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脾胃一虛弱,中氣就容易不足,中氣如果不足,人體的臟器就有下陷的可能。那么,究竟該如何快速的發現自己已經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中氣不足了呢?其實,老祖宗挺有智慧的,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都能發現,但更直觀的還是中醫的舌診,把舌頭伸出來看一看,如果舌頭中心有一個凹陷的“窩”,那就是脾虛導致中氣不足了。
如果脾虛只是剛開始,其實稍作調理就能恢復,但是如果脾虛已經到了中氣不足甚至中氣下陷的時候了,那一定要及時治療,以免貽誤病機。而這個時候,有一個經典名方就剛好能夠派上用場了,它就是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由“黃芪、人參、甘草、白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等中藥組成。
補中益氣湯藥味組成不多,但是配伍卻是頗為精妙。用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用人參、白術、甘草,仿四君之意,補氣健脾,輔助升陽;用當歸養血和營,與黃芪配伍,可以氣血同補;用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黃芪加強陽氣升騰而托舉中氣;用陳皮理氣和胃,并調和諸藥補而不滯;用甘草益氣和中,并調和諸藥一團和氣。所以,別看補中益氣湯不到十味藥,卻是能夠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的一個經典名方。
對于補中益氣湯的方藥配伍,最為經典的還是黃芪、人參、甘草的這三味“鐵三角”,誠如清代名醫羅美在《古今名醫方論》中所說,妙用黃芪“護皮毛而閉腠理”,專門用來對抗“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而妙用人參補氣,專門用來對付“元氣不足,懶言氣喘”,而妙用甘草調和,專門用來發揮“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正是因為如此,在《古今名醫方論》中,將黃芪、人參和甘草,作為補中益氣湯中“除煩熱之圣藥”。
如果覺得熬湯藥麻煩的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丸。補中益氣丸得藥物組成與補中益氣湯基本相似,只是將人參換成了黨參。雖然,在藥物功效上,補中益氣丸只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泄瀉、脫肛、陰挺等疾病,但也因此逐漸被應用到更多疾病范圍,比如補中益氣丸可用于治療肛瘺,痔瘡,前列腺增生[1],胃黏膜脫垂癥,坐骨神經痛,胃輕癱綜合征,梅核氣,慢性阻塞性肺病緩解期,乙型肝炎,肌性視疲勞,慢性疲勞綜合征,原發性低血壓,原發性腎病綜合征[2]等多種疾病。
補中益氣丸的應用范圍,不僅主要用于消化系統疾病,還可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傳染疾病,婦產科疾病,小兒科疾病,外科病,皮膚病,眼病,耳病,喉病,口腔疾病[3]。而且,補中益氣丸還可用于促進胃次全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消除或減輕生殖器癌癥術后不良反應;除此之外,補中益氣丸還可用于治療痿證、多發性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盜汗、變應性敗血癥、白塞氏綜合征、糖尿病、肥胖癥、放射病、白細胞減少癥、粒細胞增多癥[3]等多種疾病。
補中益氣丸在現代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但核心邏輯沒有變,主要就三點,第一點脾虛,只要是脾虛,補中益氣丸就有一席之地;第二點是中氣下陷,無論是胃下垂、腎下垂、肛門下垂(脫肛)、子宮下垂(陰挺),還是小便失禁、尿頻等疾病,只要符合中氣不足或下陷,補中益氣丸就有用武之地;第三點是氣虛發熱,既然黃芪、人參和甘草是“除煩熱之圣藥”,那么以“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為典型癥狀的氣血發熱,補中益氣丸就有立足之地。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舌頭中間有個“窩窩”一樣的凹陷,多半都是脾虛引起的,妙用補中益氣丸,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脾胃一天比一天好。不過,補中益氣丸雖然妙用無窮,但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的人群,就要忌用。除外之外,惡寒發熱的表證,以及暴飲暴食所致的脘腹脹滿屬于實證的,不宜使用。另外,服用補中益氣丸的時候,不宜與感冒類藥物同時服用,另外,不得與含有藜蘆成分的藥物同用。
參考文獻
[1]劉景仁,呂宗正,惠臨.補中益氣丸臨床應用拾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2,18(7):43.
[2]李潔.補中益氣丸(口服液)臨床新用途[J].中國社區醫師,2008,24(19):19.
[3]本刊編輯部.補中益氣丸(合劑、口服液)臨床應用解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0,26(5):16.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