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河南洛陽東北小李村里意外發現了一個墓葬群,在這一塊土地下挖出了一塊源于北魏時期的墓碑。
材質為青石材質,高86厘米,寬度85.5厘米,屬于方形,其上有界格,古樸而莊重,此碑就是《高猛墓志》,現收藏于洛陽古代藝術館之中。
《高猛墓志》,全稱《魏故使持節都督冀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駙馬都尉勃??ら_國公高公墓志銘》,這名字可真夠長的,看這名號就感到不是一般的人物存在。
從這個封號之中就可以獲知墓主多重身份:其為北魏時期已故官員,身兼使持節、都督冀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等軍政要職,又是與皇室聯姻的駙馬都尉,還被封為勃??ら_國公,從官職體系、皇親身份到爵位封地,盡顯其生前地位之顯赫。
志主高猛(483 - 523),字景略,小名豹兒,勃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他出身于聲名顯赫的渤海高氏名門,是北魏文昭皇太后高照容之侄、權臣高肇的從子。
14 歲之時,他迎娶了孝文帝的女兒-長樂公主,應此而成為了駙馬都尉,從此之后在仕途上更是順風順水,他歷任多個官職,剛從上的封號之中就已說明,只是遺憾的是,他只活了41歲就溘然長逝。
志文中的內容大致就講了這么一些事,此碑其字體是典型的魏碑體,與我們熟知的《張猛龍碑》等還有點差入,應是較后期的書體,看其書體有種介于楷書和魏碑之間,更像是較早期的楷書體。
此碑更顯端莊秀潤,結體疏密得當,兼具北碑的樸拙與南朝書法的流美,是研究魏碑演變的珍貴實物,和《元思墓志》有些類似,更進一步說明了書體的演變過程,唐人楷書正是在魏碑的基礎更進而來的。
其字型筆畫方折峻利,有著獨特的美感。橫畫收筆多作 “燕尾”,捺腳舒展自如,主橫畫、撇捺及戈畫舒展縱長,給人一種大氣磅礴之感。
而口字形多作倒梯形或倒三角,字形中宮收緊、上緊下寬,整體風格方嚴峻挺,棱角分明。
它巧妙地融合了隸書的波磔遺韻與楷書的提按頓挫,刀刻更強化了筆畫的鋒芒感,使其在北魏晚期書法由粗獷向規整過渡中占據重要地位。
此碑的出土除了本身的書法價值之外,其更大的價值在于歷史價值,同時,它還補正了正史之缺,在《魏書?高肇傳》之中雖有提及高猛此一人物,但其內容相當的簡略。
而此碑《高猛墓志》則是為我們提供了更詳實的資料尤其在對高肇家族的評價上,與正史中對高肇弄權誤國的描述形成對比,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北魏后期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及高氏家族的興衰歷程。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