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邊,我會再來
文/彭小容
沒有來之前,只知攀枝花櫻桃好吃。在這個誘人的櫻桃成熟時節,有幸參加了“滋味鹽邊·共富共美”川渝作家支持攀枝花市實施精神共富工程文學實踐活動。經過幾個小時的高鐵,終于來到了攀枝花市鹽邊縣。
鹽邊城里獨具民族風情的建筑錯落有致,白墻黛瓦間點綴著絢麗的彝族和傈僳族圖騰紋飾,色彩斑斕的彩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海拔高,陽光充足,街頭巷尾的三角梅開得如火如荼,攀援在古樸的院墻上,與蔥郁的綠植相映成趣。墻頭還栽滿了形狀各異的多肉,粉粉嘟嘟的多肉誘得我駐足,伸手觸摸。
當天晚宴,通過熱情好客的傈僳族主人的介紹,我才知道鹽邊有千年歷史,居住著31個民族,擁有4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項目。我被鹽邊深深吸引。
而傈僳族的年節習俗與我的家鄉頗有神似之處。
除夕,全家吃團圓飯前,將做好的飯菜先供奉給祖先,請祖先回家過節,并保佑全家平安。初一,凌晨,傈僳族的姑娘們會爭著到井邊或泉邊去背“新水”,她們認為,誰背回的“新水”最早、最多,誰就最勤勞、最幸福。早上,全家老少都要穿上色彩艷麗的傳統服飾,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祝福晚輩健康成長。全村人會聚集在廣場或開闊地,舉行唱歌、跳舞、蕩秋千的活動。初二至初六,走親訪友,大家圍坐在一起,飲酒唱歌,有的地方還會舉行射箭、打陀螺等傳統體育比賽,增加節日的氣氛。初七,是傈僳族特別的日子,稱這天為“人日”,傳說這一天是人類誕生的日子,人們會舉行祭祀活動,把“老祖先”送回去,并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敬畏祖先的民族會被祖先護佑。
聽了傈僳族人現在都保持著的春節習俗,勾起了兒時過春節的幸福回憶:放鞭炮、吃湯圓、穿新衣……大年三十,母親會做好飯菜,父親要先供奉祖先、燒紙錢后,我們才開始吃年夜飯。初一,哥哥很早就要到井里挑“銀水”回家,把水缸挑滿,當天不能洗澡洗衣服,生活用水也不能倒掉,說把水倒掉就是把財倒掉了,穿新衣服去走親戚。早上,母親總會早早起床搓湯圓,我和姐姐還會把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洗干凈,讓母親包進湯圓里邊,我年齡小,不干活,就緊緊盯住母親包硬幣的湯圓,直到下鍋煮,煮好后,發現都長一個樣子,找不到了,最后就看誰運氣好,小孩子吃到就會高興一整個春節。
我們參觀了二灘水電站、紅格鎮特色民宿、了解“驛文化”,探訪了古村落紅格鎮聯合村、昔格達村。其中三灘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標準的五間房,木楞房,榫卯結構,向陽而建,建房的間數只能是單數,雙數不行。千百年來,傈僳族的祖祖輩輩,他們把房子建在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到的地方,向著太陽,向著希望。敬畏天地,得天地護佑。萬物生長靠太陽,在大山里邊生活的傈僳族人民對房屋建造就這么有智慧。一直在水泥森林穿梭生活的我,見到這個木屋,倍感親切。
大門進屋的客房,是主人日常生活、招待客人的地方,中央設了火塘,有吊罐,還有射箭的各種設施,現在用來現場教學。右邊第二間是主人臥室,現在被布置成了服飾照片展覽廳,照片都是到巴黎時裝周去展陳之后才又回到這里的,正中央的就是傈僳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谷艷穿著民族服飾的照片,干凈美麗的眼神,現代的攝影和古代傳統相結合,一下就把傈僳族服飾的神韻淋漓盡致地都表現出來了。谷艷,法國巴黎研究生留學,帶領傈僳族青年和傈僳族的傳統文化服飾,從中國走向了法國巴黎,向世界展示傈僳族文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第三間是手工織布間,織布材料就是當地野生的火草和火麻。火草是草本植物,傈僳族人在每年農歷六七月采摘回家,把火草葉片用水浸泡后,撕下背部的白色膜,晾干或曬干捻成線,用以織布。火麻則多為傈僳族自己種植或者上山采割火麻,經過曬、淋、泡后剝下皮,再用紡線車紡成麻線。通常以火麻線為經,火麻與火草混合的細線為緯,采用雙梭編織,一梭火草線,一梭麻線,相互交替使用,織成的布稱為“火草布”。織布還有講究,每天只織兩段,就必須停下來休息,第二天再織。參觀的人嘖嘖贊嘆,真正的手工麻布,絕對環保。看到這布,就仿佛看到了傈僳族祖先的善良、勤勞和智慧。
客房左邊的兩間房間里是傈僳族孩子們的畫作展覽,多數是穿著各種傈僳族民族服裝的人物畫,孩子們很喜歡自己民族的服裝。
在展覽廳展示的那套服飾也是從2024年參加巴黎時裝周后再流轉回來的。第一次參觀的我,被傈僳族服飾吸引了,帶有線條的長裙子,鮮艷色彩的似旗袍樣的上衣,腰間還有一個鮮艷的腰帶,頭上還戴上一頂珠簾的帽子。這套傈僳族服飾很養眼,穿上一定會顯得婀娜多姿。只可惜這套衣服不能讓游客試穿,我只把腰帶取下來繞了兩圈在自己腰上,想尋找一下婀娜多姿的感受,舍不得解開。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傈僳族的耳環,太有特色了,所有耳環都是用一顆顆小珠子串起來的,根據珠子顏色搭配成了各種圖案,形狀各異,三角形、扇形、菱形等,根據耳環形狀再配有各種純手工打造的吊墜。
晚餐,款待我們的是傈僳族的簸箕宴,圓圓的大簸箕里邊,套放一個小簸箕,中心裝了五色糯米飯,米飯圍了一圈蕎麥三角餅。小簸箕外的大簸箕里葷菜素食搭配著整齊擺放,白切土雞、酥肉、炸魚塊,鹵牛肉、糖醋排骨、紅薯、土豆、芋頭、玉米,最后再單獨上的是山藥排骨湯。色香味俱全的簸箕宴,突出本味少油的養生理念,手抓飯菜,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主人介紹,簸箕宴不僅僅是食物的集合,它還蘊含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例如,五色糯米飯反映了傈僳族人民與山川共生的飲食智慧,表達了傈僳族人民對自然的贊美和感恩。
飯后,傈僳族的小伙子在廣場唱歌,大家拉起了大圈,跟著盛裝的傈僳族姑娘有節奏地跳起了舞蹈。
鹽邊駐留的幾天,美食讓我放下自律,朋友的熱情讓我倍感溫暖,安靜美麗的小城市讓我遠離喧囂,傈僳族的服飾讓我歡喜,傈僳族的小木屋讓我心靈得到回歸。
鹽邊,我會再來小憩。
作者單位:重慶文學院
圖片由作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