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米SU7橫空出世,年輕人追車排隊一年,印證了“汽車工業是男人的浪漫”這個觀點;
2025年YU7鋒芒不減,一度被網友封為“國產Model Y終結者”。
短短幾年時間,小米用兩款車型證明了自己具備制造年輕人第一輛車的能力。
那么現在,小米的第三款車也要來了。
諜照頻傳,“米版攬勝”真容初現
7月9日,網絡博主曬出的一組諜照讓小米首款增程SUV再次成為焦點。
在運輸板車上,除了熟悉的SU7和YU7偽裝車,赫然還有體型更大、被車衣裹得嚴嚴實實的的新身影。
●圖源:微博@整車異響咣當咣當
該博主透露,神秘大塊頭只比SU7長十幾厘米,比問界M8長點又矮點,硬朗的方正造型透著一股實用主義的氣場。
更有意思的是,板車尾部還停著一臺比YU7小一號的車,車燈撐起的折痕連貫流暢,和YU7完全不同,疑似為兩廂車或溜背SUV。
●圖源:微博@整車異響咣當咣當
因此推測可能是小米的第四款車或者改款車,但眼下大家的注意力全被增程SUV吸走了。
早在去年12月就有關于這款車的諜照流傳,只是這次的信息更具體一些。
據悉,它的內部代號為“昆侖”,也有可能命名為YU9,定位大型增程SUV,主打家庭用戶市場。
車身長度預計在5.2米到5.4米之間,軸距約3100毫米,采用三排6座或7座布局,空間實用性是設計重點之一。
車頂搭載的激光雷達十分顯眼,這意味著高階智能駕駛功能不會缺席,高速NOA、自動泊車等功能大概率會配備,而且還準備了純視覺與融合感知兩種方案,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圖源:網絡
動力方面,它將搭載小米自研的1.5T增程器加雙電機的混動系統,純電續航預計300公里(CLTC工況),綜合續航目標直指1500公里,這一數據超過了理想L9、問界M9等同級車型。
電池由寧德時代提供,支持快充技術,增程器強調NVH靜音優化和燃油經濟性。
●圖源:微博
智能座艙部分,澎湃OS系統是核心,大尺寸中控屏加副駕娛樂屏的組合很可能出現。
更重要的是與小米生態的深度聯動,遠程控制智能家居、多設備互聯等功能,將是它的差異化優勢之一。
●圖源:微博@極速拍檔Speedsters
不過此前傳聞的后輪轉向系統,目前還不確定是否會保留,畢竟YU7已經取消了這一功能,小米或許在權衡成本與實際需求。
與以往不同的是,諜照流出后,大家普遍覺得丑是怎么回事:
為何轉身做增程?
小米在增程車型上的態度,曾有過明顯的轉變。
2024年1月,有網友詢問小米是否有增程車型計劃,官方明確回應“未來數年里,也沒有增程車型”;同年4月,有媒體報道小米在開發增程平臺,王化回應稱該消息不實,公司發言人也強調該信息完全失實。
但從2024年7月開始,相關消息卻接連出現:
21世紀經濟報道從多位信源處獲悉,小米計劃2026年推出面向家庭用戶的增程SUV;博世發布的技術路線圖透露,小米2026年將推出首款增程動力SUV;德意志銀行的投資報告也提到了“昆侖”系列增程SUV的信息。
●圖源:網絡
再結合諜照、招聘信息等一系列蛛絲馬跡,外界已經基本確定:小米的第三款車就是增程SUV。
小米態度轉變的背后,應該是殘酷的市場教育。
數據顯示,2024年增程式車型銷量同比增長78.7%達118萬輛,其中25萬元以上高端車型占比超60%。
理想憑借增程SUV成為首個年交付50萬輛的新勢力,并實現盈利;問界M9改款后兩小時大定突破一萬臺,老款累計交付超17萬臺。
●圖源:微博@理想汽車
而小米的內部調研顯示,72%的SU7意向用戶會因充電問題而放棄購買。
由此可見,長途出行的續航焦慮仍是家庭用戶的核心痛點。而增程式車型“可油可電”的特性,恰好能解決這一問題。
從市場格局來看,增程SUV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的態勢,問界目前處于領跑位置,2024年6月最后一周,問界M9銷量達到2600臺,M8更是突破5000臺;
●圖源:微博@鴻蒙智行
此外,理想L9在未換代的情況下,月銷量仍有五千臺左右,領克900、騰勢N9等車型也表現不俗。
小米選擇此時入局,直接對標30-50萬級市場,顯然是看中了這一領域的潛力。
而其差異化優勢,除了1500公里的長續航,還有“人車家全場景”的生態整合能力,以及可能的價格優勢。
有消息稱其起售價或在29.99-39.99萬元,低于問界M9的46.98萬起售價,性價比或將再次成為大殺器。
小米的產能困境
小米增程SUV要想復制SU7、YU7的成功,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產能問題。
目前YU7的交付時間已經拉長至9個月甚至一年以上,標準版需要58-61周,Pro版51-54周,Max版39-42周;SU7的交付周期也不短,標準版40-43周,Pro版37-40周,Max版32-35周。
●圖源:微博@雷軍
很顯然,產能已經成了小米最危險的短板。
小米一期工廠原本設計年產能15萬輛,通過兩班倒、加裝機器人等方式挖掘潛能,目前日產量約為1000輛,折合年產能約36.5萬輛,但面對SU7和YU7的積壓訂單,早已滿負荷運轉。
二期工廠預計7月投產,規劃年產能15萬輛,但投產后還需經歷產能爬坡,參考一期工廠花了3個月才做到月產1萬輛、半年后提升到2萬輛,二期工廠要實現滿產可能要到2025年底。
●圖源:小紅書@TickTock'z
而增程SUV計劃2026年下半年發布,屆時將面臨一、二期工廠同時生產三款車型的局面,若市場需求火爆,交付壓力可想而知。
更具挑戰的是,小米車型的零部件通用率并不高。雷軍曾表示YU7與SU7雖然是同平臺,但90%零部件都重新開發設計,這意味著產線復用難度大,供應鏈協調也更復雜。
盡管小米已計劃建設三期工廠,在武漢、上海等地招募人才也被解讀為建廠信號,但遠水難解近渴,如何平衡產能與訂單需求,將是雷軍團隊的一大考驗。
小米在下一盤大棋
進軍增程SUV市場,是小米完善產品矩陣、切入家庭用戶市場的關鍵一步。
從SU7主打年輕群體,到YU7定位豪華高性能SUV,再到增程SUV瞄準家庭用戶,小米正在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構建更完整的產品線。
更重要的是,小米試圖將其在智能硬件領域的生態優勢,復制到汽車領域。
“人車家全場景”的智能互聯體驗,是傳統車企難以快速復刻的競爭力。
當汽車成為連接手機、智能家居的樞紐,用戶的生活場景將被進一步打通,這種生態粘性或將成為小米汽車的核心壁壘。
●圖源:小紅書@廠區小江
當然,挑戰也不容忽視。增程技術路線雖被市場認可,但小米作為后來者,需要在增程器性能、NVH控制等方面證明自己;
面對理想、問界等成熟對手,如何突破用戶認知慣性、建立品牌信任是一大難關;產能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可能會消耗用戶熱情,影響市場口碑。
但無論如何,小米的入局注定會讓增程SUV市場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憑借其在性價比、生態整合方面的積累,以及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把握,這款增程SUV或許真能在2026年攪動市場格局。
至于它能否成為“年輕人的第一臺攬勝”,答案可能要等到上市以后才能揭曉。
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高端SUV市場的競爭規則。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2000萬品牌經理人內參!
聚焦頭部與標桿,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專訪微信:jiangnan254(備注:專訪)
百萬品牌經理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