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當室外氣溫飆升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開始被冰杯所征服
冰杯+飲料
那是爽得呱呱叫
自從去年“雪王”冰杯強勢出圈,這一消暑“神器”風靡大街小巷,農夫山泉、蒙牛、伊利等頭部企業紛紛入局。便利店、奶茶店、超市冷柜里,這些裝著晶瑩冰塊的透明杯成了年輕人的“夏日救星”。但這小小冰杯,里面門道可大著呢!
冰杯與自制冰塊并不相同
冰杯,顧名思義,就是杯裝冰塊,不過冰杯中的冰塊并非普通自制冰塊,而是經過標準化流程、工廠規模化生產制作的冰塊,其硬度大、降溫快、更耐融。
目前,市面銷售的冰杯主要執行標準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冷凍飲品和制作料》(GB 2759—2015)和行業標準《冷凍飲品 食用冰》(SB/T 10017—2008)、《冷凍飲品 食用冰》(QB/T 8022—2024)。
其中《冷凍飲品 食用冰》(SB/T 10017—2008)將于2025年10月1日被《冷凍飲品 食用冰》(QB/T 8022—2024)替代。
依據即將實施的《冷凍飲品 食用冰》(QB/T 8022—2024),食用冰是以飲用水為原料,經滅菌、注模或不注模、凍結、脫模或不脫模、包裝等工藝制成的冷凍飲品。
食用冰應當色澤略透明,形態完整、凍結堅實,無異味,無正常視力可見外來異物。
食用冰中的鉛含量不得高于0.3mg/kg。
食用冰的微生物限量尤其嚴格:——菌落總數:5個樣本均不得超過102CFU/g;
——大腸菌群:5個樣本均不得超過10CFU/g;——金黃色葡萄球菌:5個樣本均不得超過103CFU/g,其中1個樣本可以超過102CFU/g;
——致病菌(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絕對“零容忍”。
冰杯安全的兩大“雷區”
“水源”是基礎
如果用沒經過過濾凈化的水制冰,那么水里的雜質、微生物將一起被“封印”在冰塊中。
反復凍融:細菌“復活節”
當銷售環節的低溫陳列柜溫度高于-15℃(國標要求溫度),或遭遇斷電、頻繁開關門時,冰塊會反復融化凍結。而每一次融化都是細菌的“狂歡時刻”!
一旦融化超過1小時,冰塊即使重新凍硬也已成“細菌炸彈”,食用后易引發腹瀉、嘔吐等食源性疾病。
四招選冰杯,安心過一夏
查“身份證明”
生產廠家、生產許可證、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標簽標識應齊全,配料表如實標注;拒絕“三無”產品,警惕路邊攤“散裝冰”。
看“顏值狀態”
包裝應密封完好,不要選擇封口破損的冰杯;拒絕“變形記”,若見冰塊粘連結塊、杯壁掛霜,或冰塊發黃、有黑點應立即丟棄。
守“安全紅線”
冰杯開封后2小時內應食用完畢;兒童、老人及胃腸弱者食用需謹慎,避免刺激腸胃,否則易導致腸胃痙攣。
為保障夏季南京的冰飲安全
近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對
市面銷售的
12款冰杯產品進行抽樣檢驗
暫未發現相關食品安全問題
寶子們
冰塊雖小,安全事大
如您發現食品安全問題
可撥打投訴舉報電話12315
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來源 | 南京市場監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