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遛彎時,聽到樓下張大媽在人群中念叨。
說自己外孫子還小那會兒,是她一手照顧的,那時三天兩頭就往家里跑。
可現在越長越大了,反而一年到頭來不了幾次,真是個“小沒良心”的。
其實,像這種“姥姥家吸引力下降”的現象,可真不是個例。
在網上就常見有一些老人吐槽。
說那個曾經賴在姥姥懷里聽故事、纏著姥姥買糖吃的寶貝,長大后,卻和姥姥家開始漸行漸遠。
說起來,這可不是孩子“白眼狼”,而是背后有3個不易察覺,卻現實扎心的原因,正在悄悄疏離那份親情。
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01.社交圈升級,姥姥家的“娛樂閾值”不夠用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作“心里閾值”。
指的是,人對刺激的需求,會隨著成長不斷提高。
就比如在孩子小時候,姥姥家的一塊糖果、一個撥浪鼓,或者自己從沒見過的老物件,就能讓他們開心半天。
更何況,只要一到了姥姥家,就會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那些在爸爸媽媽身上得不到的“特權”,在姥姥家能夠輕而易舉的獲得。
這份喜悅和放松,讓孩子們成了愛去姥姥家的“常駐嘉賓”。
可隨著年紀增長,你會發現,姥姥家門口的槐樹、河里的魚蝦、村里游走的貓貓狗狗,已經對孩子產生不了什么吸引力了。
他們更喜歡和伙伴相約著一起打球、玩游戲、組劇本殺,哪怕是和朋友們無聊的壓馬路,也比去姥姥家有趣得多。
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快樂閾值,更是早已被電子游戲、社交軟件、朋友聚會層層推高。
至于姥姥家,沒有高速WIFI,沒有組團開黑的伙伴,甚至電視里播的還是孩子眼中“過時”的節目,孩子自然就沒啥興趣了。
所以說,當孩子的社交圈升級,有了自己的一方小世界后,曾經屬于親情的那部分,自然要被擠出C位了。
02.和姥姥的溝通,隔著一道“代際鴻溝”
老人疼愛寵溺孩子,毋庸置疑。
可問題是只要他們一開口,聊的呢,都是孩子不愛聽的話題。
比如,學習怎么樣?學校飯菜合不合口味?別總看手機,會傷眼睛等等。
來來回回的反復說,孩子聽得多了,自然就覺得嘮叨和無聊。
就像我家奶豆,前些天就跟我吐槽說“姥姥不會聊天”。
我問她為什么這么說?
她說,自己跟姥姥聊最近的熱門綜藝,結果姥姥回復說“看啥綜藝,作業寫完沒”?
她跟姥姥說想學吉他,結果姥姥回復說:“學那玩意兒干啥,耽誤學習”。
發現沒?姥姥表達的都是關心,可聽在孩子耳里,就是“不會聊天”。
事實上,這哪是“不會聊天”,本質是代際認知的錯位。
姥姥那一輩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她們的關注點永遠在吃飽穿暖、學習別落下的范疇里。
而現在的孩子,更在意“情緒共鳴、興趣認同”。
這種“關心卻不在同一個頻道”的對話,就會讓孩子覺得“姥姥根本不懂我”。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再主動“輸出”,去姥姥家,也從之前的歡天喜地,慢慢變成了一項任務。
03.隱形推手:外孫標簽下的情感疏離
最后一個原因,說起來扎心又現實。
在傳統觀念里,“血緣親疏”的標簽總被有意無意的強化和放大。
尤其是在一些傳統觀念比較深重的家庭里,孩子可能會從小就被身旁人,灌輸與父親家族、姓氏連接更緊密的概念。
比如有的爸爸會說:“你跟爺爺還有爸爸是一個姓氏,所以你以后要多孝順爺爺奶奶”。
還有的老人也會跟孩子提及說:“你跟爺爺奶奶才是自家人”。
久而久之,這種無意識的劃分,就會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
當孩子察覺到微妙的親疏差異:
比如,爺爺奶奶總在身邊,姥姥家一年才去幾次。比如,在奶奶家隨意自在,在姥姥家卻像個客人般拘謹。再比如,資源、財產繼承上的差別,都會讓情感天平發生傾斜。
其實,很多話可能是大人的無心之語,但卻會被孩子記在心里。
甚至那些世俗的標簽,如同一把無聲的刻刀,在幼小心靈上劃出親疏的印痕。
到最后,當孩子不斷被環境暗示“你不是這家人”,那么再深的血緣也難抵疏離感的蔓延。
說起來,也讓人唏噓不已。
當然,無論是上述哪一種原因,孩子疏遠姥姥家,都不是天性涼薄,而是成長的一種必然趨勢,以及與傳統觀念交織的復雜結果。
作為老一輩人,也不必太過憂心和委屈。
因為,你曾經給孩子煲的那碗湯,每一句叮囑和嘮叨,都會在歲月里,化為無聲的濃濃愛意。
而這些,始終不會消失。
也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立判斷的標準,只要能夠真誠的理解與用心的靠近,姥姥家,永遠都會在孩子心中,有一盞溫暖且明亮的燈。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