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年,英國、俄羅斯、普魯士、瑞典等國趁著拿破侖征俄失敗、法軍元氣大傷之際,組織起了第六次反法聯盟,之后,奧地利也加入其中。在萊比錫大會戰中,聯軍終于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面對面擊敗了拿破侖。
1814年4月11日,拿破侖宣布退位,并被流放至地中海中的厄爾巴島。
拿破侖在厄爾巴島
波旁王朝復辟后,由于國王路易十八的連連蠢行、王室貴族的拙劣手段及保王派的貪得無厭,整個法蘭西依舊動蕩不安。
在經過周密的暗中準備后,拿破侖決定重返法蘭西。1815年3月1日,拿破侖率領由1000名官兵、4門火炮組成的衛隊,在戛納附近登陸,然后向巴黎進軍。
拿破侖向巴黎的進軍戲劇性地變成了一次凱旋式,各地守軍紛紛扔掉白色的波旁王朝帽章,加入到拿破侖的進軍行列里來。3月14日,貝桑松第六軍區的指揮官奈伊元帥在奧塞爾重新投入到拿破侖陣營。就在幾天前,奈伊還向路易十八聲稱要用“鐵籠子”把拿破侖帶回巴黎。
法軍加入拿破侖的進軍行列
3月20日傍晚,拿破侖踏進了巴黎的杜伊勒里宮,國王路易十八及其宮廷人員已于前一天晚上逃往比利時。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拿破侖在接近普羅旺斯海岸時對部下所作的預言:“我將一槍不發就能到達巴黎!” 終于實現了。
重獲權柄的拿破侖深知反法同盟不會善罷甘休,立即抓緊一切時間致力于帝國雄鷹——法軍大軍團的重建。這是一項困難重重、需要無窮精力和偉大天賦的工作。在波旁王朝統治的10個月里,法國軍隊被大幅度裁減,留給拿破侖的只有10萬老弱殘兵。先前儲備的武器、彈藥、裝備、馬匹更是被消耗殆盡。
為此,拿破侖號召已復員的軍士和士兵,以及被敵國釋放的戰俘重新歸隊,同時召集了國民自衛軍。他還于3月23日下令立即生產15萬支1777年型燧發步槍,并要求蒂爾和凡爾賽兵工廠的產量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兩倍。他甚至授權立即“向英國或瑞士”購買20萬支步槍。
拿破侖進入巴黎
到了5月底,拿破侖已經奇跡般地召集起28.4萬人的正規陸軍和22.2萬人的國民自衛軍(根據憲法,這些部隊只能承擔衛戍國土任務)。這已經是自征俄戰敗之后,法軍實力可以到達的頂峰了。
在令人難以置信的短時間內,拿破侖以自己的天才頭腦和不懈努力,克服了浩如煙海的困難,讓法蘭西雄鷹再次獲得了在歐洲大陸上空展翅高空的力量。
只可惜,敵人的強大和人才的凋零不是通過拿破侖的天賦和努力就能克服的。
當時的法國正被反法同盟超過66萬人的龐大軍隊所包圍。在得知拿破侖在法國登陸的消息后,反對拿破侖的歐洲國家們立即停止了內部爭吵。由英、普、奧、俄主導的第七次反法同盟于3月25日成立,歐洲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其中。
反法同盟的軍隊組成五個軍團:
(1)英荷聯軍軍團有9.3萬人,由威靈頓指揮;
(2)普魯士下萊茵軍團有11.7萬人,由布呂歇爾指揮。
上述兩個軍團都在比利時境內,全部兵力由威靈頓負責指揮。
(3)奧地利軍團有21萬人,由施瓦岑貝格指揮,在萊茵河上游;
(4)俄羅斯軍團有15萬人,由巴克萊指揮,在萊茵河中游;
(5)奧意軍團有7.5萬人,由弗里蒙特指揮,在意大利北部。
他們的計劃很簡單,即用數量優勢來壓碎拿破侖。
威靈頓、布呂歇爾和施瓦岑貝格等三個軍團,按各自的行軍路線向巴黎前進,假使其中有一個軍團被擊敗了或被迫搬退時,則由巴克萊俄羅斯軍團趨前援助,其余兩個軍團仍繼續前進,不必加以援手。弗里蒙特奧意軍團則以里昂為進攻目標,而不趨向巴黎。
各軍團于6月27日到7月1日之間,同時越過法國的國界。
布呂歇爾元帥
面對這種情況,拿破侖要么坐等挨打;要么主動出擊,殺向離他最近的反法同盟軍隊。
如果選擇前者的話,盡管在大約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反法同盟不會有足夠的兵力攻破巴黎的防御,拿破侖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動員和訓練新兵,但是法國大部分地區將被反法同盟軍隊占領。
如果選擇后者,拿破侖就要對威靈頓公爵的英荷聯軍軍團以及布呂歇爾親王的普魯士下萊茵軍團發動進攻。當時,威靈頓和布呂歇爾的部隊正分別由布魯塞爾和列日開來,準備進攻。
拿破侖認為比利時人在內心里是親法的,可能會起來幫助他作戰。而英國戰敗之后,英國內閣即可能倒臺,取而代之的新內閣將是一個親法派的政府。
同時,他敏銳地看清反法聯軍在比利時境內分布得太廣、戰線拉得太長,正確地判斷出他們在7月1日以前是不能完成進攻準備的。
因此,拿破侖決定進入比利時順次擊敗英、普兩軍。假使英、普兩軍被擊敗后,戰爭仍不能結束,那么拿破侖就與駐扎在阿爾薩斯的法軍萊茵軍團會合在一起,以打擊奧、俄兩軍。
與1814年的情形一樣,拿破侖計劃盡量利用其內線作戰的優勢,在戰爭一開始能取得一個驚人的光榮勝利,以鞏固法國內部的團結,更可以打擊敵人的士氣。
拿破侖率軍走向戰場
于是,拿破侖開始向比利時邊境方向調兵遣將。由于法軍要組成萊茵、比利牛斯、阿爾卑斯等軍團來防御其他戰略方向上的反法聯軍。同時,有2萬法軍被派往旺代去鎮壓那里發生的叛亂,許多要塞和據點也要派人扼守。因此,拿破侖所親自統帥、用來攻入比利時的北方軍團僅有不到12.5萬人和344門火炮。
在比利時的普軍下萊茵軍團擁有11.7萬人和314門火炮,實力稍弱的英荷聯軍軍團也有著將近9.3萬人和196門火炮。這意味著,由于法軍處于兵力劣勢,拿破侖必須將對手分割開來,各個殲滅。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法軍在渡過比利時邊境正南的桑布爾河之后將被分成兩翼和一個預備隊。兩翼部隊將以比利時北部埃諾省的沙勒羅瓦為三角形的頂點,分別沿著該三角形的兩邊向北推進,并分別與反法同盟的兩支部隊交戰。
拿破侖將根據實際情況,將預備隊投入戰斗,與其中的一翼一起,徹底消滅兵力較弱的那路敵軍,而另一翼則要牽制人數較強的那部分敵軍,或者受命去增援主要戰斗。一旦一路敵人的主要力量被殲滅,法軍將集中兵力,向余下的另一翼反法同盟軍隊發起進攻。
為了有效地執行這個計劃,拿破侖至少需要有四名指揮官來分擔戰場指揮工作。即能夠把拿破侖的想法清楚明白地做成書面命令的參謀長;能夠有效掌握和控制騎兵的騎兵指揮官。還有就是左右翼軍隊指揮官,這兩名指揮官即使是拿破侖不在場時,也能夠執行他的計劃,實現作戰目標。
達武元帥
拿破侖冊封了26名帝國元帥,這些帝國雄鷹都曾經環繞在拿破侖的周圍去縱橫馳騁。如今環顧四周,卻是人才凋零。
拉納、貝西埃和波尼亞托夫斯基早已血染沙場;麥克唐納等元帥拒絕為他效勞;因為之前的背叛,馬爾蒙、維克托、佩里格隆、奧熱羅等人已經從元帥名單中去除;勒費弗爾、蒙塞、馬塞納等元帥已經垂垂老矣,無法再上陣廝殺。
拿破侖所能依靠的僅有達武、蘇爾特、奈伊、莫爾捷、絮歇和布呂內等寥寥數人……。
最終,拿破侖任命蘇爾特元帥為參謀長,以接替不肯再為自己服務的貝爾蒂埃。這真是一個糟糕的決定。蘇爾特雖然驍勇善戰,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大放異彩,但他并不太勝任參謀工作,更缺乏貝爾蒂埃那種清晰的思維與表達能力。在從利尼到滑鐵盧的一系列戰斗中,他常發出混亂的消息與命令,致使下級指揮官們摸不著頭腦。
蘇爾特元帥
因為鎮壓了法國南部保王黨的叛亂,剛剛成為拿破侖第26位、也是最后一位元帥的格魯希,成了北方軍團的騎兵指揮官??墒菓鹨坶_始后不久后,格魯希受命指揮右翼法軍。這是一個糟糕到無以復加的決定。格魯希的確是一位能干的騎兵指揮官,可是他從來沒有指揮過一個軍,更不要說是一個軍團的一翼。在指揮大規模兵種作戰方面,格魯希沒有一點經驗,更缺乏魄力和信心,缺乏主動精神的他只會機械地執行命令。
被指派接替格魯希元帥擔任騎兵指揮官的是克勒曼。雖然作為騎兵指揮官克,勒曼極其優秀,但他的資歷和官階無法與奈伊相抗衡。結果導致了在滑鐵盧會戰中,法國騎兵的最后一點精華被奈伊無謂地浪費掉了。
奈伊元帥是直到最后才被招來指揮法軍左翼的。起用奈伊雖然在政治上有些益處,可是從嚴格的軍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致命錯誤。素有“勇士中的勇士”之稱的奈伊,是一位受士兵尊敬的出色軍人,然而他脾氣暴躁,變化無常,打起仗來只會猛打硬拼,缺乏擔任重要指揮工作的才智。
拿破侖曾這樣評價過他:“經常站在炮火前線的奈伊,完全忘記自己看不到的那些部隊的情況。最高司令官的勇猛善戰,同一個師長所具有的勇敢精神應該是不同的。”
所以說奈伊并不適合指揮超過一個軍的兵力,任命他為側翼指揮官絕對是一個錯誤。
格魯希元帥
但實際上,雖然帝國元帥凋零得很厲害,但仍可以為那四個位置提供合適的人是選。自拉納戰死后,僅存帝國雙璧之一、忠勇無雙的達武元帥,以及在西班牙戰場上大放異彩,被視作拉納接替者的絮歇元帥,都是參謀長和側翼指揮官的優秀人選。
可是,由于缺乏值得信任的人坐鎮后方,達武被拿破侖留在巴黎擔任總督??墒沁_武對此的答復卻充滿了預見性,他說:“陛下,假使你是勝利者,則巴黎當然是你的;反之,若你戰敗了,則我和任何人對于你都將毫無用處。”
至于絮歇,更是被大材小用了,僅僅擔任了阿爾卑斯軍團這一偏師的指揮官。
設想一下,如果達武、絮歇倆人中,一人擔任參謀長,一人擔任側翼指揮官。那么,曾被拿破侖稱贊為“歐洲首屈一指戰術指揮家”的蘇爾特,就能從不適合他的參謀長職位上解放出來,做他最適合的側翼指揮官。
奈伊則可以去指揮預備隊或取代生病的莫爾提指揮近衛軍。畢竟親率精銳部隊,在最后關頭猛攻并重創敵人上,法軍中無出奈伊其右者。至于格魯希,則可以指揮阿爾卑斯軍團。
絮歇元帥
從某種意義上說,拿破侖在“百日王朝”所犯得一切錯誤都沒有這四個任命那么致命。
拿破侖攻略比利時的總體計劃極為簡單明了。這一計劃如果得到正確的貫徹執行,勝利的希望還是很大的。但就是四個錯誤的任命,終結了他勝利的最后希望。
在圣赫勒拿島上,拿破侖也認清了這一點。因為他曾經說過,假使繆拉在那里,則勝利就可能是屬于他的。而他也承認蘇爾特對于他殊少貢獻,任用奈伊也是一個極大的錯誤,而他應該讓絮歇指揮右翼而不是格魯希。
然而,在這些問題還沒有暴露之前,拿破侖的軍事行動進行得都很順利。拿破侖于6月11日離開巴黎,當北方軍團6月15日靠近桑布爾河,并做好渡河準備的時候,反法聯盟對此仍一無所知。
于是,布呂歇爾在利尼會戰中“挨了一頓狠揍”(威靈頓語),就連威靈頓自己也是借助于法軍的失誤和上天的眷顧,才逃脫了行進中被攻擊的命運。
現在,我們將時間定格到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的清晨,雙方統帥和士兵們都在做著決戰前的最后一次準備。
利尼會戰現代演示
我們先來看看統帥:
當時法軍統帥拿破侖自信到了幾乎輕敵的程度。他一直擔心的不是能不能擊敗威靈頓,而是威靈頓是不是會繼續逃跑。為此,拿破侖在17日深夜和18日凌晨兩次起身偵查威靈頓的動作,以防其趁夜撤退。
第二天清晨,拿破侖在吃早飯時還表示:“我們獲勝的機會至少是百分之九十,而失敗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十。”
統帥英荷聯軍的威靈頓則是一個冷靜而謹慎的人,當條件允許時,他又敢于大膽進取。戰術上,威靈頓是一名防御戰的專家,特別擅長利用地形上的優勢,吸引敵人先行進攻,自己則注意節約兵力。待敵人出現混亂之后,威靈頓再發動反攻。
面對火力旺盛的敵人,威靈頓會將自己的部隊布置在反斜面上,以抵消敵人的炮火優勢。在滑鐵盧之戰中,英荷聯軍被大量的布置在反斜面陣地上,使讓拿破侖引以為傲的炮兵優勢大打折扣。
利尼之戰前,威靈頓看到普軍陣地被設在正斜面上,等待著法軍炮火的全力打擊時,他就曾對身邊人說:“如果他們在這里打,一定會被揍得夠嗆!”
當時,威靈頓已經收到了布呂歇爾的來信,被告知普軍比洛的第4軍準備在黎明出發,將對法軍右翼發動進攻;大皮爾希的第2軍將緊隨其后。這樣,威靈頓要求增派的2個軍的兵力很快就可到達。同時,普軍齊滕的第1軍和蒂爾曼的第3軍也將隨時做好戰斗準備。
滑鐵盧戰場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士兵:
參戰的法軍共編為第一軍、第二軍、第六軍、近衛軍、第三騎兵軍、第四騎兵軍,總兵力為7.2萬人,火炮254門(12磅炮42門,6磅炮142門,6法寸榴彈炮14門,5.5法寸榴彈炮56門)。
法軍士兵的素質當時已經大為下降,當年在奧斯特利茨創造輝煌、在耶拿勢如破竹的老兵已所剩無幾。連1.85萬精銳近衛軍中都有4000名新兵。騎兵的素質更為悲慘,原有的精華早已在1813年損失殆盡,不到1.5萬人的騎兵大部分是沒怎么上過陣的新兵。甚至很多騎兵基層指揮官的兵齡還不到2年,他們投降或被俘的經歷遠多過勝利。
法國人曾這么評論1815年的法國士兵:“他們是沖動的、易怒的,沒有紀律,對于長官缺乏信心,害怕陰謀,可能隨時發生驚恐的現象,但是在一怒之下,可以有極英勇的表現。拿破侖從來不曾運用過這樣的戰爭工具,它一方面是那樣銳利,而另一方面又是那樣脆弱。”
這支軍隊如果戰斗進展順利,可能會有讓人驚訝的神勇表現,但如果戰斗失利,他們將很容易出現潰敗。
滑鐵盧戰場英荷聯軍共編為第1軍、第2軍、后備軍、騎兵軍、荷蘭-比利時騎兵師,總兵力:約為6.8萬余人,火炮151門(9磅炮55門,6磅炮67門,5.5英寸榴彈炮29門)。
這是一支大雜燴的軍隊,士兵們一共使用著五種語言。為數1.7萬人的荷蘭-比利時部隊,對于與法軍作戰明顯是三心二意。那四千多名拿騷人,在1813年還曾是蘇爾特的部下,因此也不大靠得住。1.1萬人的漢諾威部隊和5800人的不倫瑞克部隊,倒是愿意竭力作戰,但他們大多數是新兵。
威靈頓在戰場上
事實上,威靈頓能夠完全依靠是2.4萬名英軍和英王德意志軍團的5800人。相比法軍士兵的稚嫩,英軍中老兵的數量非常多。他們都曾在西班牙戰場與法軍鏖戰。英軍這方面得益于他們強大的海軍。他們面對不利戰況時,往往能輕松地上船走人,讓其保留了大量的老兵。
英國部隊嚴酷的高標準訓練,使得英軍士兵具有了堅定和遲鈍的特性。嚴酷的軍紀使得英軍士兵放棄了獨立思考,只能機械而盲目地執行軍官的命令。這樣一個特性可能在進攻作戰中產生悲劇性的后果,但在防御戰,英國士兵有著世界第一流的韌性和承受力。
在滑鐵盧的戰場上,英荷聯軍的騎兵兵力要略少于法軍,但質量則要高于法軍?,F代養馬業和現代騎術都發源于英國,所以英國騎兵擁有歐洲質量最好的戰馬,騎術劍術也要優于當時的法軍。威靈頓本人曾向布呂歇爾夸耀說,“他擁有舉世無雙的騎兵六千人”。
雖然法軍擁有火炮數量上的優勢,但法軍35個炮兵連里只有12個騎炮連,而英荷聯軍24個炮兵連里就有14個騎炮連。英荷聯軍炮兵的機動性要強過法軍,這就能通過快速機動來彌補數量上的差距。而法軍炮兵由于缺乏機動力,在進攻中往往造成步、騎、炮的脫節。
更重要的是,英軍炮兵掌握著兩種法軍還未掌握的新兵器——榴霰彈和火箭!
榴霰彈是將小彈丸裝在近似榴彈的彈體內,彈體內同時裝藥,且裝藥量僅夠剛好破壞外層彈殼。發射后彈體朝敵方飛行一段距離,裝藥爆破釋放出小彈丸,繼續按原彈體的方向飛行,從而延后了擴散的時間,可以較為集中地打擊目標。因此,榴霰彈可以在1400碼(約1280.16米)的距離上有效地對付幾乎除了散兵線以外的所有戰斗隊形。
英軍掌握著這項新技術,就將火炮殺傷距離一下子提升了1000碼(約914.4米)。法軍步兵的行軍速度是每分鐘120步,走完1000碼大概要10分鐘,而熟練的炮手每分鐘能開火2到3次。因此,進攻的法軍要多承受20到30發榴霰彈的攻擊。特別是在大雨過后,不適合使用實心炮彈的滑鐵盧戰場上,榴霰彈讓法軍付出了遠比想象中要多得多的傷亡。
英軍24個炮兵連里還有一個火箭連,這是英軍的又一個“秘密武器”。發射原理和現代火箭相仿,靠后部的裝藥燃燒產生推力,推動彈體前進。其優點是不需要用火炮來發射,射速就會比火炮快很多,缺點就是精度太差。在滑鐵盧戰場上,火箭對法軍的新兵和戰馬起到一定的恐嚇作用。
滑鐵盧戰場示意圖
因此,無論是步兵、騎兵還是炮兵,英荷聯軍相對法軍都不落下風,甚至還要強于法軍。如果在野外遭遇戰中廝殺,英荷聯軍那支大雜燴的軍隊可能不是拿破侖麾下法軍的對手??墒窃诜烙鶓鹬校⒑绍妶F憑借自身的精良和堅固的陣地,仍能與拿破侖一較高下。
就是憑借著對己方軍隊的信心和普軍即將趕到的情報。威靈頓下定了與拿破侖一決勝負的決心。
威靈頓選擇的陣地位于滑鐵盧小鎮以南約3公里處的圣讓山上。即使以當時的標準,滑鐵盧的戰場也是非常狹窄的。從左翼到右翼,沿著一條低緩的山脊延伸。全長約6公里,但只有不到3公里的陣地有防御縱深。
通往布魯塞爾公路從其中部穿過。在陣地右前方600碼(約548.64米)處,有一座烏古蒙農莊,四周為一座長方形果園和灌木林圍墻所環繞。陣地中央正前方300碼(約274.32米)是拉艾圣農莊。
由幾個國家部隊拼湊起來的聯軍沿著整個前線審慎地與英軍混雜在一起。以加強整個戰線的力量,特別是增強右翼的力量。
除了配置在兩翼掩護各團的騎兵之外,其余的都密集地部署在步兵的后面。24個炮兵連中的大部分占領了山頂一線的陣地,從這里炮兵火力可以覆蓋前面的斜坡。根據威靈頓的指示,將集中炮火對法軍的步兵和騎兵實施近程射擊,而置法軍炮兵于不顧,
威靈頓戰術設想是,先讓埋伏在前斜坡上高高的莊稼之中的散兵殺傷和襲擾法軍,然后用炮兵轟擊法軍的進攻縱隊,最后等法軍沖上山脊時,等待他們的將是步兵的排槍和騎兵反沖擊。
烏古蒙和拉艾圣兩個農莊是至關重要的設防地區。
由于法軍陣地比英國人要低,法軍的任何調動都逃不過英軍的眼睛。但是有一條谷地繞烏古蒙農莊西側而過,只要拿破侖控制了烏古蒙,法軍便可以此為掩護,沿該谷地接近敵人,從左翼發起攻擊,實施翼側迂回,包圍英荷聯軍的陣地。
爭奪農莊
所以說烏古蒙對威靈頓的防御來說非常重要,只要右翼不受威脅,威靈頓的防御陣地就是十分穩固的。為此,威靈頓將最精銳的英國近衛軍第1近衛旅的兩個輕裝連,第2近衛團的第2營和第3近衛團的第2營,大約1000人布置于此。
烏古蒙農莊也被改造的非常堅固,四面都開了槍眼,并搭上了梯子,方便士兵從墻上向外射擊。墻后低處都顛上了木頭,構筑了射擊平臺。此外,農莊外還有拿騷和漢諾威的部隊協同防守,并可獲得威靈頓布置在右翼的40-80門大炮火力支援。
拉艾圣農莊則是正面進攻的重點,只要英荷聯軍守住了該農莊,守衛它的部隊便可以向任何發起進攻的縱隊實施猛烈的縱深射擊,給敵人以毀滅性打擊。
不過威靈頓卻沒有足夠重視此處,他一開頭只派遣了英王德意志軍團的376人來防守。農莊也只在南面和東面的墻上開了槍眼,西面卻沒有。更為糟糕的是,農莊大門有一扇在前一天晚上被士兵們拆下來當柴給燒了。
雖然威靈頓犯了上述錯誤,但普軍的及時趕到幫助威靈頓彌補了他的錯誤。
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的勝負取決于哪一方犯的錯誤更多、更為致命或者錯誤不能得到彌補。
拿破侖在滑鐵盧的失敗要歸罪于法軍在戰役之前和過程中那一系列錯誤。雖然拿破侖用他那天才的指揮藝術修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但更多的錯誤最終還是壓倒了這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由于對利尼會戰戰果的過分高估。拿破侖樂觀地認為普軍很難恢復,因此,他下令格魯希等17日天亮后再追擊普軍。
結果普軍的第1軍和第2軍經過一夜的休整,已經從頭一天的慘敗中漸漸恢復了過來。普軍蒂爾曼第3軍更是損失較小、士氣高昂。更為嚴重的是,在等待期間,法軍方面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探知普軍的撤退路線及意圖。這也成了日后滑鐵盧之敗的一個重要伏筆。
騎兵交戰
格魯希是在16日夜里11時,收到拿破侖的追進命令。命令要求格魯希派兩個騎兵軍——帕若爾軍和艾克賽爾曼斯軍追趕普魯士。但格魯希沒有被告知向哪個方向追趕或者是否只追趕蒂爾曼一個。
當時,格魯希的兵力具體為旺達姆第三軍、熱拉爾第四軍、洛博第六軍的第21師、帕若爾第一騎兵軍的第四騎兵師、艾克賽爾曼斯第二騎兵軍,約3.3萬人,96門大炮。
格魯希的騎兵于17日凌晨4點出發,但直到上午10點前也沒捕捉到普軍的真實動向。上午11點30分,格魯希又收到拿破侖的新命令。
拿破侖的命令非常明確;第一,格魯希要在讓布盧集中兵力;第二,他要沿那慕爾和馬斯特里赫特方向偵查;第三,他需要尾隨普魯士撤退的線路,并試圖發現他們真正的意圖。
收到命令的格魯希認為普魯士人很可能12個小時前就已經動身,雖然沒有明確的騎兵偵察報告,他認為敵人很可能沿那慕爾路撤退,如果繼續追趕他會與拿破侖主力部隊越來越遠,他請求與拿破侖一同到四臂村。
拿破侖拒絕了他,重復了命令——找出普魯士撤退的路線,發現敵人立即進攻。
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拿破侖用接近三分之一的右翼兵力去追擊普軍是一大敗筆。甚至認為這是“一個騎兵軍再配屬一個步兵師”就完成的任務。
但基于拿破侖兩翼打擊與預備隊加強的作戰原則。格魯希的右翼法軍承擔的任務其實緊緊咬住并逼退普軍,阻止其與威靈頓的英荷聯軍會合。因此,拿破侖才給予格魯希如此多的兵力。
至于讓格魯希與法軍主力會合,拿破侖則認為是不需要的,因為他自認為僅憑手中的兵力就能擊敗威靈頓。
等到滑鐵盧會戰打響,圣讓山的炮聲傳到格魯希耳中時,已經是18日的11點30分。即便格魯希朝著滑鐵盧的炮聲方向前進,他也很難及時趕到戰場。
騎兵沖鋒
從瓦蘭到普蘭西諾必須渡過代勒河的,而且只能穿過穆思捷北邊的橋梁,格魯希需要走29公里。當時環境下的行軍時速大概為3.2公里,倘若格魯希12點下令從瓦蘭出發,那么到達普蘭西諾至少是夜里9點了,對戰斗不會有任何影響。
可以說,格魯希之軍的無能為力,乃至普軍最終出現在滑鐵盧戰場,都要歸罪于拿破侖16日夜間那道“17日凌晨再追擊普軍”的決定。
不過,在滑鐵盧開戰前,拿破侖絲毫沒有注意到這個致命錯誤的存在。他還認為在利尼一戰之后,普軍不再有決定戰場勝負的能力,而對于威靈頓的雜牌部隊,只要法軍奮力一擊即可以擊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