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資本市場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從A股到港股,半導體企業IPO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充分展現了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全方位突破和資本市場的深度參與。
A股市場:科創板引領半導體IPO熱潮
據集微網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共有21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向A股提交了IPO申請,覆蓋芯片設計、材料、設備、封裝測試等多個領域,計劃總募資金額465億元。其中,科創板成為最受青睞的上市板塊,占比超過五成,這一數據充分體現了科創板“硬科技”定位與半導體產業的高度契合性。
在21家受理企業中,11家選擇科創板,占比52.4%,計劃募資金額合計達301.5億元。摩爾線程以80億元的募資額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上海超硅、兆芯集成、沐曦股份,分別計劃募資49.65億元、41.69億元、39億元,前述四家企業中,上海超硅主營業務為半導體硅片,是晶圓制造的核心材料;其他三家企業均聚焦高端處理器領域,展現了資本市場對國產算力芯片的高度關注。
創業板吸引了4家企業,分別為宏明電子、大普微、初源新材、貝特利等,計劃募資總額約58.4億元,主要涉及電子元器件、存儲技術、以及電子材料等。而惠科股份在深證主板申請上市,計劃募資金額為80億元,相較于2022年申請創業板IPO募資金額少15億元。
北交所則成為中小型半導體企業的選擇,共有5家受理企業,募資規模較小但覆蓋細分領域,如康美特的電子封裝材料和華宇智電的封裝測試服務,體現了北交所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定位。
從主營業務看,企業覆蓋半導體全產業鏈,其中芯片設計如昂瑞微(射頻芯片)、沐曦股份(GPU)、優迅股份(光通信芯片)等;材料與設備領域,包含上海超硅(硅片)、亞電科技(清洗設備)、初源新材(感光干膜)企業;封裝與部件領域有芯密科技(密封件)、臻寶科技(設備零部件)等。
半導體行業IPO活躍的背后,是國家對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持續支持。科創板“硬科技”屬性與創業板“三創四新”定位為企業提供了適配的融資渠道。此外,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重構的機遇,也推動國內企業加速技術突破和產能擴張。
港股市場:第三代半導體成焦點
港股市場同樣呈現出半導體企業上市熱潮。上半年共有10家半導體企業提交首次上市申請,其中僅6月份就有6家企業集中遞表,凸顯行業加速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趨勢。
從業務布局看,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導體、顯示驅動芯片及存儲技術成為IPO主力。
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瀚天天成(碳化硅外延片)、基本半導體(碳化硅功率器件)、尚鼎芯(IGBT/GaN/SiC MOSFET)三家企業集中亮相,反映全球新能源及高壓應用需求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產業化進程加速。
據Yole數據顯示,盡管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遭遇階段性放緩,碳化硅器件市場仍將穩步攀升,2024年至2030年期間將以20%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到2030年將擴大到103億美元,中國廠商正通過資本擴張搶占份額。
在存儲與計算架構領域,國產替代正加速形成差異化技術路線:力積電子憑借“存儲芯片+AI計算”的融合架構,在邊緣智能領域實現突破;奕斯偉計算則以RISC-V處理器為核心構建自主IP體系,其開放的指令集架構正在形成對ARM生態的差異化競爭。與此同時,云英谷科技聚焦新型顯示驅動賽道,其AMOLED驅動芯片深度綁定本土面板龍頭,伴隨國內AMOLED產能占比突破40%的產業拐點,公司正迎來確定性增長機遇。
在半導體行業加速國產替代的背景下,港股市場正成為硬科技企業的重要融資平臺。碳化硅等重資產領域對產能擴張需求迫切,而港股上市不僅能拓寬美元融資渠道,還能借助18C章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降低對盈利能力的硬性要求,吸引更多高成長性企業。
目前10家企業均處于聆訊前階段,若進展順利,部分企業有望于2025年Q3完成上市。其中,碳化硅賽道與奕斯偉的RISC-V技術或成投資者關注焦點。
上市輔導梯隊:卡脖子領域受青睞
在IPO輔導階段,半導體企業同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據集微網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17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啟動上市輔導,覆蓋EDA、設備、射頻芯片、IP等多個細分領域。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成為主要輔導機構,體現出資本市場對半導體產業鏈的深度布局。
從細分市場來看,芯和半導體(全產業鏈EDA解決方案)、紫光同創(FPGA及配套EDA工具)的加入,標志著國產EDA領域加速資本化。而思銳智能(ALD設備)、托倫斯(刻蝕設備零部件)、成都超純(刻蝕器件)等企業聚焦半導體制造關鍵環節,呼應國內設備自主化趨勢。另外,飛驥科技(射頻前端)、銳石創芯(5G射頻)、宸芯科技(無線通信SoC)等射頻與通信芯片企業密集入場,反映5G與物聯網需求驅動。
從地域分布來看,17家企業中,廣東(5家)、上海(3家)、蘇州(2家)、青島(2家)等地占比超七成,凸顯產業集群效應。中西部地區如陜西(亞成微)、成都(成都超純)亦有企業嶄露頭角。
從輔導機構來看,國泰海通證券(包含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以5家輔導企業(度亙核芯、思銳智能、科通技術、芯耀輝、紫光展銳)居首,側重設備與IP領域;中信證券(芯和半導體、思必馳、紫光同創)和廣發證券(銳石創芯、粵芯半導體、朗迅科技)各輔導3家,覆蓋EDA、AI芯片及制造環節。
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促進條例》等政策支持下,國內半導體企業正加速對接資本市場。行業龍頭企業如紫光展銳(通信芯片)、粵芯半導體(模擬芯片制造)等即將登陸資本市場,有望進一步提升行業關注度和市場活力。
隨著輔導期推進,這批企業有望于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遞交IPO申請,EDA、設備等“卡脖子”領域或成下一階段上市熱點。
A+H模式:頭部企業的新選擇
除前述新申報企業外,已登陸A股的頭部半導體企業正密集籌劃港股上市。據集微網統計,包括豪威集團、兆易創新、納芯微、紫光股份、杰華特、天岳先進、江波龍、國民技術、和輝光電、廣和通等十余家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已正式啟動港股IPO程序,開啟“A+H”雙資本平臺布局。
這一現象背后反映出三個深層行業動向。一是部分企業海外收入占比超50%,港股上市有助于增強國際品牌影響力;二是碳化硅企業面臨數十億級產線投資需求,港股可提供美元融資補充;三是半導體設備、材料類企業在港股18C章規則下可能獲得更高估值溢價。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多數已在科創板或創業板擁有較高市值,選擇港股二次上市既是對現有業務的資本補充,更為未來跨境并購預留操作空間。市場分析認為,隨著“A+H”案例增加,兩地市場半導體板塊的聯動性將顯著增強。
總體而言,2025年上半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IPO活動呈現出全面開花的態勢,從芯片設計到材料設備,從A股到港股,各領域、各板塊都展現出蓬勃的生機。這既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半導體行業的高度認可,也預示著我國半導體產業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