科研陣容。
2022年通過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后,該專業進一步強化“雙師型”培養特色,既要求學生掌握Python、數據結構等計算機核心技術,又融入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師范類課程,打造“技術+教育”的復合知識結構。
產教融合的深度推進,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專業與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20余家企業共建實習基地。汪楠楠大二時加入的龍艷花教授科研團隊,正是依托“上海智能教育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一省部級平臺,將阿爾茨海默癥的聲學診斷研究轉化為學生可參與的科研課題,讓學術探索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
科研平臺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發展空間。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擁有AI智能系統實驗室、華為智能芯片實驗室等超1000平米創新實踐空間,不僅向本科生開放國家級科研項目,更鼓勵跨學科探索,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交融碰撞中激發創新火花。
就業市場的高度認可,印證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的成效。近五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率連續超98%,畢業生足跡遍布教育、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既有成為中小學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的“教壇新秀”,也有入職華為、騰訊等企業的算法工程師,更有進入中科院、上海科技大學深造的科研新星。
回溯汪楠楠的成長故事,她的每一步蛻變都深深植根于專業的培養土壤:從大一時在 “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 擔任編程講師,到大三在企業實習基地參 A 醫療項目,再到憑借科研成果站上國家級競賽舞臺,這條路徑清晰展現了“理論學習—實踐打磨—創新突破”的培養邏輯。
當她帶著團隊深入社區開展阿爾茨海默癥篩查公益活動時,所學的技術知識已升華為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 這正是上海師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育人初心:不僅培養掌握代碼的技術人才,更塑造兼具人文情懷與科技視野的創新者。
當技術與教育、科研與人文在此交融,培養出的不僅是汪楠楠這樣的競賽獲獎者,更是一批批能夠在數字時代勇挑重擔、兼具溫度與深度的復合型人才。
這或許就是一個王牌專業最動人的魅力,它不僅成就學生的個人理想,更為高等教育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