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外賣員李師傅在烈日下連續送餐3小時后,突然感到頭暈目眩、胸口發悶,連飯盒都拿不穩。同事緊急將他扶到陰涼處,按中醫師建議按壓了4個穴位,10分鐘后癥狀明顯緩解。這并非個例——每年夏季,因中暑送醫的案例激增,而中醫穴位按摩正是傳統防暑智慧中的“急救法寶”。
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中樞易失衡,導致頭暈、惡心、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若未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熱射病(重癥中暑),死亡率高達50%以上。李師傅的案例正是典型:
- 早期信號: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
- 進展信號:惡心嘔吐、呼吸急促、皮膚干熱;
- 危險信號:昏迷、抽搐、體溫>40℃。
4大“救命穴”,中醫師手把手教你按
以下穴位經多篇權威文獻驗證,操作簡單,適合家庭自救:
1. 人中穴:急救“開關”
- 位置:鼻唇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
- 作用:醒腦開竅、緩解暈厥。
- 方法:用拇指掐壓,力度適中,每次3秒后放開,重復20次,再順時針按揉20圈。
- 案例:李師傅暈倒時,同事按壓此穴后,他很快恢復意識。
2. 合谷穴:清熱“滅火器”
- 位置:手背第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 作用:清熱解表、緩解頭痛、惡心。
- 方法:用拇指按揉,力度以酸脹感為宜,持續至發熱。
- 文獻支持:39健康網、海南省藥監局均推薦此穴緩解中暑癥狀。
3. 曲池穴:散熱“排風扇”
- 位置: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 作用:疏風清熱、緩解發熱、咽喉腫痛。
- 方法:用拇指順時針按揉20圈,左右臂交替。
- 臨床應用:中醫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
4. 足三里穴:脾胃“守護神”
- 位置:小腿外側,膝蓋下3寸(約四指寬),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 作用: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緩解食欲不振。
- 方法:用拇指按壓,每次5-10分鐘,每日2-3次。
- 科學依據:足陽明胃經要穴,燥化脾濕、增強免疫力。
穴位按摩≠萬能!這些情況需立即就醫
- 嚴重中暑:高熱(>40℃)、昏迷、抽搐;
- 特殊人群: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
- 無效時:按摩后癥狀未緩解或加重。
防暑“組合拳”:穴位+生活防護
- 補水:每小時喝200ml淡鹽水,避免口渴才喝;
- 避暑:10:00-15:00減少外出,穿淺色透氣衣物;
- 飲食:多吃西瓜、綠豆湯,少吃油膩辛辣;
- 休息:保證6-8小時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穴位按摩是中醫防暑的“錦囊妙計”,但并非萬能。高溫天需綜合防護,若出現嚴重癥狀,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轉發給家人朋友,關鍵時刻或許能救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