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們!咱今天來聊聊孩子焦慮的事兒哈。你有沒有見過孩子攥緊衣角來回踱步,或者聽見他們用沙啞的聲音說“我害怕”?那焦慮啊,就像一場悄咪咪的潮汐,“唰”地一下就把孩子的世界給淹了。咱當家長的,經常在“該說教還是該沉默”這倆選擇里瘋狂糾結,結果呢,忘了疏導焦慮可不是和它對著干,得用孩子能懂的話,給他們織一張溫柔的網。
1. 用“情緒溫度計”代替“對錯判斷”
孩子說“我做不到”的時候,咱別著急糾正說“你明明可以”。咱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問:“現在心里的烏云是3分還是8分呀?”把情緒用數字表示出來,就跟給暴風雨裝了個刻度盤似的。有個媽媽發現,她女兒畫出“5分焦慮”后,還主動問:“媽媽,咱們能一起把烏云變成小云朵不?”
2. 把焦慮變成“會說話的玩具”
心理學家整了個“焦慮怪獸”的游戲,治好老多孩子的焦慮啦!讓孩子給焦慮起個名,畫成怪獸的樣子,再問問“它最喜歡藏哪兒”。有個叫小宇的男孩,畫了個渾身是刺的怪獸,結果最后一頁畫的是怪獸尾巴被彩虹纏住了——原來這怪獸怕色彩。
3. 用身體當“情緒翻譯器”
孩子咬指甲都咬出血了,咱別責備,試試“身體密碼破譯法”:“手指在說‘我好緊張’,咱給它們換個任務咋樣?”帶孩子把焦慮捏成橡皮泥,或者用跺腳聲編節奏。有個爸爸就發現,他女兒跺腳時哼的旋律,藏著她沒說出口的委屈呢。
4. 創造“安全島”而非“避風港”
焦慮的孩子要的不是一直被保護著,而是有個能隨時停靠的地兒。咱在客廳角落弄個“情緒角”,放點毛絨玩具、沙漏、減壓球,貼個便簽寫著“這里是你的秘密基地”就行。有個男孩在情緒角寫:“當閃電打鼓時,我在這里給自己頒獎?!?/p>
5. 用“未來信使”改寫焦慮劇本
讓孩子給一個月后的自己寫封信,問問“要是焦慮沒了,你會干啥?”有個孩子寫:“我會在操場上追著風跑,因為風說它記得我笑起來的樣子?!边@種時空折疊的魔法,可比說教有用多啦!
后記:焦慮是成長的胎動
有個媽媽在日記里寫:“我算明白了,孩子的焦慮不是洪水猛獸,是他們第一次自己面對世界的胎動。咱能做的,就是陪他們在暴風雨里跳支笨笨的舞,直到他們發現——原來烏云里藏著彩虹的種子?!?/p>
咱家長啊,就得用這些方法,幫孩子把焦慮這頭“小怪獸”給馴服嘍!大家覺得哪個方法最有意思呢?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