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互聯網賽道,自從共享單車大戰熄火后,大概有快十年,沒有像這幾天這么熱鬧了吧!
這幾天的熱搜上,吃瓜群眾的推上去的熱鬧,看得小柴是一陣陣脊背發涼。
比如,外賣大戰有人65元搞定一周伙食,什么概念?一日三餐,一周少說15餐,掐指一算,一餐只要四塊多錢。
你以為這足夠便宜了嗎?到底了嗎?事實上,遠沒有,比如另外一個熱搜話題,有人0元喝了8杯奶茶……
這位用戶自豪地炫耀,自己愛死商戰了,一天內,沒花一毛錢,薅了八杯奶茶,當天就去了6家店取。
小柴就好奇,這6杯是一個人喝了嗎?也不怕血糖飆升什么的……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四個賬號一天領了22杯,放在冷藏里保存……
曬這樣訂單的不在少數,有人甚至直接打開了自己家的冰箱曬出來……
之前,大家都在笑話別人的0元購,萬萬沒想到,我們自己的0元購,就以這種姿勢,突然殺瘋了!
各大外賣平臺,發了瘋似的發各種大額券,從18元、28元,到38元,甚至還有壕氣的188元大禮包……
如果說,上述大額券有門檻,有噱頭,那么實打實的0元購,就成了消費者的心頭好。
也從上個周末開始殺瘋了,在社交媒體上,各種薅羊毛的攻略更是滿天飛。
自然,在曬攻略的另一面,曬不花錢點外賣,似乎也成這幾天社交媒體上炫耀的硬通貨,有人曬0元買了圣代,有人曬0元買了鴨脖、一頓午飯、一杯咖啡、一頓漢堡炸雞……
然而,你是不是以為到了0元購這里,就不能再便宜了?小柴還是天真了,因為我們有四個字,叫遙遙領先,別人0元購,我們就不能只追平他們就行了,而是要遙遙領先于他們……
你沒看錯,最新的一個熱搜話題是,外賣大戰已經進階到負4元購了。
事情大概是,據三湘都市報報道,有消費者在某外賣平臺,領取到了一張「滿18.8減22.8」的優惠券。
滿18.8減22.8,看到這個券,小柴大腦直接宕機了,難不成,不花錢點了外賣,用戶還能倒拿四塊錢?咱們能不這么顛嗎?這是負元購啊!
也有外賣員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類似的訂單,面單顯示,價值20元的外賣,用戶實付金額為-1.5元。
但顯然,這或許也只是平臺炒作的一個噱頭,雖然表面上看是負4元購,但如果用戶買的商品恰好18.8元,最多也就0元購了。
但這也足以看出,這一波的外賣大戰到底有多瘋狂!在平臺瘋狂、消費者們狂歡的另一面,商家們在爆單,外賣員也在過大年。
小柴隔幾分鐘就能刷到一個店家打單機忙得快冒煙的視頻,那一串串的單據,像洪水一樣在收銀臺上下翻涌,店里不得不騰出一個員工專門整理這些單據。
尤其那些奶茶店的員工,更是被累到又哭又喊!
自然,還有提前發年終獎的外賣員們,迎接到了騎手生涯為數不多的日入千元的關鍵時刻。
與此同時,在這場外賣大戰中,最開心的莫過于外賣平臺了,他們爭先恐后的發著戰報,比如一家平臺發個日單量破8000萬,另一家平臺立馬跟上說自己突破1.5億單。
自然,這動不動近億、破億的訂單,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一單就算賺一塊錢,一天就是近億元,然而,光抽取的騎手的配送費就何止一元?
而動不動對商家兩位數的抽成比例,就算補貼后,客單價下降,但巨大的單量規模,依然能讓這些平臺開心的做夢都笑醒。
但在消費者、騎手、平臺開心的另一面,面對爆單的情況,商家們似乎有點笑不出來,比如另一個掛在熱搜上的話題——實付9.9元米粉店家到手不足1元!
據九派新聞報道,一米粉加盟品牌的老板,看著店員忙碌的悲慘,自己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一份米粉,在各種用券后,消費者實付了9.9元,但扣除各項成本后,自己到手還不足1塊錢。
她去投訴,但是一點用都沒有。她表示,品牌做加盟,賺的是食材、外賣包裝等物料的錢,單量越多,他們就賺的越多,而它們才不管你從消費者這里賺了多少錢,并覺得加盟商能賺個一兩塊就不錯了。
而這位品牌餐飲加盟店老板的苦楚,似乎也是這場外賣大戰中無數商家的真實心聲。
類似的還有今天一大早沖上熱搜的話題——奶茶店外賣大戰1天利潤僅400元。
據九派新聞,有奶茶店老板表示,周末早上一開張,打印機里就吐出源源不斷的訂單,店里雇了6個員工,也要連軸轉到凌晨2點多才收工。累死累活干了一天,結果扣完商家補貼、平臺服務費、配送費等,到手流水砍半。再減去物料等各項成本,利潤只剩400元。「給員工發完辛苦紅包就一分不剩了。」
那么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雖然外賣大戰后,表面上看,參與活動的商家,都在瘋狂的爆單,但到他們手里的錢,卻縮水到不足一成,甚至在全部店員忙到頭打腳后跟的情況下,還有虧損的風險。
那么平臺一手推動的外賣補貼大戰,這個補貼的錢,到底誰在掏?
據媒體報道,某平臺稱未來12個月將拿出500億,另一家平臺雖然沒有明說,但據知情人士透露是一年補貼150-200億。
聽上去很壕氣,但這樣的宣傳,經不起細算,一方面,這樣的數字像極了喊了那么多年的百億補貼,天天喊著百億,到底拿出了多少真金白銀、有多大水分誰也不知道。
而當每一家都在喊百億補貼,并把百億補貼設置成首頁導航的時候,百億補貼就差注冊成商標了。
另一方面,我們簡單來算一算,根據平臺的宣傳,經過瘋狂的補貼,其中一家的日訂單量,達到1.5億單,另一家的為8000萬單。
我們不說動不動28、38大額券之后的零元購,就算每一單的補貼金額為18元,并假設平臺宣布的日訂單量中,有80%是參與了補貼大戰的,再按照日訂單1億單來說,意味著,每天單一平臺的需要拿出大約14億來補貼。
再來看看平臺掏了多少錢,就算某平臺說的12個月補貼500億是實打實,沒有水分的,算下來,大概一天補貼的金額是1.4億,這也就意味著,補貼大戰,90%的錢,都是商家掏的。
而這還是建立在平臺宣傳的補貼金額是實打實掏出來的情況下的。
而要知道,另一家所謂日訂單量1.5億單的平臺,年補貼也只有不到200億,按照200億算,一天補貼大概不到5000萬,也就說是,超過90%的補貼錢,都是商家掏的。
平臺們聲勢浩大的宣傳幾百億補貼、大額補貼,丟到現實里,也只不過灑灑水,而真正的出血,是出的商家的血,甚至骨髓都快被榨出來了。
這一刻,小柴腦子里飄過一句話:「慷他人之慨、解旁人之囊,利之盜也、德之賊也」。
但這還不是平臺最丑陋的一面,而這個過程,商家如果跑量沒跑起來,那是全員上下忙一天,虧一天。
而平臺呢?抽傭、技術服務費、廣告費、配送服務費、履約服務費,各種亂七糟八的費用加起來,每單都要從商家手里抽走20%-30%。
而日訂單量越大,平臺就賺的更多,當這種補貼大戰來臨,當消費者實付9.9元,商家只到手一元的情況下,平臺一單至少賺2-3元,也就是說,他們在這場補貼大戰中,一單只貼了三四毛錢,卻賺了兩三元,聲勢浩大的補貼,他們一天只掏了5000萬,卻賺回來三個億的凈利潤。難怪他們這么喜歡價格戰……
而商家們也跟著一起賺錢就算了,但現在看來,商家卻成了這場游戲里,被平臺抬上案板上魚肉。
而商家,似乎不得不參加這樣激進變態的價格戰,一來,如果不參加,平臺直接給商家斷流,二來,最近還爆出,外賣平臺還會私自強制性給商家上架滿減活動。
除了熱搜上那個到手僅1元的商家,還有某奶茶店表示,很多時候做一單還要賠2-3元。營業額看似增長,扣除商家的補貼和成本后,實際利潤微薄。
然而,當商家不賺錢,甚至虧錢,還要忙死忙活的背景下,當這樣的外賣大戰持續、當商家適應了的時候會發生什么?
或許,對他們來說,只剩下兩條出路,一是,如果還有良心,就退出這場游戲;如果沒有,那只有偷工減料了,而餐飲行業,一旦偷工減料,那陪葬的必然是食品安全問題。
還記得上一波外賣大戰,因為這樣的低價內卷,卷出了預制菜、卷出了幽靈外賣「幾十家共用一證,開在垃圾站旁…誰在逼外賣商家走鋼絲?」,而這一波更瘋狂的內卷,平臺在賺取大把大把的利潤的同時,或許也正在醞釀更大的食品安全災難。
這或許也是很多人意料之內的發展走向,比如有網友就擔心,這種低價競爭可能使外賣行業陷入惡性競爭,破壞市場秩序,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畢竟,商家們都不是來做慈善的,他們開店是來做生意賺錢的,也是要養家糊口的,當餐飲商家本來不多的利潤,變成平臺撒幣的壕氣,商家們能怎么辦?
當然,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這樣的低價內卷,被卷出局的往往是那些還有良知,不愿意在食材上找利潤的商家,而被卷剩下的,都將是一個比一個心黑的。
當然,經過幽靈外賣的洗禮,這屆網友,雖然在想盡辦法薅羊毛的另一面,都在紛紛擔憂,外賣大戰,將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個怎樣的用餐環境。
比如有網友表示:雖然我很想不花錢就能買到外賣,但我怕店家這么卷吃不消。
在昨天「手機殼鉛超標30倍變毒源,電商平臺成作惡最大推手……」這篇文章中,小柴提到,電商行業無底線的低價內卷,成了各行各業作惡的最大推手。
事實上,在外賣行業也一樣,以及前不久被叫停的汽車價格戰也是一樣,當這個行業掌握話語權的玩家,祭出價格戰競爭策略的時候,它將會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產業導向。
在汽車行業,持續的價格戰,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的去壓榨各種供應商的利潤,然后供應商偷工減料去找利潤,最后我們看到了筷子懸架、紙殼車門這么離譜的事。
在電商行業,低價內卷意味著品牌變白牌、白牌變三無,而三無意味著各種添加與貨不對版,鉛超標三十倍的手機殼、羽毛球廢料做的羽絨服、過期回收再賣的衛生巾……
而餐飲本來利薄,一旦價格內卷,那就是各種科技與狠話,小柴們也是見識過的,畢竟平臺可以一年四季不停地價格戰,因為錢不是他掏的,而商家如果一年四季卷在這種洪流中,就只能對不起消費者了。
就比如有消費者打趣:再這么打下去,醫院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當然,汽車的價格戰別叫停了,而外賣平臺反內卷,此前也被約談了,不出意外,這場收割大戲,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這樣的競爭方式絕對是不健康的,甚至還隱藏著巨大的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挑戰。
事實上,消費者更喜聞樂見的應該是,如果平臺真有這個錢,那就去投錢,去嚴管商家,打擊幽靈外賣,或者那些衛生不達標的商家,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健康、放心的外賣環境,推動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健康良性發展,這才是外賣平臺社會價值的體現。
而不是反過來,利用平臺的規模化的霸權,將整個餐飲行業通過低價內卷競爭這種低劣的手段拖下水,去謀取更多的利潤,外賣這門生意,就按過去的模式,平臺已經賺的更多了,而不要為了賺的更多,而把商家推向作惡的深淵……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貳號
編輯|譚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