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人像李鴻章那樣,一生充滿爭議。有人罵他賣國、跪洋人;也有人說,沒有他,中國早完了十次。但無論褒貶,有一點誰都得承認:在清朝最難的幾十年里,李鴻章多次扮演救火隊長,曾三次低頭,換來茍延殘喘的和平,也有一次,寧死不屈。
第一次低頭:馬關條約,忍辱簽字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軍一敗涂地。李鴻章被派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就在簽約前夕,他在下榻的旅館門口被日本暴徒開槍當面射傷,子彈打中左臉。清政府本想以此“中止談判”,結果日本卻派人探望,說了句:“受傷的是李中堂,不是大清皇帝。”意思是:你是來簽字的工具人,傷你不算事,協(xié)議照簽。李鴻章捂著傷口,完成使命。這是他一生中最受辱、卻最務實的一次低頭。他知道,國家輸了,不能再讓百姓流更多血。
第二次低頭:八國聯(lián)軍,保住北京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zhàn),結果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朝廷嚇得逃到西安。清廷眼看要完,誰來談判?又是李鴻章。當時李鴻章已經快80歲,剛得喪妻之痛、又患肺病,乘坐八抬大轎一路南下,在天津口岸談判列強。他對英法德美各國一個個“低聲下氣”,甚至自比“替天行道的老人”,只求一點:別滅了清朝。
第三次低頭:洋務運動,讓利求生
為了學習西方,李鴻章提出“中體西用”,創(chuàng)辦北洋水師、江南制造局,甚至請來洋人做顧問、教官,惹得朝廷保守派罵他“漢奸”“西崽”。李鴻章又一次低頭了。這次李鴻章知道,這不是討好西方,而是中國必須進步的路徑,在“舊制度”里做了一點“新嘗試”,哪怕注定被壓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