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發現秦始皇刻石的最大破綻是什么?
自6月8日,《光明日報》11版刊登了題為《實證古代 “昆侖” 的地理位置 —— 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 “采藥昆侖” 石刻》,報道了中國社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一處37字秦代摩崖石刻題記。
這就是青海新發現秦始皇刻石!
《光明日報》刊出了此文后,立刻引發學界的熱議,其熱度之高,是近些年所未有。學界新發現秦始皇石刻的看法,真偽各有,各有支持者,你來我往,唇槍舌劍,豎觀點。
1.黃河源頭的驚世發現
青海省瑪多縣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源區最大的兩個淡水湖,唐代文獻稱之為“柏海”,是從中原內地進入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的樞紐地帶。
新發現的秦始皇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處凸出的玄武巖基部,刻文在的山崖是個中間高、兩端低的菱形,面總長82厘米,最寬處30厘米。巖壁表面上方有輕微剝蝕,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面磨蝕風化較為嚴重,下方有多處殘損剝落。
嚴格意義上說,這并不算新發現。早在2020年7月,青海師范大學侯光良教授,所率領的團隊,就在扎陵湖北岸距離湖邊大約幾百米的凸起巖石上發現了該石刻。
今年6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在《光明日報》11版上刊出文章,題為《實證古代 “昆侖” 的地理位置 —— 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 “采藥昆侖” 石刻》。介紹了在青海發現的一處37字秦代摩崖石刻題記,引發廣泛關注與爭議。
秦始皇刻石的字體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內容大意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昆侖山采摘長生不老藥。他們于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里(到達此行的終點)。
這個石刻價值無疑是巨大的。人們認為:黃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留下的唯一一處,還現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意義十分重大。據研究,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1年,共有七次出巡,分別在山東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瑯琊臺、河北碣石、浙江會稽立下七大刻石。這些石刻傳為丞相李斯撰文并書丹,均屬秦小篆作品。絕大部分刻石原物幾乎都已毀壞湮滅,僅存傳世摹本和翻刻本。現存于世的只有山東岱廟的泰山刻石殘塊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瑯琊臺刻石殘塊,可惜均殘斷嚴重、漫漶不清。這就彰顯出青海秦始皇刻石的巨大價值。同時,這次發現也將改寫歷代關于“昆侖地望”的認知,將完全顛覆數千年的一些傳統觀點。
由此,這一發現發了學術界的巨大反響。有人認為是真,有人認為是新刻。真偽雙方對此石刻的內容、字體、位置、高度、風化、時間、用詞等方面,提出諸多問題。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辛德勇直言高度懷疑是今人偽刻。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宗迪對石刻的年月、撰文等提出疑問,認為按《史記》記載,秦始皇26年滅六國始議帝號稱皇帝,而按石刻推算出發時間可能是冬季,冬季前往高原不符合常理,且遠在黃河源的五大夫不可能提前預見到秦始皇稱皇帝。此外,還有人質疑秦朝西部邊境在甘肅臨洮,秦使為何能前往境外等。
不過,也有多位學者持支持的態度。有人認為,研究者都已進行過“窮盡式” 的搜索和論證,“大夫” 的 “合文” 寫法、“昆侖” 中 “侖” 字的寫法等都是判斷為秦代石刻的有力證據,且造假成本太高,缺乏合理動機。
二.刻石隱藏歷史文化旅游價值
青海新發現的秦始皇刻石,無疑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旅游價值。有人認為,這一刻石的發現,對青海申報昆侖山遺址國家公園,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其歷史地理價值:解決了關于“昆侖”“河源” 的精確地望問題,明確了先秦文獻中 “昆侖神山” 所指,即巴顏喀拉山脈及其周邊區域,證實了唐代劉元鼎及清康熙年間勘定河源時對昆侖山地望的推定,與《山海經》《禹貢》等先秦文獻的相關記錄契合。
在交通與文化價值上,實證了隋唐時期成型的“唐蕃古道”, 在秦始皇時期已經打通了最為關鍵的環節,體現了中原文化在秦統一中國時期已經深入影響到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有著務必巨大的價值。
提供了第一手的秦篆資料。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留下的唯一一處還現存于原址的刻石,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相較于此前已知的山東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瑯琊臺、河北碣石、浙江會稽等地的秦代刻石,具有無可替代的完整性和原址性優勢,為研究秦代歷史、文字、書法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最具原始風貌的秦代小篆,對人們認識秦人書寫的,尤其是,秦人詔版小篆和碑刻小篆之間有著很好的參考作用。
三.秦始皇刻石的爭論什么?
這一個多月來,專家學者對此爭論不休,各抒己見,那么他們都在爭論什么呢?
首先,爭論集中在石刻本身。刻石的深淺印痕,有人從崩開的缺口,及深度進行分析。認為是機器工,因為一般的石刻力度很難有那么深。風化程度,有人把它同漢代的燕山銘刻石,進行了比較,距離地面差不多兩人高的《燕然山銘》,經過近兩千年的風吹日曬,已經模糊不清了。而青海的秦始皇石刻已經2246年了,其風化剝蝕面貌卻非常清晰。顯然昆侖石刻,不可能保存這麼好。秦始皇刻石在山崖上的位置高度,明顯偏低。這一點,對照蒙古發現漢代《燕山銘》的位置,就能發現有所不同。《燕山銘》的年代,比青海秦始皇石刻,晚兩三百年,風化堆積層的高度,似乎相差了數千年。那么低的地方刻石刻,難道雕刻者對秦始皇沒有一點尊重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當地沒有大石頭,或者高大的山崖。在同一個崖面上,也有比較高的地方,當時為何不能在高處鏟一鏟,再刻石呢?
其次,從文字上說。復旦大學的教授認為,從古文字學上來看,其公布的內容文字上來說,符合先秦時期小篆的寫法。但這對于現代人來說并不是什么難題。書法圈有一種辦法叫集字法,唐代就大規模使用了。隨便找個書法軟件或字典,輸入相關內容,就會自動生成秦篆體的內容。因此,有網友認為,此石刻是湘西里耶秦簡發現之后克制的,有一部分內容似乎來自于里耶秦簡。有學者指出,“采藥” 一詞不見于先秦乃至西漢的文獻。其較早的記載可能是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也可見 “采藥” 表述。秦始皇時期,似乎沒有采藥一詞。
第三,季節邏輯矛盾,刻石記載“三月己卯日到達扎陵湖”,秦歷以十月為歲首,三月可能對應公歷春季,高原氣候雖寒冷,但并非完全無法通行。有人為,當時氣候和現在有所不同。方士“乘車” 前往,顯然不符合高原的狀況。此外,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剛統一六國,自稱“皇帝”,刻石中 “五大夫翳” 作為秦使,為何在出發時已稱 “皇帝”?可能存在時間線錯亂。秦朝西部邊境一般認為在甘肅臨洮,今甘肅岷縣,扎陵湖位于青海,超出秦疆域范圍,秦使“境外采藥” 的動機與可行性存疑,而且必須有三千人左右的大隊人馬才行。漢武帝時,張騫的使團三百人,出漢境不遠,就被包圍,未能通過匈奴控制地域。
第四,最大的破綻是一個字。刻石中提到“一百五十里”。這個一百五十里,完全不符合古人的表述,基本上就是個現代人的口吻,前方150里如何如何?古人的表述是“百五十里”。這種表述,越早的年代,越用這種方式,比如千石,而不說一千石,“秩千石”,“丞皆千石”,“千二百里”,“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縣大率方百里”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這些才是符合古人語境下的表述。
第五,昆侖山地望
青海發現的秦始皇石刻,有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對青海地望的重新確定。從《光明日報》公布的內容來看,有關人士認為,這次發現可以說對昆侖地望,進行了新的確認。
昆侖是中國上古神話的詞。“昆侖”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先秦典籍。對于昆侖的說法,也有種種不同且充滿玄幻的描述。漫長歲月中,最終形成一個昆侖山神話體系,它和古希臘神話體系是世界兩大神話體系。昆侖山在中原的西方,故而中華傳說中,神仙多自西天而來。其實,細細琢磨祁連山的本意——天山,可不就是神仙居住的天境之山。
那么,昆侖山究竟在何方?現代昆侖山脈是橫貫中國西部的高大山脈。位于青藏高原北緣,橫貫新疆、西藏,延伸至青海境內,成為亞洲中部的大山系、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東到柴達木河上游谷地。
古代的昆侖山其實是一個地理區域,數千年來有種種說法。昆侖山的位置大體祁連山的西段,在青海湖、羅布泊、居延海之間。學者考證,認為“酒泉(肅州)昆侖說”最切合實際,據此說昆侖山在肅州酒泉市南八十里。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對“酒泉昆侖說”做過詳盡的論證。
此外,還有絲綢之路的線路的問題。昆侖山必定在絲綢之路的主線上,黃河源頭只不過是絲綢的支線。古代的黃河源頭,很長時間都是無人區,現在也是準無人區。黃河源頭的比較重大的活動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會面。青海境內的絲綢之路的主線是羌中道、吐谷渾道,此路大多在青海湖北岸行,然后或從當金山口繞過河西走廊,或與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相匯。
四.期待公布更多的資料
一個有趣的問題,青海新發現秦始皇刻石的反對者、支持者都圍繞《光明日報》刊載的內容,來進行分析。除了項目參與者外,外界并沒有掌握更多的資料。也就是說,有關方面已經給這次辯論,畫好了圈子。這樣背景下的答案,能有多少答對幾分,就很難說。
6月中下旬,青海組織了昆侖山綜合科考,在青海湖畔有了重大發現,發現了漢代建筑遺址,科考隊稱青海湖是西王母的瑤池。“采藥昆侖”石刻臨時取消參觀。在這條新聞中,“秦始皇”沒有了,改為“采藥昆侖”。是不是一種新說法呢?
就這次辯論,除了學者們除了對石刻文字的真偽、年代進行研究外。還有人建議,從多個角度展開深入探索。采集刻痕縫隙中的苔蘚孢子、有機沉積物,進行科學測定。對刻痕中的微粒成分分析,究竟是銅還是鋼,其成分又如何?此外,通過風化來判斷石刻表面物質形成年代;利用微痕分析,通過顯微鏡觀察刻痕邊緣風化程度,對比已知秦代石刻磨損特征等。
最新消息,有關部門已經將此時刻保護了起來,禁止參觀。據說,國家文物局已經派人把刻石保護起來了,外人已經無法接觸,連青海文物局的人員也無法接觸。這次河源昆侖考察團成員,包括最早報道刻石的幾位也不讓看了。
期待著能有更多細節的考察報告公之于眾,以解開這段歷史之謎。
(此為星期天晚八點直播的文字修改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