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中國和美國股市,它們的關鍵都在于三個點‘利率、風險偏好和企業利潤’。”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年少不知工行香,錯把科技加滿倉。 年少不知農行好,錯把汽車當成寶。 年少不知中行醉,錯把白酒當安慰。 年少不知建行強,錯把芯片當棟梁。
當西方投資者為英偉達沖上4萬億美元市值而歡呼時,太平洋對岸的中國投資者,也迎來了自己的“銀偉達”。
2025年7月9日晚,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股價觸及164.42美元,總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紀錄。
美國紐約證 券 交易大廳上顯示英偉達公司
隨后兩個交易日,A股銀行板塊持續走強,工農中建四大行股價持續創下歷史新高。由于今年銀行股的漲勢過于瘋狂,股民開始把“銀行”與“英偉達”結合起來,將銀行股稱為“銀偉達”,把上證指數叫作“銀斯達克”。
在大金融的帶領之下,上證指數成功突破關鍵點位,穩穩站上3500點大關,盡管在周五,早盤的過猛攻勢導致銀行板塊有所回落,但“銀偉達”的迅猛勢頭依然牢牢吸引了市場的目光。
再說個冷知識,A股35年歷史中,真正站穩過3500點就三次,這次如果行,那就是第四次。
一時間,股民們紛紛熱議:銀行股現在還能買嗎?板塊上漲的持續性如何?銀行大金融能否帶領A股超越去年高點,沖上3700?
圖源:同花順
“銀偉達”大象起舞
在傳統的A股股民看來,銀行股是“低估值、低波動、低關注”的代名詞。它們雖然市值龐大,但是股價波動很小,所以除了一些機構大戶和公募基金配置,很少有個人投資者愿意購買。
然而從2023年下半年以來,市值龐大的銀行股卻異軍突起。最近更是走出了波瀾壯闊、獨立于大盤的行情。
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合力共振。
◎首先,銀行股的上漲來自“國家隊”的流動性支持。根據數據統計,2024年至今,規模ETF資金累計流入8776.7億元,其中流入銀行股的資金高達1043.5億元。來自場外的活水源源不斷涌入銀行股。
5月7日證監會印發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導公募基金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增加了對業績基準比較和長周期考察機制,所以該方案出爐以后,公募基金紛紛加大了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
◎其次,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大資金也看上了銀行股。
今年1月23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證監會明確要求“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市場”。很顯然這是對險資投資做出了要求。
而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A股市場中兼具“業務穩健,分紅穩定,風險可控”的特性,眾多板塊之中,唯有銀行板塊既符合該要求,也有能力容納保險公司的巨額資金。
從今年開始,險資加大了對銀行股的購買力度,甚至不惜代價直接“舉牌”。
“舉牌”是資本市場的監管術語,當企業對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超過5%時,就需要向證監會做報告并且公告。所以險資對上市銀行的“舉牌”,被視為極度看好銀行股的舉動。
截至目前,2025年已經有5家銀行被被險資增持并超過“5%舉牌線”。比如新華保險于今年年初買入杭州銀行,持股比例5.45%觸發舉牌。
新華保險已成為杭州銀行第四大股東
而諸如平安人壽等保險公司則更傾向于港股市場,數據統計,平安人壽已經舉牌了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的H股。
◎第三,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銀行股同樣成為了避風港。
去年以來,特朗普上臺、中美關稅戰白熱化、三輪互征關稅以及中美兩次談判,放大了A股市場的不確定性。而銀行板塊,恰好擁有絕佳的避險能力。
再加上銀行板塊高股息和年初相對較低的估值,讓銀行成為了題材股之外的上上之選。
為什么說銀行板塊是高股息率的代表?因為銀行業務穩定,且國有大行堅持現金分紅,所以銀行的股息率常年維持在4%—6%之間。遠高于市場平均1%—2%的股息率。
按照7月11日的收盤價來看,42家上市銀行近12個月,有一半銀行的股息率超過4%。其中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和北京銀行的股息率均超6%。相比之下,市面上銀行的理財產品利率卻跌破2%的大關。
既然“存銀行不如買銀行”已經成為投資者的共識,那么擁抱“銀偉達”也就成了一個理性的必然選擇。
銀行股抱團下的“陰影”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投資品,銀行股也并非完美無缺。隨著股價的節節攀升,市場上提示銀行股估值風險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1%,而凈息差僅為1.43%,這是中國銀行業歷史上首次出現不良率超過凈息差的情況。
很顯然,銀行基本面正在逐漸承壓。
招商銀行行長王良也指出:當前低利率、低利差環境下,銀行業普遍面臨盈利壓力。再加上實體企業對銀行融資意愿降低,導致銀行凈息差短期內難以回升至2%以上。
此外,隨著股價的抬升,銀行股股息率出現動態變化,透露出“高處不勝寒”的跡象。
比如2024年的7月份,42家上市銀行的平均股息率高達4.9%,而截至今年7月7日的數據,上市銀行股息率已跌至3.89%。盡管目前股息率依然仍高于理財產品,但相比去年,現在上車已經顯得不那么“劃算”。
從估值來看,如今的銀行股也已不便宜。7月11日中證銀行的PE估值為7.49,為5年來銀行股估值頂峰期。就算把時間周期拉到10年,也僅有2015年牛市期間的估值高于現在。很顯然,如今的銀行股并不處在普通股民可以“閉眼買”的階段。
圖源:紅色火箭
渣打銀行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也表示:追求紅利的配置型資金可以關注股息,但交易性資金可能的確需要注意回調風險。
當然,不管是看多還是看空“銀偉達”,不可否認的是,銀行股已經成為支撐本次A股上漲的強大動能。去年46.64%和今年18.45%的漲幅也足以笑傲大多數板塊。
或許,投資的真諦在于:“在閃電劈下來之前,你必須在場。”
A股美股共振:“銀偉達”VS英偉達
A股站上3500點,大洋彼岸的美股也創下歷史新高,中美兩國股市同時進入“高光期”,并進行了明顯的共振。
那么中國的“銀偉達”與美國的英偉達,誰才是更優的投資標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取決于你身處哪個交易市場,以及市場正在奉行的投資邏輯。它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分別映照出中美兩大經濟體在當前歷史階段的戰略重心。但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股市,它們的關鍵都在于三個點:利率、風險偏好和企業利潤。
美國 股市在關稅和財報季前保持穩定
我們先來看中國這邊。
從利率水平來看,央行不斷降準降息使得國內利率水平處于明顯的寬松周期,市場并不缺乏流動性,反而陷入不知道買誰的“資產荒”。但資金充裕其實為資本市場的上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風險偏好來看,中美經過兩輪談判之后,雙邊貿易關系暫時趨于穩定。再加上中東火藥桶已經引爆完畢,市場反而對未來更加樂觀,從而推動了指數的上漲。
但是,從企業盈利方面來看,企業盈利數據不佳,未來改善難度較大,再加上“關稅戰”并未偃旗息鼓,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市場更需要安全感與確定性,所以A股市場依然更適用于避險邏輯。
由此,銀行股們依然有可能是股民和大資金的“舒適區”,成為民眾財富保值增值的“避風港”。更重要的是,投資銀行股也是政策層面“支撐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核心力量”。
銀行業務柜臺
我們再來看美股市場。
從貨幣寬松角度來看,美聯儲目前仍保持戰略定力,并沒有在特朗普的要求下降息,實際上,當下美股市場也并不缺錢。
隨著中美關稅談判以及市場對貿易不確定性的免疫力越來越強,納斯達克也同樣受益于地緣政治緩和帶來的上漲,市場對風險偏好的接受程度不斷上升,美股也不斷走強甚至創下新高。
關稅談判初步談判后的中方發布會
而從企業盈利來看,美股則是典型的“科技驅動、未來敘事”的投資邏輯。蘋果、微軟、英偉達、亞馬遜、谷歌、Meta和特斯拉這“科技七姐妹”撐起了美股半邊天。
重要的是,英偉達55.85%的凈利潤已經趕超了愛馬仕、貴州茅臺和泡泡瑪特。而“臺積電+英偉達”的組合讓黃仁勛的GPU芯片,成為擁有極高科技含量和制造壁壘的AI基礎設施——英偉達因此被稱作科技領域的“奢侈品公司”。10年后的英偉達到底能有多賺錢,誰也無法預測。
也難怪很多投資人表示:“英偉達的每一次回調,都是買入的機會。”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
對于投資者來說,看懂英偉達需要摸清AI浪潮的時代脈絡,要尊重技術和科技壁壘,是對AI領域的無限遐想。而投資中國的“銀偉達”,則是在看清宏觀政策之后,對于當下經濟的現實考量。
務實而言,美國股市有英偉達,咱們中國股市有“銀偉達”,大金融的騰飛并不一定遜色于大科技?!般y偉達”的穩健,代表著中國長遠發展基石的穩定,畢竟在追求AI的星辰大海之前,我們需要穩固基本盤,先在腳下打好堅實的地基。
2024年5月27日,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郵儲等六大行相繼發布公告,簽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注資1140億元,支持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這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一次成功的實踐。
所以,看懂了“銀偉達”,便看懂了中國在當前階段的從容與智慧:先固本強基,而后方能行穩致遠,最終贏得屬于中國自己的未來。
本篇作者|王振超|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