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一則關于湖北省養老資源“冷熱不均”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在鄂東南某鎮,一家配置齊全的養老服務綜合體開業已月余,卻門庭冷落,經營者焦慮不已;而在武漢的多個社區養老中心,老人們卻為一席之地排隊“搶位”,唱歌、跳舞等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這一鮮明對比揭示了當前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核心挑戰:如何在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有效激活沉睡的養老資源,讓居家老人多元化的需求真正得到滿足?
這不是個別現象。新聞中,武漢某養老公司負責人坦言:“幸福食堂等服務開進小區后,老人們會選擇更近的地方。”72歲的李爺爺也直言,老人們最需要的是在家門口實現吃飯、聊天、拿藥等日常需求。調查數據顯示,湖北省夫妻空巢家庭占比高達46.18%,獨居空巢家庭也有7.77%。這些都說明,老年人對“零距離”嵌入社區、就近享受服務有著強烈的渴望。
同時,新聞里還提到,許多行動不便、無法“走出家門”的高齡失能老人,更迫切需要上門助餐、助潔、護理、健康監測等專業服務。武漢的佰穗養老,每天有一萬名老人接受上門服務;炎黃養老服務中心的助老員甚至成了老人們的“親人”,關鍵時刻能火速上門解困。這些案例說明,僅靠建成一站式養老中心遠遠不夠,主動把專業關懷送進千家萬戶,是未來養老服務必須邁出的步伐。
那么,如何讓專業的養老資源既能“沉”到居民樓下,又能“送”進每一位老人的家門?這就涉及到一個新興職業——養老服務師(Senior Care Service Officer, SCO),他們正在成為破解社區和居家養老難題的關鍵力量。
湖北新聞報道中反映的“冷熱不均”,本質上是我國老齡化社會下資源供給與需求錯配的縮影。2024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22%,65歲及以上人口也超過2.2億。隨著2035年、2050年人口結構進一步老化,老年人數量和撫養壓力將大幅提升,對養老服務的人才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但現實中,很多養老服務點“設施齊全、人氣不足”,有的則“一床難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物理距離遠、服務內容單一、專業人員短缺、個性化需求響應不足等等。比如,有些綜合體設施齊全,但只吸引了健康、活躍、消費意愿不強的老人;而真正需要長期照護、醫療支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卻得不到針對性的幫助。
更進一步,在居家環境中,不少老人由于身體或認知障礙,日常生活存在極大安全隱患,需要適老化改造和個性化護理。武漢晚晴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負責人就表示,只有“改到心坎上”的適老化方案,才能真正賦予老人生活的尊嚴和安全感。而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系統評估、方案制定、專業執行和持續管理,這正是傳統單一護理員難以勝任的新要求。
在傳統觀念中,養老護理員承擔著老人飲食起居照護、健康監測、情感陪伴等基礎工作。雖然他們為無數老人帶去了溫暖和關懷,但隨著老齡社會到來,居家、社區、機構多元化養老模式快速發展,僅靠基礎照護已無法滿足當下老人對健康管理、精神文化、智能化服務等多層次需求。
與此同時,目前行業內從業者普遍學歷偏低,技能單一,系統評估能力弱,缺乏“醫養管”融合知識和智慧養老新技能。據統計,高校相關課程覆蓋率不足20%,智慧養老、金融、適老設計等新興領域人才尤為稀缺。這直接導致機構運營效率低下,社區居家養老響應慢,智能化升級推進緩慢。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職業——養老服務師誕生了。養老服務師不僅要懂得基礎照護,還要能夠進行全方位需求評估、方案制定與實施、照護技術培訓指導、質量評價管理以及實務研究。他們是具備醫療護理、心理學、康復技術等專業知識,又懂機構運營、智能系統管理和風險控制的跨界人才,是推動養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作為綜合型高端人才,養老服務師不僅要走進社區和機構,還要深入到每一位老人的家庭。他們可以為社區和居家老人量身定制照護方案,協調醫療、康復、心理疏導等多元資源,指導適老化改造評估和落地執行,推動智慧健康管理系統在家庭中的應用。同時,他們還承擔著培訓基層護理員、組織社交活動、進行質量評價和持續改進等重要職責。
這一職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各地政府加大對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僅湖北省2021至2024年,就投入4.4億元用于提升養老綜合體和農村互助照料中心建設,實現城鄉社區居家養老設施覆蓋率分別達100%和69.5%。而這些新增或升級的設施,無不呼喚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來激活資源,讓“沉睡”的床位變成老人心中的幸福港灣。
以武漢為例,那些通過深入調研居民需求,將原本規劃為博物館的用地優先用于養老的吉年頤養中心,以及緊鄰黨群服務中心、50米外即有醫養支持的榮東社區服務樓,都成為周邊老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見,只要有專業團隊科學規劃、精準運營,“家門口”的養老就能變成現實。而這個團隊的核心骨干,就是專業的養老服務師。
以最常見的“養老護理員”為例,他們主要負責老人的生活照料與基礎健康看護,包括飲食起居、安全陪伴、簡單康復鍛煉和社交活動組織。工作內容雖廣,但多以執行為主,對復雜問題識別和方案設計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養老服務師強調從需求評估出發,不僅會采集和分析老人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還能結合環境因素提出系統解決方案。例如,對于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他們會協調醫生開展健康監測,為家庭制定個性化護理與康復計劃;面對獨居、高齡老人,則會組織上門助餐、保潔、安全巡查等多樣化上門服務;遇到適老化改造需求,則能評估住宅安全隱患,指導安裝防滑扶手、智能床墊等輔助設備,并跟蹤使用效果直至老人滿意。
此外,養老服務師還承擔著基層護理員培訓、質量監督及新技術推廣等職責。他們不僅僅是“做事的人”,更是發現問題、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并持續改進服務體驗的“操盤手”和“創新者”。這一點,是單純依賴傳統護理員難以實現的。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全國各地對高素質養老人才的渴求愈發迫切。據行業相關預測,到2035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3億,而目前專業型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無論是大型機構連鎖擴張,還是社區居家模式普及,都離不開大批既懂理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