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車市收官,銷量數字的漲跌背后,年度目標完成率更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車企戰略定力、執行效率與市場洞察力的真實水平。整體來看,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玩家,大多數品牌實現了同比增長。但在“目標完成率”這張成績表上,表現卻參差不齊。
半年完成銷量目標的多少算“達標”?按照行業規律來說,一般的節奏是在上半年完成45%-50%,在“金九銀十”沖擊單月銷量的全年峰值,最后在11-12月,以一定程度的補貼政策收尾,再沖15%-20%的銷量來完成全年目標。
從具體的銷量達成率來看,小鵬是唯一一家“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新勢力車企;在傳統車企方面,上汽集團在上半年不動聲色間交出了一份兼顧銷量增長與結構優化的答卷,全年銷量目標達成率超過了45%,累計銷量也穩居頭部陣營。
新勢力:爆發與迷失的分水嶺,
達成率折射戰略成色
新造車企業的上半年,是“冰火兩重天”的極致演繹,目標完成率的懸殊差距,本質是戰略選擇與市場響應速度的較量。
小鵬汽車以51.9%的完成率(上半年19.72萬輛/全年38萬輛)成為唯一突破“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新勢力,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其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捕捉:去年下半年推出的MONA M03卡位10萬級主流市場,P7+則憑借智能化優勢鞏固中高端陣地,兩款車型形成“高低搭配”,推動其半年銷量超越去年全年。這種“產品定義精準+交付效率穩定”的組合拳,讓其在新勢力中率先摸到了規模化盈利的門檻。
零跑汽車的逆襲更具戲劇性,完成了22.2萬輛的半年銷量和44.34%的完成率(全年50-60萬輛),同比155.7%的增速背后,是“性價比+技術普惠”路線的徹底落地。與去年同期相比,其與理想的銷量差距從10萬輛逆轉為領先,證明在價格敏感型市場,“高配低價”仍能撕開缺口。但需警惕的是,過度依賴性價比可能透支利潤空間,如何在規模與盈利間找到平衡,將是其下半年的核心挑戰。
與之相對的是“掉隊者”的集體困境。理想汽車將全年目標從70萬輛下調至64萬輛后,上半年完成率仍不足32%,增速放緩至7.8%,暴露出純電車型布局滯后的戰略短板——在增程式市場紅利見頂的當下,其純電產品i8、i6的上市進度直接決定全年成敗。蔚來以25.71%的完成率(11.42萬輛/44.4萬輛)在多品牌戰略中摸索,盡管第二季度交付環比增長71.2%,但“蔚來+樂道+螢火蟲”的協同效應尚未顯現,自研芯片與補能網絡的投入能否轉化為銷量,仍需觀察。
傳統巨頭:穩健者的突圍,
上汽的均衡增長密碼
在百萬級銷量規模的傳統汽車集團中,目標完成率的差異不僅是數字游戲,更是轉型戰略有效性的直接驗證。上汽集團以205.3萬輛銷量、45.62%的完成率(全年450萬輛),在頭部陣營中展現出罕見的均衡性,其背后是“三駕馬車”驅動的體系力優勢。
自主品牌的“逆襲”是首要亮點。上半年130.4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21.2%,占總銷量比重提升至63.5%,這一數據意味著上汽已徹底擺脫對合資品牌的依賴,進入“自主主導”的新階段。從MG品牌的全球化突破到榮威的新能源轉型,其自主品牌矩陣已形成覆蓋主流市場的產品梯隊,這種“多點開花”的布局,比依賴單一品牌更具抗風險能力。
新能源領域的“加速度”同樣關鍵。64.6萬輛銷量同比增長40.2%,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既得益于五菱宏光MINIEV(參數丨圖片)、繽果等車型在入門市場的持續熱銷,也離不開智己、飛凡等高端品牌在20萬以上市場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其新能源增長并非“以價換量”,而是通過技術迭代(如固態電池研發)與場景創新(如車路協同試點)構建差異化競爭力,這種“質價齊升”的路徑,比單純追求規模更具可持續性。
海外市場的“韌性”則彰顯全球化布局的深厚積淀。上半年49.4萬輛的海外銷量中,MG品牌在歐洲克服反補貼稅影響,交付超15萬輛并實現兩位數增長,全球累計銷量突破600萬輛。這種“本土化生產+區域定制”的策略——如在中東市場針對高溫環境優化空調系統、為沙漠地形開發四驅車型——使其在貿易壁壘加劇的當下,仍能保持增長韌性,這正是多數中國車企在全球化進程中欠缺的“內功”。
行業啟示:從“規模競賽”到“精準運營”,
達成率背后的邏輯重構
上半年的達成率數據,揭示了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的深層變革:競爭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精準運營”,目標制定的科學性與執行的有效性,比“喊口號”式的激進目標更有價值。
對新勢力而言,“小而美”的精準定位比“大而全”的盲目擴張更重要。小鵬、零跑的突圍證明,聚焦細分市場(如10-20萬主流電動車市場)、快速響應需求變化(如智能化配置的普惠化),能在巨頭環伺中找到生存空間;而理想、蔚來的困境則警示,戰略搖擺或過度求快可能錯失窗口期,在行業轉型期,“慢即是快”的定力同樣可貴。
對傳統集團而言,“均衡性”比“單點突破”更具長期價值。上汽的案例表明,在電動化、智能化、國際化的轉型中,任何一環的“短板”都可能成為致命傷——過度依賴合資品牌會喪失主動權(如部分集團的合資品牌銷量下滑),忽視海外市場則錯失增長極(如長城海外銷量同比下滑1.9%),而新能源轉型滯后更是直接被時代拋棄。只有像上汽這樣在“自主、新能源、海外”三大領域同步發力,才能構建起穿越周期的競爭力。
展望下半年,“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將成為關鍵戰場,但達成率的較量最終指向的是企業的體系能力。對新勢力而言,是時候從“流量思維”轉向“用戶思維”,在產品迭代與服務體驗中積累口碑;對傳統巨頭而言,需在規模與效率、傳承與創新間找到平衡,避免“大船難掉頭”的困境。上汽集團的均衡增長路徑,或許為行業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范本——在變革時代,穩健不等于保守,而是基于體系能力的精準出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