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肖君
“各部門緊密配合、環環相扣,提升了勞動爭議化解水平。”提及近期調解的一起生育津貼糾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長武一飛說。
不久前,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一家企業上班的王女士,生育休假結束返崗后,企業長期拖欠其應享有的2.5萬元生育津貼。王女士多次與企業溝通催要無果。
由烏魯木齊市總工會設立的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嵩山街勞動爭議調解中心通過日常排查及時發現這起勞動糾紛。作為勞動爭議“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的重要樞紐,該中心迅速依托“法院+工會+街道調解中心+金牌調解員”聯動體系開展調解。
頭屯河區人民法院發揮專業優勢,指派勞動爭議領域的法官提前介入案件,為調解工作筑牢法律根基;工會作為職工權益的堅實代表,化身“智囊團”,為調解提供政策解讀與支持;街道金牌調解員則憑借熟悉社情民意的優勢,搭建起雙方溝通的橋梁。各部門緊密協作,形成“法律釋明+政策解讀+情感疏導”的調解合力。
調解時,法官率先“把脈問診”,明確指出企業拖欠生育津貼的行為已構成違法,詳細梳理津貼核算標準、支付責任主體等爭議焦點,向企業清晰預判“補繳滯納金+行政處罰+強制執行+聲譽受損”等多重法律風險,為調解工作奠定法律基礎。工會代表則從社會價值層面切入,強調保障女職工生育權益不僅是企業應盡的責任,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街道金牌調解員發揮“穿針引線”作用,一方面向企業負責人“亮明法律紅線”,另一方面耐心引導王女士理性表達訴求,指導其按照相關要求及時補充完善材料。
通過“背對背”釋法明理、“面對面”協商溝通,雙方的分歧逐漸縮小。針對企業提出的資金周轉難題以及王女士材料不全的問題,法院與工會共同引導雙方制定務實解決方案。
在多方見證下,王女士與企業簽署書面調解協議,為確保協議能夠履行,嵩山街勞動爭議調解中心發揮“總對總”機制的后續跟蹤優勢,啟動“案后回訪”機制,持續跟蹤企業和王女士的履約情況。一個月后,王女士按時補齊材料,企業也如約將2.5萬元生育津貼匯入王女士賬戶。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