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大同,四海歸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以遼闊的神州大地為依托的。
在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無數省份、城市名稱屢經更改,而始終未曾改變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精神。
但有三座我國歷史文化名城,雖然歷經世事變遷,戰火洗禮,卻始終保持著最初的名字。
這三座城市分別在哪里?它們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就讓我們看一看吧。
1.臨淄:不只是“燒烤圣地”
山東省的臨淄市,現在以饞遍全國的大燒烤出名,其實除了美食城市之外,它還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早在西周初建的時候,臨淄這座城市,便已經有了雛形。
周王分封諸侯,功臣姜尚的封地齊國,位于現在的山東省境內,而齊國的都城營丘則是如今臨淄的一部分。
營丘之所以會變成臨淄,起源于一場發生在周夷王在位時期的政變。
齊國當時的國主齊哀公因得罪政敵,被人潑了“謀逆”的臟水。周王聞訊大怒,將齊哀公從營丘抓走,給他施加了慘烈的酷刑。
齊哀公死后,他的繼承人齊胡公終日惴惴不安。
總是覺得國都營丘不再安全了,說不定自己哪天就會被周王的人突然捉走判刑。
在極度的恐慌之下,齊胡公倉促地做出了遷都決定,引起了齊國老百姓的強烈抗議。
眼見民怨沸騰,齊胡公手下的大臣們紛紛勸諫,希望他能夠收回成命。
可齊胡公已經被齊哀公的悲劇嚇破了膽,無論如何也要遷都。
齊國的老百姓們不愿承受遷都帶來的動蕩,打破往昔的平靜生活,希望齊胡公下臺的輿論愈演愈烈。
齊胡公的弟弟齊獻公,一直懷有不臣之心,他從中看到了機會。
齊獻公以“為民謀?!钡恼x名義,除掉了哥哥齊胡公,自己坐上了齊國的王位。
實現了個人的政治野心之后,齊獻公深知自己的王位想要坐穩,必須要穩住民心才能行。
為了爭取國內老百姓們對自己的支持,齊獻公順應民意,將國都遷回了曾經的營丘城。
而且為了彌補這番白折騰給子民們造成的損失,齊獻公決定擴建都城,將護城河與淄水河相連起來,這樣更方便老百姓們過日子。
完成擴建改造之后的營丘城,儼然一副勃勃生機的新氣象,因為新城毗鄰淄水河,因此齊獻公將其改名為了“臨淄”。
這個名字從誕生開始,往后三千余年從未更改過。
身為齊國的都城,臨淄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頻繁戰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它曾見證齊桓公姜小白波瀾壯闊的傳奇一生,也曾目睹燕軍復仇的鐵蹄如何兵臨城下。
當春秋戰國時期落幕、天下歸于一統之后,臨淄逐漸失去了山東中心城市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臨淄的體量,已經僅有一個縣那么大了。
直到1970年,省政府在臨淄古城的遺址上擴建城市,并把臨淄縣劃歸為臨淄市下轄的臨淄區,這座歷史悠久的齊魯文化勝地,終于煥發了全新的光彩。
2.邯鄲:優雅的“秦皇故里”
同為三千余年從未改名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邯鄲市的歷史,比臨淄還要悠久。
這座從商朝開始便存在的城市,由于離國都朝歌很近,一直有著“副都”的卓越地位,商王的別宮以及行院便建立在此地。
商朝覆滅之后,邯鄲城被劃歸給了諸侯國之中的晉國。后來三家分晉,邯鄲成為了趙國的都城,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戰國七雄爭霸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的綜合國力,一度可以與強大的秦國“掰手腕”。
負荊請罪的感人故事在這里上演,民間流傳的“邯鄲學步”趣聞,體現了這座城市的優雅,邯鄲當時已然是山東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而隨著一位名叫嬴政的嬰兒,在邯鄲的土地上降生,這座興盛一時的名城,也迎來了自己急轉直下的命運。
公子政成為了秦王嬴政,又成為了一統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邯鄲不再是趙國的都城,而是一座普通的北方城市了。
雖說超然的政治、經濟地位隨著趙國的覆滅不復存在,但邯鄲的歷史文化影響力,至今依然存在。
人文璀璨的“秦皇故里”,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旅客參觀游歷。
3.荊州:混亂的“必爭之地”
三千余年從未改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三老只”里,邯鄲并不是年歲最大的,古城荊州比它還要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
雖然年紀最大,可荊州的發展,卻比邯鄲、臨淄都要晚。
這是因為它身在楚地,自身發展與楚國的國運息息相關,而楚國,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后發”諸侯國。
和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一樣,位于南部的楚國,也長期被中原的姬姓諸侯國視為“蠻夷”,國家發展起步很是艱難。
楚莊王銳意改革之后,楚國逐漸步入了一流諸侯國的梯隊,可又引起了好戰的秦國忌憚。
為了實現一統六國、建立新王朝的偉大抱負,歷任秦王都對楚國進行了慘烈的大規模軍事行動,荊州這片地方屢經戰國洗禮。
秦朝建立之后,荊州大地暗流涌動,心中懷著復國之志的楚人,紛紛加入了反秦起義隊伍。
直到漢朝建立之后,荊州終于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這份和平持續了四百年之久,直到三國時代來臨,硝煙和血淚再度浸潤了這座城市。
作為有名的“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自從東漢梟雄劉表突然去世之后,就陷入了一片混亂。
曹軍的大敗而歸,關羽的英雄落幕,都在這里上演。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亂世,荊州大地幾乎一直處于戰爭狀態。
時間走到了近代,兩湖大地燃起了革命的火種,出身荊州的仁人志士們,紛紛投身于“救亡圖存”的偉大事業之中。
新中國成立之后,這片英雄的土地,依然保留著三千年未改的古老名字,成為了一個管轄整整十二個縣的大區。
1970年,原本的荊州區,又附加了沙市、荊門市兩個行政區劃,荊州的建制開始變得混亂了起來。
直到1994年,沙市、荊門市兩市合并成為荊沙市,荊州大區正式取消,當地的建制才算重新清晰了起來。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荊州”這個城市名,將會告別歷史舞臺之時,兩年后的1996年,荊門市又改名為了荊州市。
如今的荊州市,地域和古代的“荊州”區劃相比,整體面積“縮水”不少。
但這個名字帶來的經濟價值,深刻體現在了當地的文旅產業之中。
每年都有大量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游客,千里迢迢來到此地游歷一番,荊州也是多部大型古裝歷史劇的重要取景地。
你覺得臨淄、邯鄲、荊州這三座三千多年依然保留原名的名城,如今哪里發展最好?你更看好哪座城市的未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討論。
參考資料:
1、臨淄,齊魯石化基地在此誕生——《瞭望》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4期16-17,共2頁
2、邯鄲古城——《中州今古》2001年第5期75-75,共1頁
3、踏著歷史足跡 邂逅荊州古城——《旅游世界》2024年第9期98-105,共8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