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一位國君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違約。
長平大戰后,趙孝成王自知無力再戰,遂答應割地請和。而秦國此時也發生了將相之爭,秦相范雎擔心武安君白起繼續建功獨大,力勸秦昭王納地停戰。不久,秦、趙兩國止戈息兵。
和約即將執行,有人卻站出來反對。趙臣虞卿認為,割讓六城予秦,無異于割肉飼虎。于是求見趙孝成王,陳說了其中利害:
“秦國傾盡全力也未能全部攻占趙國的城池,最后人困馬乏,不得不撤兵。可如今大王還要將城池拱手讓出,豈不是幫著秦國打自己?倘若明年秦軍又來攻趙,大王就沒救了。”
▲趙孝成王趙丹。圖源:影視劇照
是戰,還是和?趙國朝堂分成了兩派。趙郝、樓緩等人主張履約,以免秦國報復;而虞卿則力主抗秦。雙方不免一番唇槍舌戰。虞卿反駁的理由一針見血——趙國割地后,主張議和者能否保證秦國日后不再攻趙?親秦派竟一時語塞,無法為秦國打包票。
趙孝成王始終放不下長平之恨,最終采納了虞卿之見——撕毀秦趙和約,不做獻地資敵之事,并要與各國聯合,再度合縱抗秦。
一生要強的秦昭王被趙孝成王給耍了,怒不可遏。這一年(前259),秦將王陵率軍東出,邯鄲之戰爆發。
這場戰爭,不單是軍隊之間的較量,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旋渦:在攪動天下形勢之際,將大大小小的人物悉數卷入其中。
1
戰爭初期,形勢對趙國極為不利。
趙國本為四戰之地,需常年在邊境維持重兵把守,以應對秦國與北境匈奴等勢力的侵犯。長平一戰后,趙國四十余萬大軍被消滅,兵力空虛。反觀秦國,長平之戰雖是慘勝,但自商鞅變法后,秦人“勇于公戰,怯于私斗”,戰斗力旺盛。
秦國的戰爭機器一運轉,邯鄲城便陷入困局。趙人存國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外援,而求援的重擔則落在了平原君趙勝的肩上。
求援的第一站,平原君選擇了楚國。出發前,平原君打算從門客中挑選文武精英二十人,組成一個游說團。可是在選出第十九人后,他再未找到中意的人選,于是將就著準備上路。這時,一個聲音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傳來:“現在隊伍還缺一個人,平原君為何不帶上我呢?”
眾人聽聲望去,原來是毛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毛遂自薦。圖源:影視劇照
平原君素愛養士,毛遂慕名而來,投入其門下。但此后三年,眾人都未見其一展所學或所長。一事無成的毛遂,儼然成了門客眼中混吃混喝的騙子。平原君也瞧不上毛遂,便調侃說:
“賢人處世,就如同將一把錐子置于囊中,它的鋒芒很快就會顯露。可先生來我門下已經三年了,從未聽見他人對你有過稱頌之語,想必先生也沒有什么才能,還是留下為好。”
被金主當眾挖苦,毛遂失了面子,卻仍鎮定自若,只是反問道:“您從未將我這把錐子放入囊中,我又如何能顯露出自己的鋒芒呢?”
平原君聽罷,一時無言以對,覺得毛遂的口才挺不錯,勉強算得上一個能言善辯之士,于是將就著帶上他前往楚國。
隨行的其他門客都將毛遂當成一個強出風頭的自大狂。一路上,“十九人相與目笑之”,嘲諷之聲不絕于耳。
然而,趙人的求援之行并不順利,因為楚國的“恐秦癥”又犯了。
楚考烈王的病根,緣于那場幾近滅國的鄢郢之戰。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在與一位獵人交談時,受其“不射大鳥而專打小鳥”的理論刺激,加之楚懷王被誆騙、客死秦國一事,遂聯系各國合縱攻秦。怎料,秦國先下手為強,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這一戰,秦軍水灌鄢城,淹死數十萬楚國軍民,并攻占楚都郢城,順帶連楚國宗廟一并焚毀,楚國君臣狼狽不堪地逃亡陳地。楚頃襄王去世后,太子熊完(考烈王)繼位,也不愿再招惹秦國,引來禍患。
平原君費盡口舌,苦勸楚王達半天之久,仍是毫無進展。
這時,在階下等待的毛遂沖到了臺上。楚王見其莽撞無禮,厲聲斥責,并要將其趕出去。只見毛遂果斷拔劍,逼近楚王:“大王之所以敢痛斥于我,不過是仗著楚國人多勢眾罷了。如今我距大王只有幾步之遙,頃刻之間就能取走您的性命,即使您擁有的衛士再多,恐怕也無濟于事。”
▲毛遂勸告楚王。圖源:影視劇照
楚王未曾料到一個小小的門客竟會做出如此驚世駭俗之舉,當場被鎮住,只得安坐靜聽。
隨即,毛遂舊事重提,談及秦楚鄢郢之戰,他提醒楚王:“這場戰爭是楚國百世難解的仇恨,連趙人都替楚人感得羞恥,您居然能無動于衷?”在直戳楚國的痛點后,毛遂又順勢將話題引導至利楚的一面:“如今楚趙兩國合縱,不單是救援趙國,同樣是在為楚國一雪前恥。”
毛遂的言行雖然無禮,卻也是說到了楚王的心坎里。楚王思索一番,深以為然:“確實像先生說的那樣,我愿意竭盡楚國的全部力量與趙國一同抵抗秦國。”
大爭之世,毛遂深知一時之承諾并不能算數,更何況是在自己脅迫之下所出之語,于是按照結盟慣例,吩咐楚王的侍者取來一盆雞、狗和馬的血,自己則恭敬地遞給楚王:“煩請大王歃血宣誓,訂立同盟。”
于是,楚王與平原君一同歃血,宣布趙楚兩國結為合縱聯盟,共同抗秦,并下令春申君黃歇為統帥,領十萬楚軍北上救援邯鄲。
回到趙國后,平原君復盤了整個求援過程。曾經的平原君,自認為十分擅長相士,因而看人下菜。但毛遂成功挾楚救趙一事,讓他明白了一個事實——自己也有看走眼的時候。與此同時,他也暗自慶幸于當初答應毛遂同行赴楚。他在門客面前夸贊毛遂:“毛先生一到楚國,便讓趙國的地位比九鼎還重,三寸不爛之舌堪比百萬大軍,我以后再也不敢相士,小瞧他人了。”
毛遂能言善辯,且膽識過人,兩千多年后仍令人贊服。梁啟超稱其“小藺相如也,其智勇略似之,其德不逮,要亦人杰也矣”。昔日,秦昭王恃強,于澠池會上強令趙惠文王鼓瑟,使之難堪。幸得藺相如以死相逼,迫使秦昭王為趙王擊缶,替趙國挽回了顏面。而毛遂持劍脅迫楚王與趙結盟,足以與藺相如比肩。
就當時的局勢而言,這個曾經不顯山不露水的小人物,在趙國求援幾近無望之際,憑借一己之力,成功打破兩國談判的僵局,促成合縱抗秦,令勝利的天平向趙國傾斜。
2
楚國扛起抗秦援趙的合縱大旗后,魏國也望風而動,出兵響應。
三國合縱的消息傳到了咸陽。秦昭王大怒,遣使遍告諸候:“秦國正在攻打趙國,隨時就能攻下。倘若有哪一國膽敢發兵救趙,秦國滅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滅了它。”
收到滅國恐嚇后,魏安釐王惶惶不安,遂將已經出發的十萬援軍扣停于鄴地,按兵不動。為了平息紛爭,他甚至派人趕赴邯鄲,試圖勸趙王示弱,尊秦昭王為帝,以換取和平。
魏國臨時變卦,令平原君趙勝憂心不已。他深知,僅僅依靠趙、楚聯手,實難解邯鄲之圍。為了爭取魏國的支援,他決定打出一張感情牌——致信自己的小舅子、魏安釐王之弟信陵君魏無忌:“你就算不可憐我趙勝,也該考慮一下你姐姐的安危吧?”
信陵君魏無忌一向仁義,扛不住平原君的激將法,隨即進宮勸說兄長出兵援趙。可是,魏安釐王并非雄主,畏秦如虎的他壓根聽不進任何勸告,執意保持中立。萬般無奈之下,信陵君準備集合自己的一眾門客,趕赴邯鄲與秦軍拼命。
這時,一個叫做侯嬴的門客卻拒絕去送命:“請公子盡力而為,我就不隨你去了。”
侯嬴,原是魏國大梁城的一個守門小吏,年雖七十,卻有才名在外。信陵君愛才惜才,親自駕車前往招攬,并讓身份低微的侯嬴坐在宴席的尊位,執禮甚恭。最終,他用真誠打動了侯嬴,使其成為自己的門客。
▲侯嬴與信陵君。圖源:影視劇照
侯嬴得到信陵君的禮遇厚待,臨危之際卻不肯與之共患難,這讓信陵君悶悶不悅。隊伍出發走了幾里路后,頗感費解的信陵君隨即折返大梁,想要當面問個究竟。而侯嬴料定信陵君必不甘心,就在城門處等待。
兩人一見面,信陵君開門見山問道:“先生為何不愿與我共赴趙國救難?”
侯嬴很淡定,直言道:“如今邯鄲危急,公子卻無法調兵相救,只好帶著一群門客去和秦軍拼命,但這就像是一塊鮮肉投向餓虎。公子待我甚厚,我卻在公子出征時既不相隨,也不相送,公子定會感到好奇而折返回來。”
談話間,信陵君料定侯嬴已有救趙退敵之策,于是撇開眾人,單獨求教。侯嬴告訴他,要想擊退秦軍,手里必須要有軍隊。信陵君曾對魏王寵妃如姬有報父仇之恩,可委托其盜取魏王調兵所需的虎符,憑此可接管駐扎在鄴地的十萬魏軍。
信陵君恍然大悟,照辦,果然通過如姬取得了虎符。但,一個問題出現了——倘若魏軍統帥晉鄙不愿交出兵權,又當如何?
侯嬴早已想到應對之策,他向信陵君推薦了好友朱亥。朱亥雖是一介屠夫,卻是個孔武有力的勇士,平時隱居于大梁鬧市。信陵君在結交侯嬴之時,就常聽其談及此人,于是多次禮賢下士前往拜訪。侯嬴告訴信陵君:“您在出征時請將朱亥帶上,如果晉鄙不肯移交兵權,您就讓朱亥動手殺了他。”聽到要殺死無辜的老將晉鄙,信陵君心有不忍,但也勉強答應了。
眾人再次出發,侯嬴前來相送。他表示自己老邁無力,不能隨行,遂向信陵君訣別:“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按照侯嬴的獻計與部署,信陵君趕到鄴城,憑借虎符向晉鄙索要兵權。然而,這位老將先前已受魏王軍令保持中立,對信陵君之舉表示懷疑。情急之下,朱亥掏出鐵椎,將晉鄙打死。接管魏軍后,信陵君裁撤老弱,得精兵八萬奔赴邯鄲。
▲朱亥錘殺晉鄙。圖源:影視劇照
信陵君抵達魏軍駐地時,侯嬴果真如約自殺。詭異的是,信陵君成功奪兵救趙,按理說,侯嬴也能因獻計謀局而功成名就,可他偏偏在此時選擇了自殺,令人頗為費解。千百年來,人們對此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明朝人對侯嬴自刎的討論十分激烈。“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認為,侯嬴選擇自殺,實際上是賠罪之舉:“侯生度為公子竊符,計必殺晉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謝之耳。不然,報公子即死耳,何必數公子行至晉鄙軍之日而后自剄耶?……侯生之死,世謂報公子,余謂謝晉鄙也。”侯嬴選擇自刎,是為了告慰因其獻計而無辜被殺的晉鄙。
萬歷年間進士陳懿典對此卻持另一種看法:“侯生自剄固俠烈之概,亦料魏王知公子謀皆夷門擘畫,勢必收而誅之,故寧自殺以為名,正是高處。”在他看來,侯嬴作為先秦的“士”,料定幫助信陵君竊奪兵權,日后必然被魏國清算,沒有好下場,故先行自殺以博取好名聲。
晚明思想家李贄則認為,侯嬴自殺與激勵朱亥密切相關,“田光以死激荊卿而匕首發,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晉鄙椎”。李贄說,朱亥與信陵君“無深交之分”,侯嬴只有用自己的死,才能讓朱亥狠下心來,殺死無辜的晉鄙。
無論如何,侯嬴的獻計,乃出于“士為知己者用”,讓臨時變卦的魏軍重新加入合縱抗秦;而他的自刎,則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至高精神追求。
3
合則留,不合則去。先秦的士人門客并非都是從一而終。
一代名將廉頗就經歷過“樹倒猢猻散”的窘境。長平之戰期間,面對秦軍的凌厲攻勢,廉頗選擇固守不戰,與秦軍打起了消耗戰。怎奈,趙國國力不如秦,無法支撐起長期固守之策,于是改派提議主動出擊、決戰制勝的趙括為前線主將,廉頗由此失了勢。眼見主人被趙國棄用,門客竟紛紛散去,一時間,廉頗的幕府門庭蕭條。
然而,隨著趙括戰死,趙國重新起用了這名老將。結果,那些已經離去的門客又想回來,廉頗是性情中人,不禁怒罵道:“你們這些人都給我走!”
▲趙國名將廉頗。圖源:影視劇照
面對逐客令,那些門客不以為意,反而批評起了廉頗:“唉!您的見解怎么這樣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場交易之道進行結交,您有權勢之時,我們就跟隨您;當您失勢不受任用,我們就離開,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您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但,天下并非全是這般趨炎附勢之徒。邯鄲保衛戰期間,仍有人不懼風險,挺身而出。
三國合縱,楚、魏皆出兵援趙,可遠水一時間還解不了近渴。在外援到來前,趙國仍需獨自抵抗秦軍的攻擊。
據《戰國策》記載,自邯鄲之戰爆發以來,秦軍輪番攻城達十七個月,始終未能攻入城內。這得益于邯鄲城墻的堅固與守城將士的拼死抵抗。不過此時的趙國,兵力運用已到極限。如此情況下,兵員補充成了大難題,回到邯鄲的平原君更是心急如焚。
在家國大義面前,又一位小人物挺身而出,獻策解難。
李同,是邯鄲城一個傳舍吏的兒子。邯鄲之戰期間,城中物資短缺,甚至已經出現“炊骨易子而食”的人間慘象。而平原君作為趙國宗室貴族,享盡榮華富貴,物資保障根本不用愁。面對這種天差地別的割裂現象,李同找到了平原君,當面詰問:“您現在就不擔心趙國在此戰中走向滅亡嗎?”
平原君不明就里,答道:“趙國一旦滅亡,我趙勝就將淪為秦人的俘虜,怎么能說我不擔心呢?”
于是,李同提醒平原君,您府上僅僅是妻妾就數以百計,皆衣食無憂;而城中軍民卻在忍饑挨餓,衣不蔽體。倘若秦軍因此攻破城池,您保留的這些物資將毫無用處。平原君聽罷,自覺慚愧,命人將府中財貨糧食等盡數分發給軍民,支援前線守城。爾后,從仆人家丁中抽調人力,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交由李同統領。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圖源:影視劇照
李同原是一個可置身事外的普通人,但在邯鄲保衛戰中,率敢死隊與趙國守軍一同出城迎戰,一度將秦軍擊退三十多里。
趙人的堅守,終于等來了轉機。公元前257年冬,魏、楚援軍趕到。三國合兵一處,將王龁統帥的秦軍擊退。至此,歷時兩年多的邯鄲之戰,以合縱聯盟的勝利落下帷幕。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慘痛的,無數的人在這場保衛戰中死去。李同率領敢死隊與秦軍交戰時,也不幸戰死沙場,沒能等到邯鄲解圍的這一天。
4
趙人全力保衛邯鄲期間,一個守門吏卻“叛國”了。事情要從一個秦國人質說起。
嬴異人,是秦昭王之孫,安國君之庶子。先秦時期,諸侯國皆有互派王族子弟為質、以盟友好的傳統。秦昭王時期,派遣庶孫嬴異人赴邯鄲為質。公元前265年,安國君被立為秦國新任太子,商人呂不韋認為其子嬴異人“奇貨可居”,便與之結交,助其成為秦國下一代王儲。
后來,秦國屢屢攻趙,嬴異人因此備受趙人欺凌,落魄至極。幸得呂不韋資助方才度過難關。
邯鄲之戰爆發后,趙孝成王意欲處死贏異人以泄其憤。受到死亡威脅后,嬴異人與呂不韋開始密謀逃出趙國。此時秦軍新任主將王龁圍攻甚急,邯鄲城門緊閉,出城幾近無望。商賈出身的呂不韋決定使用“鈔能力”。
▲邯鄲守門吏受賄,私放嬴異人。圖源:影視劇照
在金錢的強大攻勢下,一個守門吏“投降”了。在接過呂不韋的“金六百斤”后,這個守門吏偷偷打開城門,放走了嬴異人。
邯鄲守門吏姓甚名誰,無人知曉。但其受賄私放秦國質子之舉,卻讓趙孝成王錯失了一次泄憤與激勵守城軍民士氣的良機,并在日后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嬴異人回秦后,在呂不韋運籌布局下,改名子楚,認安國君正妻華陽夫人為母,變身為秦太子嫡子,并在秦孝文王(即安國君)在位時期成為王儲。后,嬴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前249年,東周君與列國密謀合縱攻秦。秦莊襄王遂派遣呂不韋率軍撲滅,東周國宣告滅亡,八百年周王朝留下的殘影,此刻蕩然無存。可以說,邯鄲守門吏的受賄之舉,間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徹底消亡。
諸如守門吏這樣的小人物,雖然身份與地位卑微,但在大歷史中也能展示出驚人的能量,并誘發蝴蝶效應。
更大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莊襄王死后,其子嬴政登上秦國王位,蓄勢待發。于是,邯鄲之戰結束大約30年后,秦軍再次兵臨城下。
此時,那些曾在邯鄲之戰中力挽狂瀾的小人物,大多已消失在了時間深處,這座趙國都城不再被幸運眷顧。
至公元前228年,邯鄲城破,立國100多年的趙國進入了歷史的尾聲。一個由秦國締造、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
[漢]劉向:《戰國策》,中華書局,2012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岳麓書社,2009年
[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中華書局,2015年
[清]吳乘權等輯:《綱鑒易知錄》,中華書局,2014年
鮑家樹:《先秦“門客”及其精神基質探究》,《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凌璐絲:《魏公子養士關系探析》,《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年第6期
嚴可:《戰國四公子養士問題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