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七月驕陽似火,位于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蘆村的宿州市榛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榛子園里卻是一片繁忙與喜悅。榛子園負責人劉朝洞戴著草帽,正帶領著工人穿梭林間,仔細檢查果實生長情況,或彎腰拔除雜草。園內一顆顆飽滿的榛果不僅是豐收的希望,更是村民家門口增收的“金疙瘩”。
八年前,劉朝洞引種榛苗時,看中的正是埇橋獨特的水土氣候賦予的“時間差”優勢。“基地種植了400余畝榛子,預計在7月中旬上市,正好填補市場空檔。鮮果在地頭就被經銷商訂走,一斤7塊錢,今年畝產超1000斤,效益很穩當。”劉朝洞說道。
靠著鉆研技術和精細管理,以及林業專家的指導,劉朝洞的榛子園不僅產量喜人,其榛果皮薄仁滿、清香可口的品質更贏得了口碑,再加上寶貴的“時間差”,讓“宿州榛子”成為各地經銷商提前爭相采購的香餑餑。
榛子園的繁忙,直接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正在榛子園除草的村民江獻元高興地說道:“從冬天剪枝,到夏天除草、采摘,一年四季園子里都有活干。平均一天能掙60塊錢,關鍵是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了,還能顧上家里老小,這日子真有奔頭。”
望著這片閑置土地變身“綠色銀行”的榛林,劉朝洞心中醞釀著更大的產業圖景。“我們不能總停留在地頭賣鮮果。”他說著未來的規劃:“下一步,我們要引進設備,發展榛子深加工,開發烘烤干果、榛子油、榛子醬等產品,打造精品禮盒,加工后附加值能翻幾番,還能延長銷售期,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同時,也希望未來能打響‘宿州榛子’品牌,讓這枚凝聚著土地饋贈和村民汗水的‘金疙瘩’,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蘆村榛園,劉朝洞用“時間差”叩開了市場大門,以及務工村民“守著家也能鼓起錢袋子”的滿足感,還有那份對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的執著追求,共同勾勒出產業興村最生動的圖景。一顆小小的榛子,正以其獨特的方式,串聯起土地、汗水與希望,在埇橋的田野間,結出屬于新時代農民的“致富果”。(張欣欣 項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