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在盡膳口福蹺腳牛肉館用餐。
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圖據受訪者
時隔12年,劉詠梅仍記得變化發生于2013年的盛夏。9月的一天,店里來了一位客人,吃過蹺腳牛肉湯鍋后問她:這么好吃,為什么不加大推廣走出去?
見劉詠梅未上心,次日這位客人再一次上門建議:“你們應該帶著蹺腳牛肉走出去,將樂山飲食文化推廣出去。”隨后,劉詠梅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想了一個周。
如今12年過去,爺爺發明的盡膳草本四季湯方,在劉詠梅和哥哥手中,走出了國門,旗下品牌在海內外共計開設了近30個店鋪。
6月下旬,第十八屆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大會在樂山召開,封面新聞派出記者,從樂山出發尋味中國餐飲界的“樂山軍團”。6月24日,記者找到盡膳口福蹺腳牛肉第四代掌門人劉詠梅,聽她講述四代人,憑著爺爺的四季方,將蹺腳牛肉湯鍋推上海外餐桌的故事。
一口鍋,四季方
鄉里的郎中熬出了一碗滋補湯
和“老中醫懸鍋濟世”的故事不一樣,盡膳口福蹺腳牛肉源于生計。
20世紀初,劉詠梅的爺爺劉銀山在犍為、蘇稽等地輾轉謀生,最終回到犍樂鹽場所在地五通橋,行醫、號脈、開方,懸鍋烹藥。
彼時的五通橋鹽場以牛為主要勞動力,每年老死累死的役牛不計其數。劉銀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深知,若能善加利用,便是滋補身體的良藥。
于是,在1907年,劉銀山結合鹽場主四季不同的滋補需求,以牛肉為主要原料,按照“春順肝、夏養心、秋潤肺、冬補腎”的理念,開出了四季不同的食補藥方。
“早年這些湯均為鹽商家族精心煲制,賣不完的湯,便成了鹽丁和過路商販的慰藉,溫暖了無數疲憊的靈魂。”劉詠梅告訴記者,這碗湯,不僅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劉銀山郎中濟世情懷的體現。它承載著對生命的尊重,對困苦的憐憫,以及對傳統智慧的堅守。
吊湯師熬湯中。
“這便是‘盡膳口福’最初的模樣,也是我們百年傳承的根基。”劉詠梅介紹,1915年,其大伯劉九仁39歲,回到家里,傳承藥方,成為盡膳口福蹺腳牛肉第二代掌門人,勺子一揮就是30年。
1945年,劉詠梅父親劉樹良18歲,作為家里最小的孩子,從長兄手里接過了藥方,成為第三代掌門人。1948年、1949年,劉九仁和劉銀山先后去世,獨自掌勺的劉樹良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參與到川藏線的修筑中,家里的湯鍋生意擱置。
盡膳口福蹺腳牛肉湯鍋。
一句話,一間店
祖傳藥方撐起兄妹倆生計
1997年,年過70歲的劉樹良看到一雙兒女劉平和劉詠梅下崗后沒有工作,便同妻子郝加蓉將兒女叫到身前,建議他們將家族的湯鍋店重新開起來,并囑咐他們,開店一定要堅守爺爺傳下來的祖訓:“好湯身世清白,代代如此。”
帶著父親的囑托,兄妹倆當年便在峨眉山綏山東路開業了第四代創始店,店鋪不大,是租的。
“剛創業,很熱鬧,同時困難也很多。”劉詠梅記得,開店第一年的春節,他們一度沒錢給近10個員工發工資,于是又一次向母親求助,在父母的幫助下,發完工資,最后全家人只剩了100元錢過年。
創業初期的艱難,劉詠梅仍歷歷在目,但秉承著祖訓,憑一鍋鍋好湯,劉詠梅兄妹倆蹚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有恒產才有恒業,于是我們在2010年,在峨眉山東新路買下了自己的店鋪。”劉詠梅說。
如今,劉氏兄妹將東新路店鋪打造成了四季湯方非遺博物館,記錄和展示“盡膳口福”百年老字號文化,并在這里培養著新一代的傳承人,讓這份百年技藝,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劉氏兄妹將峨眉山東新路店鋪打造成了四季湯方非遺博物館。
兩次拜訪,一席話
百年蹺腳走向海外
正是在博物館里,盡膳口福蹺腳牛肉的商業路徑發生了轉變。
劉詠梅記得那是2013年的盛夏,9月的一天,店里來了一位北方的客人,自稱姓王,從事餐飲行業。吃過蹺腳牛肉湯鍋后,王先生找到劉詠梅,問她:這么好吃,為什么不加大推廣走出去?
抱著小富即安想法的劉氏兄妹,在峨眉山經營蹺腳牛肉10多年,一直都沒有想過要走出樂山,更沒想過要走向海外,于是微笑著將客人送出了門。
見劉詠梅未曾上心,次日王先生再一次上門。“他話不多,但有一句觸動了我,他說:劉,你身上有企業家的氣質,但不要害怕困難,大多數攀登珠穆朗瑪峰失敗的人,都放棄在最后30米的地方。”
一席話后,劉詠梅將自己關在房間里面想了一周。一周后,劉詠梅決定:要走出去。但父親突然查出疾病,猶如晴天霹靂,打亂了所有計劃。
2014年,送走父親,劉詠梅帶著父親的囑托,從成都開始,正式走向更大的市場。如今11年過去,其公司旗下品牌在海內外共計開設近30個店鋪。
“他們就像一只貓一樣觀察你”
聊到在海外創業的歷程,劉詠梅聊得最多的還是日本店的那些事兒。
“2019年,盡膳口福宮川町分店開業,本以為是揚帆起航,卻不曾想,開店不久便遭遇了突如其來的疫情。生意遠不如想象中好,那段日子,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直到2023年,市場才開始出現轉機。”劉詠梅告訴記者,除了市場因素外,日本獨特的民族文化,也讓日本店的經營和國內的經營有一定的區別。
聊到在海外創業,劉詠梅聊得最多的還是日本店。
“他們不湊熱鬧,不湊新鮮,而是像一只貓,靜靜觀察你,稍有不慎,倏忽一下就跑開了,直到確認你可以信賴,才會靠近。”
劉詠梅告訴記者,店鋪周邊鄰居一直觀望了好幾年,看到即使是疫情期間,他們仍在堅持開業,最終才放下戒備。劉詠梅稱,在海外經營過程中,他們越發相信堅守傳統,耐住性子,熬好每一碗湯,才能走得更遠。
“目前我們已經傳承到了第五代,這一代的傳承人和我們沒有血緣關系,我們更看重他們的品格。認可我們的祖訓,愿意花時間來熬湯,我們就愿意傳承。”劉詠梅稱,目前他們已經規劃了更大的市場,想把這一碗熬了百年的湯,端上更遠的餐桌,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到這份穿越時空的美味,感受到這份百年傳承的匠心。“更在餐桌上,邂逅萬千故鄉與有趣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