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1、2020年,黑龍江省王某某及親屬9人在其家中因食用自制“酸湯子”引發食物中毒,致9人經救治無效死亡,制作“酸湯子”所用食材已在冰箱里冷凍一年。
2、2023年7月,河南省某市兩名女子吃涼皮后中毒,致1人死亡,1人昏迷進ICU。
3、2024年3月,有多人在臺灣省一家名為“寶林茶室”的素食餐廳食用粿條、米粉等食物后出現不適,有官方最新證實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
圖源:央視新聞
這幾起重大中毒事件的“幕后真兇”都被證實是一種名為米酵菌酸的細菌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唐菖蒲伯克霍爾德菌椰毒致病變種(曾用名為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面亞種)的有毒代謝產物。
雖然米酵菌酸聽起來有點陌生,不像黃曲霉毒素那樣為人熟知,但每年因它導致的中毒悲劇卻屢見不鮮。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高溫潮濕的天氣,再加上儲存不當食物發酵等條件,會加速其在食物中大量生長繁殖,產生米酵菌酸。
最近氣溫攀升,涼皮、涼粉等人氣食品銷量激增在飽口腹之欲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米酵菌酸相關知識保護自己和家人舌尖上的安全。
哪些食物容易被米酵菌酸污染?
制作過程需要長時間發酵的谷物食品,如上述事件1中的酸湯子。此外,發酵糯米面湯圓、臭碴子、吊漿粑等都是高危食品。
濕米面制品,如事件2、3中的涼皮、粿條、米粉等濕米面類制品在高溫潮濕天氣下,容易受到污染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
薯類制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淀粉等,這些食物在制作過程中,如果環境不衛生,原料變質,存儲不當,存儲環境潮濕都有可能被污染。
經過長時間泡發的木耳、銀耳等食物容易受到米酵菌酸污染。
米酵菌酸有什么特點?
1、毒性強:該毒素無色無味,主要作用于肝、腦和腎等實質性臟器,進食后短時間(30分鐘-12小時,少數1-2天)即可出現癥狀。
2、致死率高: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過40%,甚至高達100%,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
3、耐高溫:米酵菌酸耐熱性強,100℃煮沸和高壓蒸煮(120℃)及日常烹飪方法均不能將其破壞。
米酵菌酸中毒后的癥狀?
根據攝入毒素的量可能表現出不同程度癥狀。主要有:
1、消化系統癥狀:患者首先表現為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黃疸、肝腫大等肝損傷癥狀。
2、泌尿系統癥狀:患者可能出現血尿、少尿等癥狀。
3、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意識不清、煩躁不安,甚至出現昏迷、譫語等癥狀,重癥患者出現血壓下降、嘲式呼吸,休克甚至死亡,少見發熱。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要從正規渠道購買食品,留意產品感官性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家庭和小作坊盡量不要自制酵米面類食品
鮮濕粉面等產品最好購買當天制作并在低溫儲藏的,食用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
木耳、銀耳等不要浸泡過久,更不要隔夜,泡發后如果出現耳片黏軟、有異味,立即丟棄。
保持廚房環境、廚具、器皿、案板等的清潔衛生,要經常消毒。
發現食物性狀可疑立即停止食用,必要時催吐,如出現不適,立即就醫。
來源:河南疾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