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每位編輯在自己負責的“孩子”上市之后,都會很關(guān)心第一時間收到的評價反饋,對偏愛的書就更是心切了。
大伙的心弦就隨著讀者一句句評價上下翻飛、起伏不定。要是趕上像《懸停日日》這種如同封面般跳脫絢爛的作品——胡安·埃馬爾那極具超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寫作收獲了眾多好評……也招來不少差評——編輯的日子便過得更加“驚心動魄”。
有人讀過后高喊著“我要和埃馬爾結(jié)婚!”,有人惋惜“ 不曾和這樣的人共度在地球上”,但點贊最多的那條卻只有兩顆星——“ 太抽象了,只能承認自己的水平看不懂了,想從評論里找點解釋,評論也都挺抽象的。”
一本書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正常(捏緊拳頭.jpg)。前陣子余華老師爆火的那條吐槽開會的視頻里,說自己開不下去了跑去讀讀書,“ 前面感覺挺有意思,后面感覺又回去開會”的書,其實就是《懸停日日》。
但是!這本奇奇怪怪的小書的某一個方面卻收獲了一致好評:
“ 出色的畫作,對色彩和陰影的調(diào)配大膽而極富想象力,每一幅都經(jīng)得起凝視。”
“ 是小說的寫法,但語言有詩的張力,最后收錄的畫作耐看。”
“ 畫好,小說不好”(有人又默默碎掉了......
“ 翻譯很棒,書末的畫作在讀過文字后再看也仿佛能把讀者催眠,小小一本書卻有好多可回味的(即使無法解釋),西語文學的實驗者們寫起東西太神奇了!”
“ 非常具有自我獨特辨識度的語言風格,與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文字靈氣。畫作與文字一樣,怪美的。通常這樣的作家/畫家不是神經(jīng)質(zhì)就是怪人,我愛他們。”
那么,《懸停日日》中究竟收錄了些什么樣的畫,讓大家如此喜愛呢?
我們在共讀這本書期間也專門收集了大家對于“自己最喜歡的畫”的評論,和他的畫作一起,今天,我們就好好來聊一聊胡安·埃馬爾的畫作~
@F
“魯文·德洛阿的油畫包含了所有綠色。白天的所有綠色和夜晚的所有綠色,往昔歲月中的綠色。包含了地球一路演變拋下的所有綠色、如今依舊陪伴它的所有綠色和未來將隨它轉(zhuǎn)動的所有綠色。屬于四大元素的綠色。屬于以太的綠色。屬于胚胎中生命的綠色,屬于分娩、繁茂過程中的綠色,屬于鼎盛時期的綠色,屬于棺材內(nèi)空氣被侵蝕時生成的綠色。沉默的綠色,低語的綠色,轟鳴的綠色。上帝的綠色。撒旦的綠色。所有,所有!”
這不就是埃馬爾的畫作給我的感受嘛!
看到后面埃馬爾的畫作,直觀又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里描寫的大面積的綠,和那一抹生動的紅。乍一看非常吸引眼球,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也瞬間理解了文章中說的只用綠色和紅色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力。
好喜歡這幾幅以紅綠色為主色調(diào)的畫作。
@匿名
有倒影,呈現(xiàn)立體的感覺。如同作者的思維,總在倒影里解讀這個世界。
@小即是美
挑出了這幅。喜歡紅,綠,藍,黑,灰的顏色對比。線條交錯和對稱,遠景中兩位劍客的身影,以及它們共同營造出來的靜中有動,明亮又晦澀的氛圍。
@小沐沐
喜歡對稱美學,也很喜歡撞色的搭配。
埃馬爾的精神世界是怎么樣的?你看有生機勃勃的植物,有美麗的湖面,也有跳躍的棋格。紅綠小人,可能代表這個世界永遠有對立的兩面,但我就是喜歡綠色,喜歡藝術(shù),喜歡創(chuàng)新。
摘錄前言:青年時期,胡安·埃馬爾曾在日記中寫道,假如他出生在古希臘,一定將一生奉獻給藝術(shù),沉浸到永恒而美妙的孤獨中。
@葬愛云少正
好看的畫都挺喜歡的哈哈,特別是埃馬爾那幾幅紅綠色運用互補的靜物畫,還有點印象主義,非常好看。包括那些幾何圖形作用、想象與倒轉(zhuǎn)、分離與組合的好像后現(xiàn)代主義的畫作。不過最有感覺的還是這幅“母性”。
這也是一幅紅綠色運用對比的畫。畫中母親的身體里包裹著孩子,是的,埃馬爾的設(shè)計既不是抱著孩子,也不是牽著她,而是身體里包裹著。畫中的前方是屹立著的直沖畫面頂端的火紅色的樹,我不知道是不是結(jié)合戰(zhàn)時背景,象征著危險,象征著通過不了的前方。而母親與孩子掉過頭來又望著后方來時的路,長長的影子倒映在前面,黃綠色的潮濕的路面。
這是一幅色澤沖擊感強烈,然后又很哀傷的畫。沒有選擇的世界,一個母親除了妄圖緊緊包裹著孩子,可能都但愿他沒有出生,但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紫棋
強迫癥本性第一時間沖了出來愛惜地將它們從頭看到底,科幻感沖擊到留下深刻印象,非常有故事感的兩幅畫。圓形光被方梯吞噬,生生相克,人們永遠停住屏住呼吸看圓與方的吸入溜走,諷刺的是,規(guī)律只影響人的一半,光由白變黃,白光人類視而不見,要么已經(jīng)習慣要么人類視力下降,再不是,白光一無是處。
哪位是苦主?
這個問題讓這兩幅畫變成了詩劇。
@淑娟
這個啊,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可不可以?
硬是要找理由的話,是那兩個遙遙而立的人吸引了我。不知道此時,他們的心情是如何的,是戀人嗎?彼此相愛,卻又被強行分開?還是在鬧矛盾,互相不理睬呢?大塊的色彩呈現(xiàn),也是我喜歡的。
@黃土
喜歡這幅。
結(jié)構(gòu)出色:多重矩形玻璃墻、玻璃門、玻璃窗重疊在一起,混亂中又有秩序感。
色彩豐富:綠、紅、黃、咖、紫、藍,僅藍色就有不下七八種,明暗交錯又不失和諧。
內(nèi)容:讓人聯(lián)想到《懸停日日》中有關(guān)玻璃房子的描述,玻璃透明卻禁錮了人的自由,隔絕了與大自然的接觸,隔著玻璃聽不見里面的聲音,限制了交流。
@大明赤繪
我習慣那幅SN9兩根螺旋線條相互糾纏。
就像我跳下懸崖時的彈力繩,在繃緊之前是放松的,而一旦將我拽緊,我就處于懸停狀態(tài)了。
而我的思想意識和所經(jīng)歷的這一天的所見所聞卻并沒有停下,依然在按照它們原有的狀態(tài)下落,我就有了機會看到它們,更清晰的觀察到他們之間所處的位置和相互的聯(lián)系。
這就是肉體和意識分離的狀態(tài),也像是螺旋糾纏的DNA鏈,是生命的載體,又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的生命。
@紫棋
SN20是耐看型,越看越豁然恬靜。
第一眼的確不起眼,太亂了,配的色彩場景什么,但有種力量會推著我看到這幅畫的局部,它水中倒影,零敵意,彎彎曲曲的線條軟綿綿,柔化了陽光直射加乘上建筑的硬線條,左邊的綠葉點點調(diào)皮生動讓我感覺親近,它們是密密麻麻得勤奮,熱情招手邀我加入,拍拍手,水很安靜地在這一分鐘有了新世界,我喜歡新世界。
@Mr.Alone
喜歡這幅。
名為“無題”,我只好發(fā)揮一下想象力,在我的想象里,這個作品像行星上的隕石坑,像一座多年不活躍的火山遺跡,甚至還讓我想到博爾赫斯的《環(huán)形廢墟》。只有山月曠野,與流淌在山腳的綠色,萬籟俱靜,我的心瞬間被一種空曠平靜的美好緩緩經(jīng)過。
@牽著蝸牛去跑步
我最滿意的特別多,太多的天馬行空,太多的思維擴散,但最滿意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張了,先前還在群里說過這事,很陀思妥耶夫斯基了,陀爺是我的大愛,特別喜歡他的作品,也搜羅了他的很多版本,包括傳記,書信,日記等等......
@Summer
對畫作有什么評價談不上,只能說每次看到這幅畫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
因為這一幅畫,我想到“我”和妻子在畫室時對魯文·德洛阿畫的評價性話語:“在朋友的油畫中漂浮的所有綠色都有晚霞相伴,每天為大地之上的某處天空染上血色的如火般的晚霞。”
這一幅畫,好像看到了在晚霞浸染下的街景,好像看到了夜幕降臨那一瞬間——滿世界充滿的紅色。
@紫棋
首先第一幅確定“喜歡”二字烙在心間的就是這幅。忘了當時在讀哪篇了,心里不好受,大概是沙發(fā)后恐懼那篇?加上心情也有點喪,隨手翻翻畫作一眼就看到這幅,粉色的建筑襯著那棵樹,終于從綠黃暗色、不愿回想的回憶中解脫,給予我一點撫慰,而且最大“武器”是滿月,月光照在舊塵雙眼中,驅(qū)走我的陰暗,有街景我可擺脫逼仄的困擾,大步踏上就安全了。感謝有光,賞月賞枝賞微風。
@紫棋
最后一幅中間的彩光球,它像轉(zhuǎn)動不停的唱片,一切不會終止但也不會從頭開始,可以先緩和下心跳,膽小的人啊要冒險。
以上。
?(*′?`*)? ╮(‵▽′)╭ ( ﹡?o?﹡)╰(*′︶`*)╯?(*′?`*)?
免責聲明:
本次畫展由新饅頭部策劃,
并非本書編輯想吵一架,
感謝您游覽至此。
咱們趕緊溜吧!
胡安·埃馬爾,原名阿爾瓦羅·亞涅斯·比安奇,智利作家、藝術(shù)評論家、畫家,拉美先鋒派文學代表人物。他是聶魯達筆下的“我真有個朋友”,總穿一身囚服式的睡衣,低調(diào)又古怪。他曾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數(shù)字,我就是一個數(shù)字。”
他在作品《懸停日日》中創(chuàng)造了1個城市、831607個居民,每章節(jié)都以此結(jié)尾:“咱們溜吧!”畫過213幅畫,畫作簽名會改成Jean Emar,諧音法語J’en ai marre,意為“我受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