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嵐縣人民醫院的康復醫學科的檔案室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格外醒目——1991年,這里只有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診室,一臺手工焊接的頸椎牽引架、一張木質牽引床、幾支治療床和兩臺老式烤燈,構成了最初的康復“陣地”。三十余載時光流轉,如今的康復科早已煥然一新:530平方米現代化診療區域、134臺先進康復設備、覆蓋“預防—治療—康復—隨訪”的全周期服務體系,正成為周邊百姓“家門口的康復港灣”。
從“手工器械”到“智慧設備”:硬件迭代見證康復“加速度”
“當年做牽引,全靠手工調節力度,現在一臺電動牽引床就能精準匹配不同患者的需求?!笨剖邑撠熑嘶貞浧饎摌I初期,后勤主任親手焊接牽引架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如今,這里早已實現“技術裝備大升級”:
——理療設備“高精尖”:體外沖擊波治療儀(專治頑固性疼痛)、微波治療儀(深層消炎)、紅外偏振光治療儀(神經修復)等“聲光電磁熱”設備一應俱全,連吞咽障礙患者專用的“吞咽神經和肌肉電刺激儀”都配備到位;
——康復訓練“智能化”:虛擬情景互動康復系統讓中風患者在游戲中練習步態,多關節主被動訓練儀為骨科術后患者定制運動方案,電動起立床幫助長期臥床者重建站立能力……這些曾讓百姓“跑省城才能用”的設備,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享受。
從“單一針灸”到“中西醫融合”:技術破局守護多元健康需求
在傳承中創新,是科室發展的底色。
——中醫“老手藝”煥發新活力:1998年,王麗平主任從北京進修歸來,帶頭開展頭針、腹針、穴位埋線等特色療法;2022年,團隊挖掘古方研制的“藥物艾條雷火灸”“太乙灸”,讓艾灸治療從“煙熏火燎”升級為“精準控溫”,成為頸肩腰腿痛患者的“心頭好”;
——西醫“新技術”精準解難題:針對腦血管后遺癥患者,團隊從手術出院即介入康復,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上下肢主被動訓練器+減重步態平臺”組合方案,幫助多位半身不遂患者重新獨立行走;面對吞咽障礙患者,“吞咽舌肌評估訓練儀+個性化康復方案”讓許多老人告別了“鼻飼管”。
“去年我們收治了780多位患者,從80歲中風老人到20歲骨折青年,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的康復方案?!贬t生翻開記錄,字里行間滿是成就感。
從“醫院治療”到“家門口康復”:服務下沉編織“康復惠民網”
“康復不是‘奢侈品’,而是老百姓的‘剛需’。”基于這樣的理念,科室正推動康復服務從“院內”向“院外”延伸:
——空間擴容“能容納”:現有區域可同時服務60—80名門診患者,未來規劃的20—30張康復病床即將落地,實現“住院康復一體化”;
——理念升級“早介入”:與外科、神經內科建立“術后康復聯動機制”,讓患者從手術臺下來就能接上康復“第一棒”,減少后遺癥發生;
——觸角延伸“接地氣”:團隊多次赴北京頂尖康復醫院學習,帶回“臨床康復全院一體化”理念,同時走進社區開展義診、居家康復指導,教家屬如何幫臥床患者做關節活動、防褥瘡護理?!白尶祻筒辉偈恰軘嗤取穆闊┦拢窍聵蔷湍芟碛械摹N心服務’?!?/p>
三十載初心不改,讓“康復夢”照進百姓生活
從手工焊接的牽引架到智能化的康復大廳,從單一的針灸治療到中西醫融合的全周期服務,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的變遷,是基層康復醫療發展的縮影。如今,這里不僅是解除病痛的“治療站”,更是幫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的“加油站”——讓中風患者重新邁出腳步,讓術后患者重拾勞動能力,讓老年患者遠離慢性疼痛……
“下一步,我們還要開設康復病房,把‘大病康復不出縣’的目標落到實處?!蓖懊鲙變舻目祻瓦\動大廳里,患者在治療師指導下專注訓練的身影,科室負責人眼中滿是憧憬。當康復醫療真正走進“家門口”,健康的陽光,終將照亮更多人的生活。王俊平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