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一個網友吐槽,說自己在和家里說已找到了比較可心的工作后,他媽媽居然就對周圍人吹噓說,自家孩子目前在大城市工作,一個月2萬+;
網友哭笑不得,說這個專業剛畢業,能拿到7、8千收入,就已經不錯了,怎么到了自己媽媽那,月薪直線飆升到了2萬多呢。
尷尬的問題還在后面,和這位網友不熟的各路“親戚”,開始想方設法地聯系他,指望他幫忙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咨詢他,弄得網友有苦難言……
聽起來很魔幻的事兒,在現實中卻時有發生,當事人身在其中,往往心里有氣不知道沖誰發,獨自吞下了不少心酸。
對家人,對父母,有句話叫“報喜不報憂!”
我卻建議那些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報喜不報憂,而是喜也別報,憂也別報。
很久前流行一句話,和父母分享快樂,快樂會消失,和父母傾訴痛苦,痛苦會翻倍。
很多父母的問題,不在經濟上的窮,而在精神和思維眼界上的貧窮;
除了少數會保持對知識的敬畏、對學習和實踐的熱愛,多數貧窮的父母對社會真實的運作方式,甚至都不如自家孩子。
孝順懂事的孩子,怕父母擔心和心疼自己,習慣選擇不報憂;
在被訓斥和貶低的沼澤里長大的孩子,怕自己的“憂”會進一步導致父母數落和攻擊自己,加劇自己的自卑和痛苦;
那么,喜事為什么也不報了?
原因很簡單,第一是你的喜事會成為無知虛榮的父母吹噓的資本,拔高他們對你的期待值,同時給你增添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消耗和精力剝奪;
第二是你的“喜事”在有些父母看來就是得意忘形的代名詞,是對他們權威的挑釁和威脅;
你就算和父母分享了喜悅,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尊重、認可和夸獎,他們反倒覺得應該壓一壓你,不然自己在家里就沒了地位和存在感。
還有不少父母,即便是想幫助孩子分憂解難,也往往是有心無力;
多數時候是車轱轆話反復說,把幾十年前的觀念和認知,生搬硬套在孩子目前的實際難題上,沒有具體的指導,只有習慣性的嘮叨和傳遞焦慮;
你和他們分享憂愁,他們表現得比你還焦躁,會出于擔心而經常發問、反復提醒、給你思路帶跑偏,就是沒有實際支持。
能夠給出物質支持,能夠替孩子向有社會經驗的靠譜之人打聽的,已經是不錯的父母了。
更多的是,攪亂孩子的心態,給孩子一頓痛罵的窮父母。
他們沒辦法在孩子遇到難處時,給予精神上的撫慰,和物質上的幫扶,只能靠萬年不變的話術,對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摧殘,高高在上地指責抨擊。
所以我說,窮人家的孩子,憂和喜,都不要報,你的父母很難消化你的成長和進步,也無法解決你生活工作上的那些麻煩瑣事;
與其大家糾纏在一起,耳朵里經常充斥著譴責和貶斥,不如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專心做自己的事,讓自己成為自己,讓別人成為別人,讓家人成為家人。
說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圖文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